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的英語浸入式敘事性研究

2013-04-29 04:31:30黃慧賢
廣東教育·職教版 2013年9期

黃慧賢

摘要:在英語浸入式研究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把英語作為學習的工具,遵循英語浸入式教學的六大原則,開展多個貼近幼兒生活的整合課程。實踐中發(fā)現(xiàn),科學活動是其中的一大難點。本文以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I like Vegetables為例,詳細記錄活動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幼兒的表現(xiàn)和教師的思考。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反思,為日后的教學活動積累經驗。

關鍵詞:英語浸入式;敘事性研究;中班科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3)09-0109-04

一、引 言

幼兒園中班的幼兒在小班階段已經通過浸入式教學模式學習了有關水果、顏色、動物、身體等主題的系列內容,并能靈活地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相關的單詞短語進行會話、交流,學習效果顯著。正當我們在思考接下來該為孩子們選擇怎樣的教學主題時,孩子們一次無意的談話使我們發(fā)現(xiàn)了教育的契機。原來在我們成人眼中概念截然不同的水果和蔬菜,在不少孩子心目中卻是十分相似的兩個概念,甚至有的會認為兩者是一樣的。于是,我們確定了接下來學習的主題——蔬菜。根據中班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來看,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因此選取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一些蔬菜種類作為教學內容,更容易喚醒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我們找出了幼兒園幼兒的膳食食譜,發(fā)現(xiàn)番茄、土豆、青瓜、南瓜、紅蘿卜、大白菜都是經常出現(xiàn)的蔬菜品種,孩子們對它們應該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根據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有不少孩子來自湖南、四川、東北等地區(qū),辣椒是家里的常菜,因此把紅椒和青椒也選定為教學內容。以蔬菜為主題的浸入式英語教學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首先定為番茄、土豆、青瓜、南瓜、紅蘿卜、大白菜、紅椒和青椒為重點掌握的新單詞。由于本次教學活動是英語浸入式教學活動,它有別于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模式:它不強求孩子通過這一次課要掌握多少個單詞,而是讓孩子在教師高濃度的輸入、多種方式的呈現(xiàn)中認識單詞、熟悉單詞;至于孩子能熟練地掌握多少個單詞,這是我們不能強求、也不應強求的。所以在第一課時,筆者把語言目標定為9個單詞,確定“Know the kinds of vegetables.”(學習某些種類的蔬菜)為這次教學活動的第一個教學目標。

根據英語浸入式教學的融合學習原則的要求,教學活動要融合學科學習與英語語言學習,使兒童的認知學習與語言學習融合在一起;同時要以學科內容為教學的重點,滲透英語學習。因此,我們不能由于顧慮孩子們的英語積累還不夠豐富,而把本次活動的學科目標降低;相反我們應該先思考,假如這是一次使用中文進行的科學活動,教師會把目標定為什么呢?根據科學活動的相關性和邏輯發(fā)展順序,筆者把本次活動的第二個目標確定為“Introduce the environment of vegetable growing.”(認識蔬菜的生長環(huán)境)。

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告訴我們:人的認識既不來源于客體,也不來源于主體,而是發(fā)生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學前期幼兒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是感性的、具體形象的,思維還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還必須以具體的事物和材料為中介和橋梁,在很大程度上需借助于物體的直接操作。因此,要讓幼兒學習9種蔬菜的名稱以及它們的生長環(huán)境,一味地講述、灌輸是行不通的,教師必須積極開動腦筋,設計一些吸引孩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為孩子創(chuàng)設動手擺弄的機會,讓孩子做中學,并且是快樂地學,第三個活動目標“Enjoy the happiness in the class.”(享受課堂學習中的快樂)也最后確定了。

二、教學活動分解——以I like Vegetables為例

(一)環(huán)節(jié)一:展示各種蔬菜并介紹它們的名稱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既熟悉又喜歡的兔媽媽和兔寶寶為主角創(chuàng)編故事,并將故事情節(jié)始終貫穿于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在活動的第一環(huán)節(jié),筆者設計了兔媽媽為兔寶寶外出找食物的情境,通過發(fā)現(xiàn)蔬菜——采蔬菜——把蔬菜喂給兔寶寶吃這一系列的故事情節(jié),向孩子介紹多種蔬菜名稱。

