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它們成千上萬集結(jié)起來,組成龐大的空中部隊,黑壓壓過境而來,那陣勢可謂遮天蔽日,所過處,頃刻間,莊稼毀盡,赤地千里。
它們叫蝗蟲,皇者,王也,蝗蟲意即蟲王;古人太有才了,發(fā)明此“蝗”字,一針見血地道出這害蟲之王的本質(zhì)——它口含鋒利之刃,暴食一切,仿佛隨時都處在饑腸轆轆之中。這種“饑餓之蟲”,不僅可以在短時間接連消滅一片又一片的作物,嚴重時遇到人畜也亂咬一通,甚至連衣物也不放過……
小小蟲兒,以數(shù)量的優(yōu)勢和凌厲的攻勢,表現(xiàn)出絕對震撼世界的滅絕能力,那制造萬劫不復的能量,甚至可以摧毀一個帝國。
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并不缺乏歷史上的明君之特質(zhì),繼位伊始,便三下五除二地清除了危害極深的閹黨集團。面對那時危機四伏的政局,他勤于政務,事必躬親,殷殷求治,希望重振國家。然而,明朝最終還是亡在他的手上,此事思來不免讓人唏噓。正如有人所言,崇禎帝真是一個倒霉的皇帝,而且不是一般的倒霉。
崇禎皇帝的運氣實在太糟。首先是生不逢時,偏偏長在大明帝國腐朽衰敗到只剩最后一口氣之際。這一時期社會矛盾積重難返,非有超凡力量可謂無力回天。其次,那真正千載難逢的逼人心慌的年年大災,也足以讓這個末代君主消受半生。
氣候研究史發(fā)現(xiàn),明朝中后期遭遇了地球氣候中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期”,嚴重干旱使糧食產(chǎn)量驟然下降。特別是崇禎帝在位時,黃河流域發(fā)生了連續(xù)11年的大旱,這是近500年來連旱時間最長、受災范圍最廣的一次自然旱災;自古即有“久旱必蝗”的說法,如此大規(guī)模的旱災必然導致蝗災的大爆發(fā)。屋漏又遭連夜雨,崇禎帝命苦。
黃河流域歷來是中國蝗災高發(fā)區(qū)。先是陜北地區(qū),三年連續(xù)旱災、蝗災疊加,造成災民生不如死:天不落雨,草木枯焦,顆粒無收,鄉(xiāng)民只得采集山中味道苦澀的蓬草充饑;秋冬來臨,蓬草食盡,只得去剝樹皮;到了年終樹皮吃完,只得挖掘山中的某種石塊來吃……走投無路之下,鄉(xiāng)民便集結(jié)起來當強盜。
陜北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除了天災,還有人禍,那就是官府的腐敗。地方官吏不但不想法治理災情,反而不顧饑民死活,照舊催逼賦稅,敲骨吸髓地榨取。于是,勇敢的李自成們一呼百應,農(nóng)民大起義在陜北呈燎原之勢。
而地處中原的河南地區(qū)更不爭氣。這里本是明帝國的腹心之地,本是拱衛(wèi)王室的堅固堡壘??上?,長期的權(quán)貴盤踞使這里土地高度集中,農(nóng)民負擔相當沉重,社會矛盾特別尖銳;地理位置和氣候因素又使這里成為蝗災的多發(fā)地和重災區(qū)。河南蝗災不僅范圍廣大遍及全省,而且一半以上是連年發(fā)生,在崇禎時更有連續(xù)5年的大蝗災。
災民嗷嗷待哺急盼國家賑濟,而此時的明朝國力儼然老瘦之馬。國家有心無力,各地官員不但不聯(lián)手整治,還相互推諉。東邊縣上發(fā)生蝗災,官府隱情不報粉飾太平,東窗事發(fā)后卻指責是西邊鄰縣放任蝗蟲飛到自己的地盤上來,于是西邊長官憤而發(fā)話:你說你那邊的蝗蟲是我這里飛去的,那就請貴縣把它們?nèi)拷o我押送回來!
如果說之前西北情勢未必能撼動明王朝的根,那么河南的情況就不那么簡單了。李自成在西北的斗爭雖曾一度風起云涌,但后來卻遭遇了明朝“十面張網(wǎng)”的圍剿戰(zhàn)略,潼關(guān)之戰(zhàn)后,起義軍只剩18人突出重圍,迫不得已而在陜西商洛山潛伏下來。就在其“滅亡”似乎已成大勢之際,恐怕李自成自己也沒料到,上天會將河南變成他咸魚翻身的寶地。
遭遇連年旱蝗災情,河南人再也容忍不下人吃人的慘劇連續(xù)上演,民情洶涌。李自成抓準機會,率微弱兵力迅速進入此地,開倉賑饑,收留災民。那些掙扎在死亡邊沿的遠近饑民,無不荷鋤而來,日夜不絕,勢如流水不可阻擋;官方所謂的綠林“烏合之眾”,也紛紛投奔闖王。李自成的實力頃刻由當初的五十騎發(fā)展到百萬之眾。
接著,李自成率軍攻占省會洛陽,然后乘勝攻打開封,消滅明朝在河南的幾十萬軍隊,之后南下北上,一路勢如破竹……而明軍則在與農(nóng)民軍和清軍的兩線戰(zhàn)斗中屢戰(zhàn)屢敗,完全喪失戰(zhàn)斗力。然后,農(nóng)民起義軍開始圍攻京城,明王朝氣數(shù)已盡??蓱z的崇禎帝只能在唉聲長嘆中徘徊無語,他咬破手指寫了一道血書給李自成,讓他不要傷害百姓;然后,這位真正的“孤家寡人”,在僅有一個太監(jiān)陪同的情況下,上了萬壽山自縊而死。
令人意外的是,李自成不但給了這位自己曾經(jīng)的君王隆重的禮葬,也給了他“君非甚暗”的客觀評價。之后入關(guān)統(tǒng)治中原的清朝,也在官修《明史》中認為崇禎帝“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的確,從某種程度上看,是氣候、地理給了蝗蟲大爆發(fā)的時機,是蝗蟲給了河南大災大悲的大場面,是大苦大難給了李自成們有利時機。
時運不濟,大明王朝本已羸弱疲憊,而蝗蟲,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