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東
民國時期,江蘇等地民間曾廣泛使用過一些竹質代用幣,至今仍有一定數(shù)量存世。這類代用幣多呈大小不等的牌(籌)形,其上刻寫、烙燙文字及符號,以標明年號、代用錢數(shù)、店堂號、名號、地名、押記等。
如圖1“戊辰”紀年,代用錢文數(shù)為“足制錢貳伯文”,堂(名)號已不可識,地名“正義鎮(zhèn)”。圖2“戊辰”紀年,代用錢文數(shù)為“代錢叁伯文”,店堂號“萬昌順”,地名“沈瀆鎮(zhèn)”。圖3“丙子”紀年,代用錢文數(shù)為“足制錢壹伯文”,名號“汪正興”,地名“明月灣”。圖4“丙子”紀年,代用錢文數(shù)為“當錢壹文”,名號“毛記”。從字痕看,原當錢數(shù)非“壹文”,后用“壹”覆替原錢文數(shù)字。圖5紀年款已漫漶不清,代錢文數(shù)為“代錢叁伯文”,上端有半枚齊刀型押記,“法化”二字清晰可見,下長框形押似有“×田文”記。圖6無紀年,兩面均有代錢文數(shù)“當拾銅圓念枚”,下半框內有“山”字。圖7上端毛筆豎寫“王一”,代錢文數(shù)為“代大洋拾角”,從字痕看,原當錢數(shù)為“壹”角,后用“拾”覆替“壹”字。
這類竹質代用幣上的“正義鎮(zhèn)”、“沈瀆鎮(zhèn)”、“明月灣”等一些地名,大都為江蘇常州、無錫、蘇州等地舊屬。大部分代用幣上有“戊辰”、“丙子”等確切紀年款。代用(當)錢文種類有“制錢”、“銅圓”、“大洋”(即銀元)等。我國古時能并用“制錢”、“銅圓”、“大洋”的時代大致為清光緒后期至中華民國,有關資料顯示江蘇銅圓局、江南銅圓局于光緒二十七年后才開鑄銅圓,目前所見這類代用幣的紀年未發(fā)現(xiàn)光緒二十七年至宣統(tǒng)三年之間的年號,因此其為民國時物當確定無疑??梢娚厦娴摹拔斐健薄ⅰ氨印蹦戤敒槊駠吣?、民國二十五年。
其材質和制作工藝,是用毛竹手工刻制呈牌形后再于上面刻寫、烙燙文字及符號,有的文字使用了當時常用別字,如“伯”字為“佰”之別字,“念”為“廿”之別字,“當拾銅圓念枚”即“當拾銅圓二十枚”。其用途比較廣泛,除代錢外,尚有代谷類物的。作為當?shù)孛耖g坊場、店鋪、堂館等用于商貿交易或兌付錢糧工食等項的憑證類物,人們使用它的時間可能較長,有些甚至將代用錢數(shù)進行覆替后繼續(xù)使用。至于當時的“汪正興”、“萬昌順”、“毛記”等諸多經(jīng)營者具體從事何種業(yè)務,今多無從考證。(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