兔媽媽在森林里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蔬菜,通過采蔬菜情節(jié)向幼兒介紹各種蔬菜的名稱。這是一個由教師講述、幼兒傾聽的過程,也即教師輸出,幼兒輸入的過程。

“Oh, there are so many vegetables. Oh, whats this? Its Carrot. Carrot is my favorite food. The carrot is red and it looks so sweet. I like carrot. Oh, this is a tomato! The tomato is red and round. Let me see, they are cabbage and cucumber. They are green and both of them are good for our health. Whats this? Its a pumpkin; the pumpkin is orange and tastes good. Yummy, yummy! And there are two potatoes here, they are yellow, and I like potato too. Red pepper and green pepper are also very delicious.”

在講述這段話的過程中,筆者還配上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夸張的面部表情,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睜大眼睛豎起小耳朵,還不時發(fā)出呵呵的笑聲。雖然這一大段對白都是由教師一個人講述,但從他們注視的眼神中筆者感覺到孩子們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集中的,他們都被兔媽媽采蔬菜的情境深深吸引住了。

高濃度原則是英語浸入式教學模式實施原則中一項重要原則,它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釋放出英語信息,單位時間語言的輸出量,并不斷變換語言表達方式。要多重復,但不是一成不變、機械的重復,而是多變的重復,保證語言環(huán)境中英語的“濃度” 。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上的一分一秒,以最積極的方式進行英語表達。做到詞語多換、句型多變。多重復是為了增強語言的刺激強度,而多變換則是為了增加語言的廣度和豐富程度。

筆者用一段話把8種蔬菜串聯(lián)起來進行介紹,在介紹過程中,若只是單調地重復“This is……”,不僅孩子們不感興趣,這樣重復的語言輸入也是低質量的。因此運用多種句型進行表述,有陳述句、疑問句還有感嘆句,而且詞匯的運用也是包含多個層次,有幼兒已學的單詞、有本次活動的重點單詞、還有層次較高的滲透性單詞。英語浸入式教學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兒童的語言潛力很大,在成人看來難掌握的內容,只要多重復、多呈現(xiàn),并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兒童就能掌握。所以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在教學過程中不要低低估孩子們的學習能力,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高濃度的輸出。

(二)環(huán)節(jié)二:兔媽媽和兔寶寶一起幫蔬菜按顏色分類

在第二環(huán)節(jié)中,兔媽媽和兔寶寶的故事繼續(xù)展開。兔寶寶吃飽了,兔媽媽拿來了紅、黃、橙、綠四個不同顏色的籃子,和兔寶寶一起把吃剩的蔬菜按顏色分類。教師邊講述邊操作,然后請孩子上前操作;并對孩子的操作給予及時的評價和反饋。

在操作過程中,筆者請了Jimmy上前進行蔬菜分類,只見他拿了一個土豆,并把土豆放進橙色籃子里。對于他這一錯誤的操作,筆者沒有急于去糾正他,而是拿起土豆問全班孩子,希望全班的孩子能幫助我把答案告訴Jimmy:“What color is the potato?”出乎意料的,只有個別孩子說“Yellow”,大部分孩子沉默。我換一種方式繼續(xù)提問:“Jimmy put it into the orange basket. Is it orange?”還是只有部分幼兒回答“No.”甚至有個別孩子說“Orange.”原來這個土豆模型的顏色偏向土黃色,在孩子眼中看起來的確有點像橙色。這時筆者馬上調整指導語:“Oh, it looks like orange, because the potato grow in the earth. Its skin looks like orange. But inside the potato, the color is yellow. So we should put the potato into the…?”孩子們整齊地回答:“Yellow basket.”

