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禮樂文明發(fā)展到最成熟階段的同時,必伴隨著禮崩樂壞局面的出現,為了尋求禮樂背后的精神內涵,必然要求助于對君子心性的探討。本文從君子對別人寬容的態(tài)度——“人不知而不慍”、要求自己少說話多做事——“敏于事而訥于言”、不在乎外在的生活條件而專注于“道”的形成以達到“何陋之有”的境界、有了錯誤不怕改正——“過,則勿憚改”等四個方面來簡要論述君子的心性,得出君子心性的核心——仁。
【關鍵詞】《論語》;君子;心性;角度;仁
一、君子概念的界定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樂傳統(tǒng)發(fā)展到了最成熟的階段,在盛極而衰的規(guī)律下必然伴隨著禮崩樂壞現象的出現?!熬印北局附y(tǒng)治階級的貴族士大夫,他們用禮樂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把禮樂作為統(tǒng)治百姓和外交的工具。而到了孔子時期,“君子”就由社會政治地位而言的“君子”變成了有道德的“君子”。“孔子是這一新意義的創(chuàng)造人,這一意義的產生,標志著價值的重新估定……這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和突破。
二、從不同的角度看“君子的心性”
在《論語》中,有道德的君子的含義是很豐富的,剔除掉那些與時代不符的部分,這里僅就其中的“人不知而不慍”、“敏于事而訥于言”、不重物質重精神而達到“何陋之有”、“過則勿憚改”、“文質彬彬,躬行君子”、君子與小人的對比等六個方面來簡單探討君子的心性,以期對成為君子應具有什么樣的條件有初步的認識。
(一)人不知而不慍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述而》)《論語》一開篇便明確地點出君子,指出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在這里,君子是寬懷大度,謙虛謹慎的。不在乎別人不理解的行為,容許別人對自己存有異樣的眼光。可見,君子首先是對自己有要求的,即學習各種能力,充實自己,然后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君子對內擁有廣博的學識,熟悉禮法,對外能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使進退得宜,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保ā墩撜Z·憲問》)從孔子與子貢的對話中,我們看到,真正的君子是仁而不憂愁的,智慧而不迷惑的,勇敢而無所畏懼的。只有仁、知、勇三者俱備才能成為君子,才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再加上上述廣博的學識、相應的禮法、開闊的胸襟,君子肯定能“泰而不驕”、自信滿滿的。
(二)敏于事而慎于言
在孔子所處的時代,他們更注重內在的修養(yǎng),更看重的是做了多少事,而非夸夸其談。“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論語·學而》)君子對于外在的條件要求不高,但對自己的言行卻有嚴格的規(guī)定:工作時要勤勞敏捷,說話時要謹慎小心。在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的時候,孔子又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在這里,孔子對言行做了更進一步的要求,這是對“敏于事而慎于言”的補充和說明,明確指出,在事情做完后再把它說出來,不要只夸夸其談而不付出實際的行動。
綜上,“敏于事而慎于言”、“訥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等意思層層遞進,孔子對言行的要求也一步步嚴苛,目的也就是希望君子多做事少說話,謹慎持重。對于別人,君子是寬容的,“人不知而不慍”的;對于自己,君子是嚴格的,不說空話套話,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高風亮節(jié)。
(三)何陋之有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保ā墩撜Z·學而》)君子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對于自己的吃住卻顯得異常地簡單??鬃臃闯B(tài)而提出要求,這是因為“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用心力于學術,而非衣食。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才是當務之急。當整顆心都放在學識研究和道德的修養(yǎng)上時,吃穿住用行等外在的物質條件的優(yōu)劣就顯得微不足道了,根本引不起君子的注意。
孔子想要去荒涼貧窮的九夷之地居住,就有人擔心地問,那個地方是那么地簡陋,你怎么能居住下去呢?孔子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論語·子罕》)同樣的物質條件,是簡陋還是富足,是因人而異的。對于注重物質享受的人來說,再好的條件他們也認為是簡陋的,而對于那些不怎么注重外在的物質條件而只關注內在修養(yǎng)的君子來說,哪里有君子,哪里就有道,那里就不會簡陋,只會讓君子長久地樂在其中。
(四)過,則勿憚改
對于言行,君子是重視做多過于說的,而對于物質與精神,君子則更多地關注后者。那么,當君子犯錯時,又會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由此可知,有了過錯,君子是不怕改正的。會犯錯誤,這是正常的現象,但能否承認自己有錯誤,是評判是否是“坦蕩蕩”的標準,也是能否糾正錯誤的基本前提,而君子首先是承認的,同時也是勇于改正的。
勇于承認過失并改正過失的君子光明磊落,看待問題時更加全面不偏頗,便出現了“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wèi)靈公》)的局面。不因為人家的一句話說得好而提拔任用他,也不因為他是壞人而鄙棄他說的好話。真正的君子是全面看待問題,從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力求達到完美。
三、君子心性的核心——仁
什么是“仁”,孔子在《論語》中并沒有明確地下過定義,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來談論、探討“仁”?!叭省笔紫仁菑募彝ラ_始的。君子只要致力于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道就會產生,仁就會到來。
想要形成“仁”的品德,不可能憑空得來,要有一定的實現條件。“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保ā墩撜Z·顏淵》)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讀到這里,終于理解了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的含義。在這里,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從朋友的品德中發(fā)現自己所沒有的,加以完善自己,因為“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孝是“仁”的基礎,有了孝的行為才有談“仁”的可能;而“仁”的形成不是在一朝一夕,需要一個漫長而不間斷的過程,還需要一個輔助,那就是朋友。有足夠的時間和可以輔助自己培養(yǎng)仁德的朋友,“仁”就會到來。
對別人寬容的態(tài)度,要求自己少說話多做事,不在乎外在的生活條件而專注于“道”的形成,有了錯誤不怕改正,文質彬彬的做人與做事態(tài)度,這就構成了一個真正的君子,達到“仁”的境界。
【參考文獻】
[1]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1.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3]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59.
[4]周碧晴.孔子的君子論[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0(2):64-65.
[5]程碧英.文化象征的符號——論語中“君子”與“小人”文化現象探析[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20.
作者簡介:戴文靜(1988—),女,漢族,河南許昌人,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