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霞
天氣漸熱,減肥瘦身又成了愛美女性的頭等大事。
“人瘦,穿什么都百搭;人胖,穿什么都白搭”——網絡上瘋傳著關于減肥的勵志段子,服裝店新上柜的漂亮衣服也都是均碼的小號,這一切都令我們不由得在美食與肥胖之間糾結:美麗不常在,減肥要趕快!
當然,減肥需要科學的方法,除了節(jié)食、運動等我們經常提到的以外,“心理減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那么,什么是“心理減肥”呢?這要從誘發(fā)肥胖的原因之一——“吃”說起。
“吃”是造成肥胖的重要原因
醫(yī)學上把單純性肥胖分為兩種類型:體質性肥胖和獲得性肥胖。前者是指由于嬰幼兒期營養(yǎng)過剩引起體內脂肪細胞數(shù)量增加,脂肪細胞體積增大所致的肥胖;后者則指的是成年人因為多食或運動量減少引起的肥胖。這兩者都與“吃”有直接性的關系。
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人們對肥胖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胖于幼兒,在大人們的眼里是健康,“胖娃娃”往往能引來人們的嘖嘖稱贊。為了自家孩子的健康,人們便想方設法為其增加營養(yǎng),并且一般是從孕婦剛一妊娠就開始了。但是殊不知,成人肥胖,往往是孩提時代甚至是更早的階段就埋下的隱患。
有研究證明,胎兒在母體內從第30周起到出生一周歲,脂肪細胞有一個極為活躍的生長期,稱為“敏感期”。在這個時期,若營養(yǎng)過度就會引起脂肪細胞分裂加快,細胞數(shù)目增多且增大。正常人的脂肪細胞大約有250~280億個,而肥胖時可增加到635~905億個,比正常人的脂肪細胞數(shù)多3倍。這些增多的脂肪細胞數(shù)目是永久性的,稱為增生性肥胖,這就大大增加了成年后肥胖的可能性。
據(jù)統(tǒng)計,10~13歲的超重兒童長大到31歲時,有88%的女性和86%的男性仍然超重;而10~13歲的正常體重兒童長到31歲時,只有42%的女性和18%的男性屬于超重。
獲得性肥胖往往是在成年以后因為營養(yǎng)過度才引發(fā)肥胖,一般認為,這種肥胖人群體內脂肪細胞的數(shù)量并不增加,僅僅表現(xiàn)為脂肪細胞的體積增大,采用飲食減肥療法可以有效控制。
既然“吃”是胖的重要原因,減肥瘦身的要求又是如此之強烈,那么為什么非“吃”不可呢,管住自己的嘴為什么就那么難?這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下。
為什么節(jié)食解禁后吃的更多
人體維持正常的功能運轉需要能量,而能量來源于食物,但是如果攝入的食物過多,人體吸收了過多的能量,就難免形成肥胖。那么,節(jié)食不就可以減肥了嗎?嘗試過減肥瘦身的親們都知道,這真的是“說說容易”。
且不說節(jié)食本身的種種痛苦了,就算是意志堅定地堅持一段時間,取得輝煌戰(zhàn)果以后,面對體重秤令人滿意的指針讀數(shù),面對穿衣鏡里至少對得起基本審美觀的窈窕倩影,竊喜之后,多吃的毛病便不覺蠢蠢欲動,其結果就是不幸的事情隨之發(fā)生,不僅多日的辛苦努力很可能付之東流,更悲催的甚至會反彈超過節(jié)食前的體重標準。這也正是節(jié)食減肥極難成功的原因。
節(jié)食的困難,直接體現(xiàn)了人類“只要有機會就吃”的文化遺傳。從進化論的角度來講,這是人類祖先在艱苦時代生活所留下的文化遺產。古代人謀食不容易,一旦獲得食物,就會盡量地填飽肚皮,以儲存能量,防備隨時會出現(xiàn)的饑餓階段。所以吃甚至多吃對我們人類來講可以說是一種本能,而節(jié)食則是一種勉強的、理性的、違反本意的自我限制。這種限制是維持在意識層面的,需要理智來維持。在潛意識層面下的食欲則時時不忘沖破限制,獲得飽餐的滿足。
對于節(jié)食減肥者而言,體重得到控制之后,純理性的自我限制能力便很容易降低,潛意識中的“有機會就吃”的文化傾向便會占據(jù)上風。這也就是節(jié)食減肥一旦獲得一點兒成效后,便會不由得給自己解禁,并且一旦解禁后反而吃得比以前更多的原因。
食欲與情緒因素的關系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食欲和情緒有密切的關系。但有一個反常的現(xiàn)象我們似乎不太好理解:一般人是情緒好的時候胃口也好,焦慮時會食欲降低,食量減少;但是肥胖者焦慮時食欲食量反而會大增。
對此反?,F(xiàn)象,心理學家有兩種解釋。
