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國作家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代表作《白鯨》堪稱一面時代的鏡子,淋漓盡致地反映了作者所處的“變動的時代的一切變動的思想和感情”。本文將立足文本,通過作者對同一事物、人物、場景的多重想象來探索作者流動的思想和意識,通過敘述者以實瑪利的善變和不確定性來感受作者內(nèi)心的孤獨和飄忽不定。
關(guān)鍵詞:不確定性 多重性 流動 意識
《白鯨》(1851)是赫爾曼·梅爾維爾的代表作,自從1919年以后,這部作品已成為公認的杰作。它是時代的鏡子,“變動的時代的一切變動的思想和感情”在這里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羯Uf,這是“一部何等偉大的作品啊”!也有評論家認為,這部小說是“美國想象力最輝煌的表達”。像十九世紀中期許多英語著名小說一樣,《白鯨》充滿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和內(nèi)心的不確定。開始以實瑪利就宣稱他是個“在正正派派的長老教派中生長起來的正正當當?shù)幕酵??!泵窢柧S爾本人也是在正統(tǒng)的加爾文主義的環(huán)境中長大,而撫養(yǎng)他的母親正是荷蘭歸正教信徒。但是在寫《白鯨》之前,他不僅在食生番者和捕鯨者中間生活過,而且“已經(jīng)跑遍了許多圖書館”。他的水手經(jīng)歷和通過自學而得到的良好教育使他不受束縛,對來自各方的“神圣的本能”都很開明。他欣然接受自己的變化無常,正如五年后霍桑指出的,“在他的不相信中,他既不相信也不舒服?!?/p>
1851年春天,梅爾維爾和霍桑的友誼達到巔峰,霍桑的妻子索菲亞·霍桑曾這樣描述她這位有趣的鄰居,“梅爾維爾的活潑、忠誠、閃光的頭腦……處在一種‘流動的意識當中,霍桑先生說他在表達對上帝、魔鬼、生靈的內(nèi)心感受時總能達到真理,因為表明自己觀點時,他就是個小男孩——什么都不確定”?;羯7蛉苏務撁窢柧S爾時非常謹慎,卻非常樂意談論梅爾維爾生命中最活躍的東西,她說他的思想特點“流動的意識”不僅存在于他的小說中,而且滲透在他那一時期所有的作品里?!傲鲃拥囊庾R”這個名詞出自愛默生,他曾寫道,“自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流動的”,“人的思想不是靜止的”。愛默生也把這種打破傳統(tǒng)信仰的變化無常或不確定性當作自己努力和榮耀的條件,而這種思想流動的觀念有助于美國青年的自我解放。19世紀50年代早期,梅爾維爾不僅是與世隔絕者,割斷了他的文化臍帶,質(zhì)疑被廣泛接受的觀念,而且是典型的以變化和流動為樂的美國作家,他的思想總是在轉(zhuǎn)換,當他注視美好的景色時他欣賞“短暫的感覺”,卻不會輕易讓這種情緒“廣泛應用”,唯恐這樣會導致自我欺騙。同樣的,他的社會情感總是打上這一時刻真實的標簽。他曾在給霍桑的信中寫道,“在我看來,神的寬宏大量是自發(fā)的,也是瞬間發(fā)生的——如果你能,就抓住它們。”關(guān)于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他在尋找一種觀點——他“還沒有解決任何事情”。所以,《白鯨》本身是一本移動中的書,它要尋找它自己的意義,而不是束縛于純粹的堅定不移。