我們深深知道,每一個教學活動都不可能完全按照教師的預設一步一步地順利完成,這是與教學活動中許多多變的、無法完全預測的因素有關。包括孩子們當時的情緒反應、外界事物的干擾、教師不經意的細節(jié)差錯等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活動中意外狀況的出現(xiàn)。以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教師在挑選教具時沒有細心留意土豆的顏色,因此在幼兒操作過程中給了他們一個誤導性的信息:土豆是橙色的。幼兒對土豆沒有太多的直接生活經驗,于是就單憑手上的土豆模型來判斷土豆的顏色,從而導致錯誤的分類操作。意外狀況不可避免,但卻可以解決,處理得當的還可以把這個意外狀況轉化為很好的教育契機,為孩子們提供一個更靈活、更真實的教學情境。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和教育機智。發(fā)現(xiàn)問題時,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根據眼前孩子們的錯誤及時發(fā)現(xiàn)錯誤的根源,并想出適當的方法予以糾正,重新為孩子提供一個正確的、清晰的認識。

每當教師說“Who wants to try?”,孩子們都坐在位置上舉手“Let me try.”,班上孩子Well特別容易興奮,剛才筆者已經邀請他進行操作了??刹灰粫核珠_始興奮起來了,不斷地大聲說:“請我!我來!”。于是我對Well說:“You are too noisy, Well.”這時,Well好像意會到其中的意思,馬上安靜了下來。

筆者想把機會留給沒試過的孩子,但面對Well一而再再而三的強烈要求,如果不及時對他給予反應的話,不但會影響活動的秩序,還會讓孩子覺得老師在漠視他的請求。英語浸入式教學非常強調教師不能忽視孩子的漢語反應,并且應對其進行英語的正強化訓練。而在堅持全英教學原則的前提下,用英語來回應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結合當時的場景,結合當時Well的行為,筆者的一句“You are too noisy, Well.”就變得可理解了,即使孩子們聽不懂每一個單詞的意思,但至少也已經猜到老師發(fā)出“請保持安靜”的提示了。

(三)環(huán)節(jié)三:兔媽媽為兔寶寶講述各種蔬菜的生長環(huán)境

在第三個環(huán)節(jié)介紹蔬菜的生長環(huán)境中,筆者準備了一張畫有土地、樹、籬笆、陽光、水等形象的大圖片,以及9種蔬菜的磁鐵小圖片。小兔的故事繼續(xù)展開,兔寶寶想知道這些好吃的蔬菜是從哪里長出來的。于是兔媽媽就展開大圖片一邊操作一邊講述??紤]到如果由教師把9種蔬菜全部講述完,孩子注意力的集中度可想而知;而且這也扼殺了孩子動手學習的機會。所以,教師只講述2-3種的蔬菜生長環(huán)境,剩下來的請孩子上前操作,并給予評價;給幼兒提供親手操作的機會,并及時給予評價,有助于使孩子就能真正成為學習舞臺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觀眾”和“聽眾”。

筆者使用大圖片向幼兒講解蔬菜生長環(huán)境的知識,當介紹“earth”時,Luca大聲說:“地板,這是地板?!彼黠@把“泥土”理解成了“地板”,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誤會,如果老師不作出及時的、正確的指導的話,其他孩子也會被他誤導,把地板和泥土混淆。“Luca said this is the floor, it that right?”我搖搖頭說:“No.”踩踩腳下的地板說:“This is the floor.”再指著圖片上的泥土:“But that isnt the floor. It is the earth.”為了加強幼兒的認識,我變換地指著地板和泥土,交替地說:“The floor. The earth.”讓幼兒對地板和泥土的區(qū)別有更加清晰明確的認識。很快地,孩子們就開始有意識地跟著老師的指令說了起來:“The floor. The earth.”

