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恩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沒有書籍的世界,我們難以想象。探討一下書籍演變的歷史,對于我們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推進當代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意義。
書籍,籍,字典上云,即“書、冊”,研究一下這個“冊”字,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好像用繩子將兩塊木板串到一起的樣子,這個象形字指的就是在紙張發(fā)明以前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書籍的一種形式,即“編”。
在這之前,人類先是將字刻在石頭上,這些字也只是一些很簡單的象形符號。這樣直到商朝,便出現(xiàn)了甲骨文。上個世紀末,在我國的河南安陽殷都廢墟中出土了許多刻有文字符號的龜甲和獸骨,據(jù)專家考證,這時的文字已具有了漢字的雛形,這便是后來聞名世界的甲骨文,甲骨文一般被認為是漢字的起源。而那些龜甲和獸骨,便可以看做是我國最原始的書籍,我國有史可考的文字便是從這些書籍開始的。
時代的發(fā)展要求書籍向著輕便實用的方向發(fā)展,從春秋時代開始,中國出現(xiàn)了“竹簡”“木牘”和“絲帛”,這就到了本文開頭提到的“編”的時代。一般是用熟牛皮將木片或竹片串在一起,分別稱為“牘”和“簡”。而絲帛因其材料的昂貴,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桌戏蜃佑小叭斁幦^”的典故,文天祥有“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詩句,都是與“簡”或“牘”有關的。
簡和牘較之甲骨是進步多了,然而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傳說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一個奏折,所用竹簡需3個大力士抬進宮去。絲帛很輕便,但也很昂貴,這迫使人們尋求更好的廉價的替代品。到了公元105年,當時最優(yōu)質、最廉價的“蔡侯紙”終于問世,這是書籍演變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書籍變遷史從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紙張的解決使書籍發(fā)展邁上了新臺階,然而緊接著又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書籍的傳播依靠手抄,其速度與質量都令人難以滿意。如何快速又準確地在書籍上書寫,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大約在唐代,我們的祖先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這是一次革命性的飛躍。隨后在宋代,北宋的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印刷技術日臻成熟。這樣,印刷術將人類文明的標志——書籍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造紙和印刷術是書籍發(fā)展的兩個臺階,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奉獻給世界的偉大貢獻,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fā)展。
此后,書籍的發(fā)展有了長足的進步。隨著造紙和印刷術的不斷改進,現(xiàn)代書籍的種類和形式已日新月異,令人目不暇接。各種新的書籍不斷涌現(xiàn),大大豐富了人類的文化生活。
如今的21世紀,將又是書籍演變史上一個嶄新的時代?,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會“唱歌”的書,供盲人“看”的書,供失聰者“聽”的書;甚至出現(xiàn)了微縮圖書,形體小而容量大。可以想象,未來的書籍世界,將是一個更加五彩繽紛的迷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