這種思想的流動易變或多樣性在《白鯨》中有多處體現(xiàn)。梅爾維爾思想豐富,總是徜徉在各個圖書管里積累各種書籍涉及的大量的知識來源,在不斷的探索和重建中選擇性地使用和驗證它們,很快在“選錄”部分顯示了其多角度?!斑x錄”是從新舊書籍中收集的關(guān)于鯨的段落選集?!栋做L》確實是一部關(guān)于鯨的百科全書,Evert Duyckinck曾在他的評論中半輕視地稱之為“知識的大雜燴”。Duyckinck曾是梅爾維爾的好朋友,后來被梅爾維爾的自由思想嚇到了,但是他卻在一步步接近該書的本質(zhì),因為梅爾維爾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從歐美文化的角度編撰一部他思想發(fā)展的沉思錄。他做這個事情不僅是要把他讀過的知識盡可能多地集中起來,而且把這些文本羅列起來,使它們相互之間自我評論,為達到自己的目的重寫主體文本如《古舟子吟》,顛覆其他文本如《約拿書》,最終《白鯨》成為其文化文學的綜合體。這些“雜燴”成為文學史上的新鮮血液,對于希望把五花八門的閱讀當作思想和宗教解放武器的作家來說是恰當而及時的創(chuàng)新。
梅爾維爾的思想的多面性和不穩(wěn)定性無論在選錄和典故中還是在小說中的感想和戲劇場景中都很明顯。他的固有的思想能量使小說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極度不穩(wěn)定性。在對行動起關(guān)鍵作用的場景中,梅爾維爾都要營造某種情緒去打亂它們,使讀者無法長時間沉浸在一種情緒中而對變化無動于衷。當鯨與大艦隊不期而遇集中在一起,陶醉于平靜中時,讀者只是短暫的欣賞到這平靜,以實瑪利剛說他是如何“沉浸在無窮歡樂的柔情中”,就被迫放棄這種寧靜,一只被他的同伴用標槍擊中的鯨把他從胡思亂想中喚醒。在《白鯨》中隨處可見,大自然中的寧靜祥和如此短暫,瞬間就被擾亂。在“手的揉捏”一章中,當他揉捏一條死鯨的鯨油時,沉浸在一種自然的舒暢和狂喜中,他“暫時生活在一片麝香的大草原上”,甚至忘記了復仇的誓言,他的柔情以及對邪惡的擺脫起碼在當時是真實的。這些情感直指內(nèi)心變化,也許終將拯救他。但這種情感不僅是暫時的而且是可疑的,因為它們同時伴隨著一種瘋狂,他通過撫弄同伴的手滑稽地把這種瘋狂表現(xiàn)出來。在“煉油間”一章中,以實瑪利說他那時如何因擔心災難感覺無力,直到擺脫它們,“看到火”驚得目瞪口呆的他一會兒就在舵柄旁睡著了,靠暫時的自我恢復拯救了自己和船只,他又一次在變化中找到心智的健全,在單一的思想中獲得暫時的真實。
梅爾維爾思想的流動還表現(xiàn)在他強調(diào)行動中主要形象的多重意義。例如,當以實瑪利第一次談到亞哈臉上和頸上的白色傷疤時,他不僅讓讀者生動的看到了那道疤,而且產(chǎn)生有關(guān)它的一連串想象。那道疤被用多種方式解讀和想象。對人島老人來說,那是亞哈“從頭到踵”的胎記暴露的部分;對那個該黑特印第安水手來說,那是“在海洋的暴風雨里弄出來的”,講述者沒有確定任何一種說法,而是把傷疤和另一個自然現(xiàn)象聯(lián)系起來,說“它仿似天上的閃電猛烈地擊了下來,落在一棵筆直高聳的樹上,留下了一道垂直的痕跡?!保ǖ?8章)梅爾維爾很早就從霍桑那里學到了對人類內(nèi)心秘密活動變化進行多重解釋的技巧,但梅爾維爾對選擇性解釋的使用與霍桑有所不同,梅爾維爾展示的是流動的意識而不是精確的思想。描寫那道疤的段落的結(jié)尾是開放的,讀者在閱讀時關(guān)于那道疤的思考是流動的,他們不會相信這些老船員的迷信假設,而把這些假設看作是小說多種可能性的描述。故事的敘述者不像霍桑那樣以諷刺家的姿態(tài)出現(xiàn)誘導讀者進行思考,而是把自己表現(xiàn)為一個質(zhì)疑的、同情的對多種可能性的講述者。
梅爾維爾以同樣的方式讓讀者以他們自己流動的意識解讀其他形象。神靈噴射開始出現(xiàn)時是“一股銀白色的噴水”;然后“似乎突然從海里冒出了一個光耀奪目的神明”;好像費達拉遠遠看到并且召喚的惡魔;好像莫比·迪克自己;使得水手們本能地違反慣例想放下小艇——他們“不覺得恐懼而是頗為愉快”。但讀者很快就會看到,它似乎引領(lǐng)“裴廓德號”越過寬廣的海洋去面對“比先前更為凄涼的景色”——不可思議的大烏鴉,冰冷的海洋和暴風雨,“魔鬼般的波濤”。在“在阿薩西提的樹蔭處”一章中,鯨的骷髏不斷被描述成有托郎魁僧人強加給無辜島民的宗教圣像,描述成放在阿薩西提樹林里漂亮的植物地毯上的一個金碧輝煌的自然界物體,描述成一個“巨大的懶漢”——那個被擬人化和戲劇化的物體。讀者內(nèi)心希望這些對一個形象的多重拓展,如傷疤、噴射、骨架,應該并非毫無意義。