首先,可能是父母在育嬰期間,為嬰兒養(yǎng)成了不良習慣所致。嬰兒哭鬧會有多種原因,饑餓只是其中一種,有經驗的父母可以通過寶寶的哭聲和表情做出正確的判斷,但有些父母缺乏育嬰知識和經驗,寶寶一哭一鬧就以為是餓了,便開始喂奶。長此已久,不但會因營養(yǎng)過剩造成孩子體質性肥胖,而且使嬰兒無法學會對饑餓和難過的辨別,延續(xù)到成人期的表現(xiàn)就是焦慮時食欲食量反而大增。悲催的是,事實往往就如現(xiàn)在網上流傳甚廣的那句心情簽名所說——“本想一口一口吃掉憂愁,卻不想一口一口吃成了肉球?!?/p>
還有一種解釋是:焦慮時愛吃是心理緊張的不良反應。咀嚼的動作可以降低面部肌肉的緊張度,使人間接地感到情緒的緊張也隨之降低,于是,當感到緊張或者焦慮時,便以吃東西的方式來應對。
情緒好時用美食來犒賞自己,情緒不好要用美食來安慰,如此講來,胖自然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了。
專家開出“心理減肥”妙方
分析了肥胖的成因和節(jié)食減肥之所以困難的原因,就可以針對上述分析來有的放矢地采取相應的措施。
首先,要對自己的減肥有一個合理的、切合實際的期望值。
期望值過高是減肥過程中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我們減肥一般遵循“調整食譜、限量進食、適當運動”的原則,應該知道的是,在正確的節(jié)食和運動減肥后,體重也只能相對減輕,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合理的減肥就是根據(jù)自己的體質、年齡、骨架大小、健康狀況等具體條件,制定出合理的目標,當達到這個目標后,就要有意識地維持。
假如我們制定出的減肥目標過于苛求,不但會因難度太大生理上難以承受,而且還會給心理上造成太大的壓力,會認為減肥失敗了,從而降低堅持下去的信心,甚至選擇放棄。
胖子不是一口吃出來的,同樣,由胖子一下子變瘦也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何況從醫(yī)學角度看,驟然減重對人體健康也是有害的,所以,給自己定的目標要符合實際。
為避免期望值過高而失望,可以制定一些階段性的目標。這樣,當付出努力之后,就會為取得的小小成績而欣喜,并且增添繼續(xù)下去的信心和勇氣。
其次,要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
美國一所大學曾組織54名女性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要求她們在9個月的時間內節(jié)制飲食,并進行鍛煉。實驗開始之前,實驗者問她們是否相信自己在這段時間內會減輕體重,其中28名女性表示相信自己能做到,其余26名則表示困難。實驗結束時,那些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人比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多減掉了30%的體重。
積極心理暗示會帶給人們積極的刺激,使我們能樂觀地堅持單調乏味的運動鍛煉,忍受節(jié)食帶來的痛苦,從而取得良好的減肥效果。而諸如“我太懶了,不愿鍛煉”或者“我缺乏自制力,沒法執(zhí)行飲食控制計劃”等等此類消極的自我暗示,會打擊將減肥繼續(xù)下去的自信心,導致最終放棄減肥計劃。
第三,要樹立對自己的責任心。
這里所謂的“責任心”,其實就是減肥過程中自己的決心和意志力。飲食不僅是生理層面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和情感生活的一部分,何況節(jié)食也好,運動也罷,都是對長期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的一種改變,確實是“說說容易做起來難”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家人、朋友可以給我們支持和鼓勵,理療師、減肥訓練人員也可
以給我們提供技術上的幫助,但這些歸根結底都屬于外力,僅靠外力來限制約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一旦外在的監(jiān)督力量減弱了,就會恢復到放任的狀態(tài)。自己必須為自己的健康和體態(tài)負責,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不為自己找借口。
還有,要注意對自己的心態(tài)進行調整。
很多人都是單純地把體重的減輕作為減肥瘦身的目的,而忽視了在這個過程中身體狀況的改善,比如爬樓梯不再像原來那樣氣喘吁吁了,睡眠質量有明顯改善了,腰酸腿痛的毛病減輕甚至不見了,等等。其實,這都是積極的、了不起的成績。
關注自己身體點點滴滴的變化,從中得到滿足,并由此鼓起進一步改變的信心,相信能給自己一個全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