胡西林
筆墨紙硯稱為文房四寶,這是屬于中國的一個專用名詞,如同西方人稱中國為“CHINA”(即瓷器)一樣,文房四寶也蘊含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特質(zhì),是我們的祖先對世界文化所作的偉大貢獻。而從收藏的角度講,文房四寶中硯因其最耐久,并且在研墨舔筆之外,亦載文載事,為硯主寄情,故而備受文人和收藏家們的喜愛。正因為此,古人制硯頗費心思,特別是明代以來,由于文人的介入,琢硯如雕玉,賦形蘊意,竭盡能事,于是硯就不僅僅只是書寫的工具,而是可賞可玩、承載文化的載體,制硯也成了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曾在《沈氏硯林》中見過一方端石矩形硯,形制簡樸,一長方形而已,沈石友(晚清著名藏硯家,該硯主人)為其取名“方正平直硯”,并自作硯銘:“方正平直,為人之則,诐辭邪說毋洿墨”?!皼础奔础拔邸保皼茨本褪桥K了筆墨。借一幾何形狀說警世名言,硯便被賦予了責任,濡墨揮豪的時候主人就不會信口雌黃,而知道筆端應守的道德和擔當。
還見過一方清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吏部尚書鐵保,清代中期吳中著名篆刻家翁大年銘硯;清末民初吳昌碩銘蓋的端溪合同硯。硯不大,也是長方形,石呈棕紅色,質(zhì)溫而膩,細潤致密。此硯極具文人心思,通體圍繞“合”、“同”二字展開布局:硯池中陽刻一“合”字,硯底陽刻一“同”字,“合”字小而雅,“同”卻是通底大字,一大一小,對比鮮明。更妙的是,此硯在天地蓋上還分別陰刻了“合”“同”二字,并與硯上陽刻的二字互嚙,形成天地相契、陰陽合歡之勢,形象地詮釋了“合”與“同”的字意以及二字所蘊含的哲理,巧妙無比。
最近普陀山要成立佛教書畫院,并于開幕之際舉辦佛教題材藝術(shù)特展,其中有一件展品也是硯臺,是一方清代荷花歙硯。歙硯也稱龍尾硯,因石產(chǎn)于古歙州婺源(今屬江西?。┲埼采降妹?。龍尾石溫潤細膩,易發(fā)墨,不澀筆,并且紋理(即石品)豐富。其紋理主要有五大類:羅紋、眉紋、金星、金暈、魚子紋。而羅紋又有粗細、明暗、水波、牛毛等多種區(qū)別,是龍尾石中的珍貴品種。其中的細羅紋,紋理致密,石質(zhì)純凈,更難得的是細羅紋石紋理之間軟硬相當,尤其適合雕刻硯臺。這方荷花硯就是龍尾山細羅紋石雕刻而成。
硯很大,座與蓋合到一起通高12.5厘米(其中硯高4厘米,硯徑31厘米),通體雕荷。歙硯作通體雕,對硯石的要求很高,關(guān)鍵是石中不能夾筋,否則影響奏刀。據(jù)說古人論歙硯有“七寸為珍,八寸為寶”一說,就是因為龍尾山諸坑所出硯石多石筋,取一塊七寸八寸的無筋硯石很不容易。此硯徑逾十寸,通體細紋無筋,僅以硯材論,有多難得。而更難得的是它的構(gòu)思和雕工。所謂通體雕荷,是指此硯以荷為表現(xiàn)主題三合而一,哪三合?硯以外還有硯座和硯蓋。明清時的硯大多有座有蓋,但是不能與此硯的座蓋同日而語。硯作高浮雕,蓮瓣簇擁,層層疊疊。簇擁誰?蓮蓬也。蓮蓬便是硯堂,研墨之所在,周遭通渠,環(huán)以墨水。這是以形釋義,荷之辟雍,構(gòu)思非常獨特,不落俗套。所謂辟雍,是我國古代西周時為天子所設(shè)置的大學,《禮記·王制》載:“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頖宮。”以其四面周水,圜如璧,因名為辟雍。之后辟雍便被借用于硯,形制為圓形,中間隆起,周邊環(huán)水,南朝至唐宋時期尤其流行。
硯座與蓋則圍繞硯施藝,酸枝木整挖整雕。座作透雕,梗、葉、蔤(蓮的根莖最初細瘦如指,稱為蔤,也叫蓮鞭)、實,盤根錯節(jié),交互生命;蓋則浮雕,蓮瓣蓮實,栩栩如生。合到一起,渾然一體,碩大,圓滿,無與倫比!
然而刻得這么好,卻不知道作者是誰,搜遍器身,包括硯蓋硯座都未見一字,大約在硯家看來,在此荷硯上著一字都是玷污,古人有蓮性,謙遜如此,讓今人羞愧不已。還是沈石友“方正平直硯”上的銘文說得好:“诐辭邪說毋洿墨”。如此雅物,硯家必有寓意,荷硯不語,我們不妨重溫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亦可默誦佛家《妙法蓮華經(jīng)》,以期靜性自悟。然后——然后怎么樣?濡毫可以寫春秋,賞硯當應明事理,皆大歡喜,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