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代文化的精華,文言文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財富,同時在考試中它也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學好文言文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學生往往不喜歡學習文言文,因為學生現(xiàn)在很難接觸到文言文,并且文言的語言也很晦澀,讓學生很難理解。為了使學生能夠產(chǎn)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文化傳承和考試中都能夠獲益,我通過不斷地思考、探究、嘗試、總結摸索出以下方法,收到不錯的成效。
一.關注誦讀,重視語感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足以說明誦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因為我們現(xiàn)在很少接觸到文言文,學生也只是在考試中才會考到,所以學生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難就是不理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多進行誦讀練習。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會慢慢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含義。其實文言文也是通過一篇文章來表達一個故事,讓人深思或感慨,慢慢體會其中的思想感情。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就會產(chǎn)生語感,熟悉詞匯和句式。剛開始學生可能會讀得磕磕巴巴,時間長了他們就會感受到其中的節(jié)奏,最后抑揚頓挫地表達感情。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給學生時間,指導學生正確的讀法,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如《幼時記趣》的“項為之強”一句中的“強”不讀“qiáng”也不讀“qiǎng”,而應讀“jiàng”。學生對這些多音字會把握不準,教師要多幫助學生。而且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閱讀,比如:音樂朗讀、分角色朗讀、集體誦讀、個人讀等,在閱讀的過程中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從而達到領會其中的意義。
二.傳授方法,讓學生學會翻譯
學習文言文就像是學習英語一樣,盡管都是漢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需要翻譯。當學生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的時候,他們更容易理解。文言文的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要忠于原文而又符合當代漢語的規(guī)范。教師不可能把每一篇文章都翻譯給學生聽,所以教師要教會學生翻譯的方法,對學生“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或自己的閱讀中可以利用這種方法,更好地學好文言文,把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教師要指導學生一些常用的實詞、虛詞、連詞、助詞的常見翻譯和用法,詞語的翻譯順序,一詞多義該怎樣翻譯等等翻譯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讓學生能夠“學會”同時還要“會學”。
三.讓學生主動探究,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倡導重視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能夠主動探究,在探究中內(nèi)化知識。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動起來,主動探究文言文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塞翁失馬》這一課的時候,我就把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詞匯寫在了黑板上,之后讓學生去探究。學生可以翻閱工具書,也可以查字典,或者和其他的同學交流、討論。學生們也很感興趣,他們紛紛開始學習了。很快就知道了翁:老頭。亡:逃跑。髀:大腿。丁壯:壯年男子等詞的用法。當學生把這些問題解決的時候,他們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的信心。同時在他們的探究中,學生真正動起了腦,動起了手,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四.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讓學生形成知識體系
教師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要重視幫助學生積累、總結,讓學生形成一個知識體系。在學生大腦中他們應該知道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中常用的詞匯,句法、修辭有什么特征,遣詞造句,謀篇布局有什么技巧等等。例如“之、而、其、為、以”等字,這些虛詞其實也是多義詞,他們的翻譯在不同的句子中是不同的教師要對比著給學生指導,讓學生明白。還有實詞方面,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等。學生看到后可能會給翻譯出來,但是卻不知道它還有什么其他的用法,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比較歸類,使學生能舉一反三。教師的指引猶如引路的明燈,讓學生知道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總之,文言文語言優(yōu)美,謀篇布局精巧,內(nèi)涵深刻獨到,學生們要通過不斷地努力和長時間的積累,才能夠掌握它的精華,感受文言文中所包含的民族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情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培養(yǎng)學生對文言文的較深層次的感悟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陶冶其高雅的志趣和情操,培養(yǎng)其健全的人格,也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宋安,教師,現(xiàn)居廣東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