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佳
由于氣候的差異,世界各地人民的衣服品種、工藝和穿著方式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究其核心就是“因地制宜,看天著裝”。
人穿著衣服鞋帽的主要目的是擋風遮體、保暖御寒,因而穿著與氣候有著密切的關系。由于氣候在時空分布上存在明顯差異,這使得世界各地人民的衣服品種、工藝和穿著方式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域特色,究其核心就是“因地制宜,看天著裝”。
冷與穿著
極寒地區(qū)的居民為了抵御寒冷,都喜歡并善于穿皮衣。他們大都就地取材,以動物的毛皮為材料,縫制各種衣褲和袍子,而且反動物之道而行之,皮向外以擋風雪,毛在內以發(fā)揮其疏松保暖之功能。愛斯基摩人的衣服就多以馴鹿皮或海豹皮制成,西伯利亞拉普人也以毛密絨厚的馴鹿皮制衣。
我國大、小興安嶺地區(qū)的鄂倫春人主要用狍皮做袍,而且把狍子頭的皮做成帽,戴上后很像狍子,既惹人喜愛又保暖,打獵時還有偽裝作用。
黑龍江東部的赫哲族人以捕魚狩獵為主業(yè),他們的皮衣多是用魚皮制成的。由于黑龍江江水冬冷夏涼,因而江里多產大魚(如懷頭魚、哲羅魚等),皮厚且質好,剝下來曬干后經(jīng)捶打變軟,便成了輕便、保暖、耐磨且不進水的魚革。這樣制成的魚皮長衫是他們過去居家、串親的禮服,既輕盈漂亮,又擋風保暖,而魚皮褲則一直被他們作為捕魚的勞動服,輕便又不透水。
熱與穿著
在天氣炎熱的地區(qū),人們的著裝一般都顯得寬松肥大。例如,馬來西亞的男女都喜歡穿“沙籠”褲子、“巴汝”上衣(這種上衣沒有領子,袖子十分寬大)。我國四川盆地夏季也很熱,所以彝族男子的長褲就寬大如裙。
天熱時,裙子往往成為女性的最愛,這不僅因為裙子特別寬松,而且還因為在行走或活動時,裙子能“鼓風”,因而特別涼爽。許多赤道和熱帶地區(qū)國家,為了戰(zhàn)勝酷暑,男人也穿裙子,甚至連軍隊和政府官員也不例外。太平洋島國西薩摩亞和斐濟的男人就一律穿素色的裙子,這已成為一種民族習慣。
中東沙漠地區(qū)氣候炎熱,光照強烈,所以這一地區(qū)的阿拉伯人喜歡穿白色寬袍大袖的衣服,并且戴頭巾,這種穿著能夠有效地反射和遮擋陽光,而且寬袍大袖的衣服通風良好,穿起來也不覺得悶熱。
風與穿著
據(jù)記載,我國臺灣澎湖地區(qū)的婦女著裝很奇特。他們用兩條毛巾蒙面,上一條下一條,只在眼部留一條縫,乍看有些可怕。其實,她們這樣穿并不是為了防曬或防寒,最主要的作用是防風。氣象資料表明,澎湖地區(qū)刮大風的日數(shù)很多,隨大風刮起的海水常常侵襲人的肌膚(包括臉部),所以愛美的女性就用毛巾保護臉部。類似的,在丹麥法諾島北面港口的婦女,為了避免大風刮起的沙子傷臉,甚至戴上了面具。
在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島,氣溫可低到零度左右,但過去的土著居民卻極少穿厚重的衣服,而是常常披一件海豹皮或水獺皮做成的短披風。事實上,這里的寒冷主要就是因為風大,聰明的土著居民清楚地明白“擋風就是避寒”的道理。
愛爾蘭國氣溫普遍不低,但盛行強西風,因而男女老少都喜歡披羊毛斗篷,斗篷連有風帽,大風時可以保暖頭部,兼防風沙。
濕與穿著
對于多雨的地區(qū)來說,“雨衣”都是室外作業(yè)人員(如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等)不可或缺的勞保用品。當然,與之相伴隨的還有雨鞋(靴)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不畏泥濕”,就在鞋底上貼兩塊木底(掌),這大概就是當今“雨鞋”的雛形。
荷蘭木鞋是“荷蘭四寶”之一。荷蘭冬季氣溫較低且地面潮濕,為了不使腳受寒受潮,人們常穿用厚木鐫空的木鞋,這種鞋里面填有松軟的保暖物,外觀上看,兩頭向上微翹,形如木船。與荷蘭木鞋的“保暖防潮”不同,日本木屐純粹是雨季用品,它的功能就是“防濕防滑”,木屐的結構很簡單:在板上釘一條人字形皮帶或布帶,在板下刻出幾條木齒即可。
梅雨天氣里,空氣濕度很大,衣服容易受潮,尤其是褲子熨線容易變形。所以在日本,每年的梅雨季節(jié)(時間較長),許多洗衣店都增設了“防水加工”和“褲線加固”等服務項目,從而滿足了紳士們梅雨天依舊西裝革履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