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本正
〔關鍵詞〕 新課改;認識;目的性;針對性;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09—0043—01
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點越來越明顯:課堂教學模式陳舊;在課堂上,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教學形式單一,教法缺少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講多少,學生聽多少,束縛了他們的思維;理論和實踐聯(lián)系不起來,造成的結果是學生學得更苦,老師教得更累,成績不盡如人意。其實教學就是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結合,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是關鍵。在新課改實踐中,我嘗試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只進行引導,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F(xiàn)我就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新課改”談談我的認識。
一、教學要更具目的性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實踐的先導。沒有正確、先進的教學觀念,就不會有自覺而有效的實踐。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觀念應具目的性,即老師教什么,怎樣教,是教教材還是用教材教。以前我認為,只要把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就行了,而不管學生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學生能否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等等。近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課堂教學若沒有目的性,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但新課改克服了上述缺點,如:
一是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fā)展轉變,老師不再是燃燒的“蠟燭”,而是點燃“蠟燭“的火把。老師在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與學生交流、合作;二是由重老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課堂上不再是老師簡單的傳授,而是以 “引”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走路”,以“放”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走路”;三是由居高臨下的態(tài)勢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轉變,師生相互溝通,最終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要角色,而老師則是配角和導演,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實踐、去體驗學習過程中的快樂。
二、教學要更具針對性
教學環(huán)節(jié)應該具有針對性,應圍繞著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對難點、易錯點的把握,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新課改的嘗試中,我積極運用宜川中學數(shù)學課的“說一說”、“測一測”、“議一議”、“用一用”、“練一練”、“談收獲”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經驗,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通過正確的引導、簡單的點撥、適當?shù)脑u價,讓學生積極展開熱烈的討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體驗學習知識的快樂。如在“議一議”和“談收獲”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我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學生也能大膽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以一個平等的對話者的姿態(tài)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探討,學生學習興趣日漸提高。每節(jié)課中,學生迷茫的眼神少了,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不見了,教學效果也顯現(xiàn)出來了。
三、教學要更具實效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主動求知更利于知識的獲得;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有利于學生長遠、全面的發(fā)展。數(shù)學課教學更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模式,這樣才能使課堂更具有實效性。在課堂教學中,可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如分組討論、小組合作、問題探究、實驗探究等等。同時要處理好學生和老師的關系,學生的主體作用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揮的,要明白教師還是課堂的管理者,教學不僅是“授之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合理,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點。我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學習、討論、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在課堂上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當堂消化,讓學生動起來;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讓學生去“做”,邊看書邊練習交流,讓學生親身感受知識產生和發(fā)展的過程。通過“談收獲”環(huán)節(jié)了解教學效果,為下節(jié)課做好鋪墊,做到既井然有序、起伏有致,又緊扣學生心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必須進行教學觀念、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轉變?!敖虒W有法但無定法”,不同的老師,不同的班級,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章節(jié),就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活動開展方式的選擇上,注重學生自主性學習的同時,也不要排斥接受性學習,否則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不能體現(xiàn)變革與繼承的關系??傊?,轉變教學觀念是前提,不同的模式需要我們通過實踐去檢驗,并且隨時間、地點、學生的改變而發(fā)生改變,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快樂中學到知識并學以致用。
編輯:張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