然而,梅爾維爾拒絕對自己描述的形象給予明確的定義,就有可能使讀者感覺這些形象根本沒有意義,這種情況在“杜伯倫”一章中得到系統(tǒng)體現(xiàn)。在該章開頭,以實瑪利重述自己一貫對意義的希望,“萬物都多少含有一種意義,否則就沒有什么價值,那個滾圓的地球本身不過是個空洞的零號了。除了像人們對待波士頓的山地那樣,一車一車地出賣,去填銀河的沼地?!保ǖ?9章)但是到該章的結(jié)尾,那個圓圓的杜伯倫就真成了一個符號了。在關(guān)鍵時刻,斯塔布觀察到那個人島老人把杜伯倫看作是指向宿命的標志和兇兆,斯塔布此時對整個《白鯨》的評論非常中肯:“還另有一番景致呢;不過,這還是同一個模型里的東西。你知道,各式人等都在同一個世界里?!焙芸熳x者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如何不同地演繹單個形象以及這種觀察角度的復雜性如何對該小說的結(jié)構(gòu)起著關(guān)鍵性的作用。但是,這也呈現(xiàn)這樣一個問題,即這樣混亂的觀點是否有價值。從斯塔布的評論中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即在特定模型里的所有景致同樣的似是而非。在“杜伯倫”一章,復雜性變成了純粹的胡扯,當比普總結(jié)這一場景時,他瘋狂地得出結(jié)論:“我看,你看,他看;我們看,你們看,他們看?!辈煌慕嵌认嗷サ窒?,最終變得毫無意義。
小說最后,“一切都消失了,可是,那個大壽衣也似的海洋,又像它在五百年前一般繼續(xù)滔滔滾去?!敝挥幸詫崿斃镁攘?,他的得救也許意味著希望,也許只是偶然,也許兼而有之。關(guān)于他的得救是否源于他超人的美德,梅爾維爾并沒有清楚的說明。他在道德上與那些注定毀滅的船員密不可分,在故事中又與他們分割開來。在第一章,他既是一個普通的水手又是一個善于思考的孤獨者;在“裴廓德號”上,他與船友分享快樂和熱情,又把自己與他們分開;他和他們一起工作娛樂,不錯過任何一次狂歡的機會,同時他對嗜血場景的敘述反復,表明在目睹了鯨被人類殺戮后又對鯨產(chǎn)生憐憫。在最后一次追逐大鯨前,他摒棄與亞哈的不和,在“大艦隊”和“手的揉捏”兩章中,他又暗示他“像古老的水手最終學會愛所有偉大和渺小的事物?!钡窢柧S爾并沒有把他的意思像這些暗示一樣講的很明,所以他獲救的意義顯得不那么明確。
以實瑪利作為小說中故事的敘述者,與所有船員都有聯(lián)系:他參與了他們的想象。他不僅是個敘述者,還是一個善變之人。他花費大量筆墨一個個描寫梅普爾神甫、魁魁格、亞哈、斯塔布,很好的記錄了這些人物代表的靈魂的諸多可能性,而且在講述他們的各自不同的故事時,他的善變與在各章中展示出的流動的意識交織在一起。在敘述中,他不時表現(xiàn)出具有高尚道德的優(yōu)點,同時又承受著對道德的無能為力的痛苦;他知道所有人物知道的一切并對此積極思考;他可以從各個角度思考“上帝、魔鬼、生命”;他甚至在航程中變得更加聰明。他喜歡魁魁格,所以他能感覺到魁魁格與大自然之間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可憐那些船員,可憐亞哈,這使他與他們保持距離,部分的與他們掠奪成性的惡行保持距離;他們作為他的敘述工具繼續(xù)成為他的一部分,而他即使在明顯脫離他們之后也不可能主動反對他們。通過以實瑪利,讀者學會欣賞他們,認可他們,欣賞亞哈對復仇的沉思,船員在殺戮中的榮耀。以實瑪利終究是個被動的、善變的、不可捉摸的人物,偶爾出現(xiàn)的道德感也會消失在意識的流動中。
