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椅”上抗眩暈
有興趣的同學(xué)不妨先做個試驗——用左手抓住右耳朵,低頭俯身,脊梁骨和地面平行,挪動腳步快速旋轉(zhuǎn)。你能轉(zhuǎn)幾圈?恐怕你轉(zhuǎn)不了10圈就頭暈眼花要摔倒了??墒牵秃教靻T要承受的抗眩暈訓(xùn)練比起來,這種試驗就是“小兒科”了。航天員坐上電動椅后,蒙上眼睛就轉(zhuǎn)。航天員把手放在呼叫按鈕上,頂不住就按。電動椅以每分鐘24圈飛速旋轉(zhuǎn)后,航天員頓時臉色蒼白,直冒虛汗。1分鐘、2分鐘……能堅持5分鐘,就是合格。他們要經(jīng)常練,經(jīng)常測。航天員走向太空,可不像坐飛機那么舒服,飛船是打著旋飛速上九天。
征服“電動秋千”
坐“電動秋千”,如同乘一艘小船在大風(fēng)大浪中顛簸。攀上“電動秋千”后,航天員也要先蒙眼睛,在身上貼上電極傳感器。隨后,“電動秋千”就前后左右搖起來,越擺越高,前后能擺出15米!這種擺動,周期性地將人的血液一會兒送上大腦,一會兒甩向下肢,眼看飄飄悠悠到了頂,又猛地在加速度作用下“悠”下來,沒有經(jīng)受過專門訓(xùn)練的人,這一下子就可能把胃液噴出來!
這匹讓人望而生畏的“烈馬”,讓人難以馴服。所以坐“電動秋千”不能硬逞英雄,如果儀器顯示血壓太低,就要立即停止。
乾坤顛倒的“萬向床”
可以任意旋轉(zhuǎn)的“萬向床”,有“頭盆向”“胸背向”等4種姿勢,躺在上面每種姿勢都很痛苦。航天員在訓(xùn)練時,有時要頭朝下45度;有時還要斜著身體,只能用身體某一部位作支撐;有時要持續(xù)多天保持15度的臥姿,再突然轉(zhuǎn)到70度的立姿。上了“萬向床”,航天員脖子青筋暴漲,眼睛、鼻子粘膜充血。下來后,像患了重感冒。
低壓艙里的考驗
前蘇聯(lián)《機組乘務(wù)員》電影里有這樣一幕——飛機在萬米高空飛行,艙壁突然破裂了一條小縫。轉(zhuǎn)眼間,艙里的紙張、毛巾、衣物就被吸了出去!
為啥會這樣?因為高空空氣稀薄,氣壓比機艙里低許多,艙壁一旦出現(xiàn)破口,就形成了巨大的負壓。飛船在太空飛行,外部是真空環(huán)境,為了戰(zhàn)勝可能出現(xiàn)的低壓和缺氧威脅,航天員必須進低壓艙鍛煉超強的耐受力。進低壓艙,如同上到雪山高原。艙里模仿海拔5000米~10000米高度的氧氣環(huán)境。但是這種訓(xùn)練卻不像上高原從容,能從低到高,慢慢適應(yīng)。航天員一進艙,就以相當于每秒15米速度,快速提升至海拔5000米高度,還不能戴氧氣面罩。他們在艙里喘著粗氣,人人胸悶、頭痛、惡心。接著,繼續(xù)上升至6000米、7000米……到10000米才能戴氧氣面罩。
寂寞難耐的隔離艙
茫茫太空中沒有空氣,不能傳播聲音。飛船運行在軌道上,是真正的萬籟俱寂。為了訓(xùn)練航天員戰(zhàn)勝寂寞和孤獨的心理素質(zhì),他們要進入隔離艙經(jīng)受特殊的考驗。
密閉狹小的隔離艙,航天員孤守空房,單獨一個人呆在里面,一呆就是好幾天,分不清晝夜交替,還要高標準完成各種工作,無人商量,無人交流。有時眼皮沉得像掛上了鐵塊,直想睡覺。可是只要一停下,監(jiān)控鈴聲就響起。有時,航天員要在隔離艙里一直不停地干72小時,不能休息一分鐘。吃飯時,工作人員從小窗口往里遞。
面對房頂“找星星”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必須掌握很多天文知識。只有快速確定星星的方位,才能在太空確定自己的位置。“找星星”在一間穹廬般的房間進行,用幻燈把星空的圖案投射到圓形的房頂。燈光熄滅了,圓圓的屋頂上繁星密布,這時航天員就開始仰著脖子尋找每一顆星星的方位——金星、火星、木星……看誰說得快,說得準。
那個時刻,航天員就像回到了童年,和爺爺奶奶一起坐在夏天的夜空下仰望銀河,尋找牛郎、織女。伴著爽朗的笑聲,他們好像圓了童年的夢想,飛向心馳神往的天穹…… (轉(zhuǎn)載自知乎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