本次活動的材料包括各種蔬菜的模型、分類小籃子、生長環(huán)境大圖片還有蔬菜粘貼小圖片,既有教師展示的,又有孩子嘗試操作的,材料層次比較分明。但在活動進行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教學展示材料還不足以回答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例如在上述實錄中Luca小朋友把“earth”理解成為“地板”了,我們應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呢?而且還是用他們不太熟悉的英語來解釋。雖然筆者馬上用語言結合動作進行解釋,但并不能確定聽懂的孩子有多少。如果在孩子產生混淆和疑惑時,教師能夠馬上出示真實的泥土:“This is earth.(指著泥土)This is the floor.(踩踩地板)They are different.”這樣的展示說明就更清晰直觀,孩子對泥土和地板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這是一次科學活動,科學活動所展示的材料必須具有科學性。嚴格來說,在本次活動中選取模型和圖片是不科學的做法,這類材料也不是最科學的展示材料。英語浸入式教學主張“有實物不用模型;有照片不用圖片。”由于孩子們的英語積累有限,他們需要通過材料的展示來猜測教師的意思,而實物和照片才是事物最真實的反映,再栩栩如生的模型和圖片也只是復制品,它們之間的真實性和實物是無法相比的。如果在活動中向孩子們展示各種真實的蔬菜,讓他們摸一摸、聞一聞,甚至嘗一嘗,那么孩子們可以通過探索得到的寶貴經驗;如果把農田里蔬菜生長的圖片配上適當的講解,“earth”和“地板”的誤區(qū)就不會出現(xiàn)了。所以真實、直觀的材料不論是對于一次科學活動還是一次英語浸入式教學活動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影響著孩子們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此外,PPT和flash的配合使用,都是具有很好的教學效果的,讓孩子們的思維隨著多媒體的展示而跳動起來。

介紹完蔬菜的生長環(huán)境后,教師請幼兒嘗試把蔬菜放在它們生長的地方,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時一些平時不太活躍的孩子也非常踴躍地舉手,為了鼓勵他們,我請了平時比較害羞的Sandy上前操作。我問她:“Whats this?”她馬上回答:“Cucumber.”“Do you know where do the cucumber live? Put it in the right place.”Sandy拿著小圖片在思考,她似乎對這個問題沒有把握。筆者沒有馬上打斷她,因為她需要一個思考的機會。她想了好一會兒,眼睛盯著大圖片看,可是小手就是沒有動。這時候老師應該為她提供一些幫助了:“Is the cucumber live on the tree? Is it living in the earth?”Sandy聽了提示之后還是沒有動手,筆者繼續(xù)鼓勵:“Have a try. Put it in the place you like.”雖然我一再鼓勵,但是Sandy還是沒有反應。這時候下面的小朋友開始坐不住了,為了避免下面的孩子過久的等待,我只好調整策略了:“Who wants to help Sandy? Ok, Iris please.”為了讓Sandy更清楚地知道青瓜的生長地方,筆者讓她在我旁邊一起觀察Iris的操作。Iris把黃瓜貼在籬笆上面,我馬上和小朋友分享了這一操作:“Iris put the cucumber on the fence, is that right?”“Yes, it is right.”

遇到孩子們不會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呢?為避免場面的尷尬,馬上為孩子說出答案應該是最好的辦法。但這個辦法對于孩子們來說是否有益呢?他們是否真的能從你的“幫助”中掌握知識呢?結果未必是這樣。一方面,英語浸入式教學在本班進行了一個多學期了,孩子們正準備從沉默期走出來,他們開始產生想說的欲望,可是由于他們的輸入積累還不夠豐富,所以一時之間還未能對老師的問題作出快而準的英語反應。但另一方面他的大腦正在積極地思考,他正在努力地嘗試從他積累的詞庫中找到適當的答案。在這個關鍵的階段,教師要做的是為孩子留出“waiting time”,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思考,而不能急于幫助孩子回答。教師還應積極地為他們創(chuàng)造說的機會,讓孩子大膽地說,而不是凡事代勞。我們應該相信經過思考的回答才是深刻的,即使她的思考不能提供正確的答案,但至少她從中獲得了一次積極思考的機會,這是我們不應、更不能扼殺的。