梅爾維爾在“尾聲”中更充分體現(xiàn)了對以實瑪利多重意義的性格刻畫,好像故意不想讓這部小說顯得那么堅定,閱讀起來過于舒服。從頭至尾,小說的思想都在流動著,結(jié)尾沒有單一的解讀。以實瑪利即使沒有船友作為他的想象對象,卻仍擔任多個角色的任務,這些多元角色整體上是對他性格多面性的典型表現(xiàn)。首先,他是無足輕重的、被動的船員中的一員,他只是碰巧從“裴廓德號”的失事中逃了回來,他的獲救只是由于“命運”,“我這個人就被命運之神派去頂亞哈那個頭槳手的缺”。第二,以實瑪利一直非常喜歡魁魁格和自然美景,他最終活下來是因為友誼和大自然的魔力。他抓住魁魁格的棺材小舟,奇跡般地躲過鯊魚和海鷹,漂到安全地帶,即使在魁魁格最后潛入水下之后,他與魁魁格的親密友誼仍被賦予新的意義。那個獨木舟上刻著“一篇闡述如何獲得真理的奧妙的論文”,以實瑪利雖然喜歡卻讀不懂,那是魁魁格送給他的最后的禮物,以實瑪利是被愛和神秘的知識救了。第三,他一直目睹著人和大自然的毀滅,他得救是為了見證災難。在“尾聲”的短詩中,他把自己比作約伯的信使。每一個信使在報告約伯的災難時都用這句話結(jié)尾,“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作為信使,他做的不夠,不是個積極的人物,但作為“裴廓德號”長篇悲劇故事的講述者,以實瑪利是個很有潛力的悲劇的、諷刺的藝術(shù)家。他可以把他的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講述給如約伯這樣的讀者,讀者最終意識到人對知識的熱愛會帶來痛苦和奇跡。
以實瑪利擔任的這三個角色相互之間并沒有邏輯聯(lián)系,正好相反,他作為具有多重意義的敘述者一直保持著善變的天性,在捕鯨的航程中他成長了,從一個天真的毫無見識的生手成長為一個聰明的捕鯨人,從性格單一的小人物成長為能夠進入同伴內(nèi)心獨立思考的人,成為一種意識。作為一種意識,他與世隔絕,而在與世隔絕中,他幸存下來,講述《白鯨》的故事,對友誼的記憶,從陌生、狂野、無意義中逃離死亡,成為“另一個孤兒”。
有人說,“《白鯨》部分是戲劇,部分是歷險故事,部分是哲學探討,部分是科學研究,部分是史詩。它是一部神奇的皇皇巨著?!睉撜f,梅爾維爾無論在文體上還是精神內(nèi)容表達上都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他在敘述時的無拘無束,就像他筆下的海洋一樣,一會兒寧靜肅穆、柔和如練,給人以田園牧歌式的遐想;一會兒洶涌奔騰、咆哮若狂,令人頭暈目眩。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海底世界,高深莫測,奧妙無窮。他的思想意識的流動,對一種形象的多種可能性的想象,為讀者重讀這部經(jīng)典打開了一扇窗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赫爾曼·梅爾維爾著,曹庸譯.白鯨[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Melville,Herman:Moby-Dick[M].New York: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91.
[3]Richard H.Brodhead.New Essays on Moby-Dick[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Nathaniel Hawthorne.The English Notebooks[M].New York: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America,1941.
[5]Ralph Waldo Emerson.The Complete Works:Centenary Edition[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04.
(翟艷霞 鄭州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