三、小結:教學反思

中班雙語科學活動課I Like Vegetables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反思素材,從這個活動的設計到實施、從教師的預設到孩子們的反應,這些都為筆者積累了很多實踐的經驗。而對這些經驗進行反思、總結,對于教師的個人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師應為孩子們提供足夠豐富的操作材料

科學活動強調的就是做中學,光看、光聽是不足夠的,要讓孩子真正的理解它,必須為他提供嘗試、探索的機會。要實現(xiàn)孩子的主動探究,就必須為他們準備足夠的材料。例如,我們可以把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提供一張大圖片和若干小圖片,讓孩子們能夠輪流地把不同的蔬菜插入它的生長地方中。為幼兒增加豐富多變的操作材料,能使雙語科學活動更具吸引力,教學效果更佳。

(二)教師在設計展示和操作材料時務必保持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

孩子帶著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在他們眼里,再微小的事物都是一個大發(fā)現(xiàn)。在發(fā)生了把“earth”理解成“地板”這個例子后,筆者進行了反思,發(fā)現(xiàn)導致孩子們認識錯誤的原因很可能是大圖片中泥土的形象——圖片中泥土的顏色和教室的地板膠很相似,而且沒有一點泥地應有的凹凸感和立體感,難怪孩子會它們混淆。關于大圖片的繪制方面還存在一個不足的地方,辣椒和番茄應該是長在矮矮的小苗上的,而筆者卻夸大了小樹苗的形象,把它畫成了大樹。并且在活動講述中用了“tree”這個單詞,但實際上應該使用“sapling”或者“seedling”更為貼切。孩子們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大部分的生活經驗都是由父母和老師身上獲得的,這些無意的小差錯或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常常出現(xiàn),但作為一個幼兒教育者,這樣的差錯是絕對要杜絕的,如果不及時發(fā)現(xiàn)的話,對孩子們造成的影響是巨大的。

(三)教師要規(guī)范自己的指導語,力求說出地道的英語

筆者在課前設計了許多在活動過程中可以使用的語句,但后來才發(fā)現(xiàn),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很多設計好的對白容易忘記,又或者一不小心就說出了一些有語法錯誤或是表述不清、自相矛盾的句子;還有的時候我們感覺這是一個正確的句子,它的意思也很明白,但后來課后想一想就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不夠地道的說法。一些單詞句子之間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卻有地道與不地道之分,這說明在英語浸入式教學中,絕不是教師說出一個沒有語法錯誤的句子就足夠的,還必須力求你所說的指導語都是規(guī)范的、地道的。

參考文獻:

[1]郭清娟.幼兒教師的教育智慧及其形成[J].教育導刊,2008,(2):4-7.

[2]強海燕,趙琳.加拿大第二語言浸入式教學及其在我國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00,(4):9-11.

[3]沈心燕.讓教師成為觀摩活動的真正受益者[J].學前教育,2008,(4):14-15.

[4]張典兵.實踐智慧:幼兒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基礎[J].學前教育,2008,(5):57-58.

[5]趙琳.我國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學研究報告[J].比較教育研究,2004,(7):20-22.

[6]趙微,李聞戈,高小妹. 幼兒園第二語言教學的新創(chuàng)舉——上海幼兒園英語浸入式教學實驗研究[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7,(6):30-32.

[7]周云嵐.磨課——青年教師成長的綠色通道[J].幼教園地,2008,(5):26-28.

芦溪县| 辰溪县| 本溪| 民和| 什邡市| 永德县| 蓝山县| 巨鹿县| 钟祥市| 元江| 崇明县| 钟山县| 洛川县| 信丰县| 华坪县| 荃湾区| 怀来县| 合肥市| 旌德县| 林甸县| 湖州市| 六安市| 三门县| 怀安县| 陆良县| 罗田县| 沭阳县| 兴化市| 金秀| 吉安县| 裕民县| 庆云县| 安多县| 庆安县| 竹山县| 江安县| 邳州市| 叙永县| 永州市| 鹤壁市|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