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格
讀書曾是有錢人的事:窮養(yǎng)豬,富讀書;讀書曾是很浪漫的事:紅袖添香夜讀書;讀書曾是極具想象力的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當讀書的門檻越來越低,人人都讀得起書時,人變了,書也大不相同了。微閱讀這種碎片化的淺閱讀,以一種短、平、快的狂飆之姿,迅速占領了我們的閱讀陣地。
在古龍的《絕代雙驕》高潮結尾部分,小魚兒與花無缺這對自小就被迫分開的親兄弟,在移花宮主和燕南天的安排下,將進行一場生死搏斗?;蛟S連古龍也不知道,自己的這個橋段,居然與當今的微閱讀與傳統(tǒng)閱讀的碰撞如此相似。
自小生活在惡人谷,學習了十大惡人絕學、又得燕南天指點的小魚兒,無疑走的是博雜之路,其武學路數(shù)之博,一如今天的微閱讀——各類信息、各類微小說、各類微電影,統(tǒng)統(tǒng)可以通過微閱讀來實現(xiàn)。與小魚兒相反的是,自幼生長于移花宮的花無缺,只善于“移花接玉”這一門功夫,卻也能夠在江湖上屢戰(zhàn)屢勝,一如承襲千年的傳統(tǒng)閱讀方式——單一,精深。
信息時代到來,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手機等移動終端“飛入尋常百姓家”,“拇指文化”應運而生。一鍵搜索即可獲得想要的信息,人們不再需要埋首書山,就能將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網(wǎng)打盡。深閱讀不再是人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方式,而借助電腦、手機、電紙書等工具隨時隨地、偷閑閱讀成為一種潮流,君不見地鐵公交上總有“手不釋機”之人,街頭巷尾也不乏拿著移動設備的看書客。人們把這種借短消息、網(wǎng)文和短文體生存的閱讀方式稱作“微閱讀”。
某種程度上,這種碎片化的閱讀是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快節(jié)奏的社會發(fā)展催生快節(jié)奏的生活步伐。煮一杯香茗,找一個陽光溫煦的角落,安靜地捧一本書閱讀成了一種奢求,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閱讀”日漸遠離平民生活,閱讀和思考越來越成為稀有之物。
另外,我國在知識產(chǎn)權保護方面漏洞頗多,很多書籍,無論是文學經(jīng)典還是流行讀本,都能在網(wǎng)絡上找到電子版本且能免費下載。對于大多數(shù)讀者而言,讀書更多是一種消遣、一種娛樂,既然有免費的書籍可以看,為什么還要花錢去購買。
毋庸置疑,微閱讀令人擺脫了生活中的許多“垃圾時段”。我們不再需要用玩手指頭來消磨等候的時光,任何場合、任何時刻,都能掏出一只小設備,輕松地營造起只屬于一個人的閱讀空間。這種“鬧中取靜”的心境其實相當怡然自得,不過這種心境不知道何時會被打斷,何時才能繼續(xù)。所以,我們的思維得像Windows7那樣擅長窗口切換,又得像移動硬盤那樣擁有超大記憶體。
這個簡單地由讀者和一臺移動終端構成的便捷閱讀空間,迎合了“快餐化”獲取信息的需求,其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然而,隨著微閱讀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閱讀模式是否就該擱置?這種碎片化的閱讀能否真正提高國民的綜合素養(yǎng),還是只是“娛樂至死”的一種外化體現(xiàn)?
在針對普通讀者的一份隨機調查中,大部分讀者對微閱讀持歡迎態(tài)度。有受訪者表示,平時對文學經(jīng)典不太關注,往往是由電子書引發(fā)了閱讀和收藏興趣,這個過程中微閱讀扮演了一個媒介的角色。然而也有受訪者提及,因為微閱讀的興起,在一種潛移默化中打消了去閱讀紙質書籍的念頭。山東大學對近400名在校理工科大學生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只有43%的受訪者表示平時會用一定時間接觸文學作品,幾乎從來不讀的占6%。文學閱讀的面也比較窄,以通俗讀本為主。
讀者選擇閱讀方式和閱讀內容時,決定因素是其閱讀動機,而對一般讀者而言,閱讀動機不外乎增長見聞、獲取信息和娛樂消遣三種,微閱讀完全能滿足這種動機且更加方便快捷,反而傳統(tǒng)閱讀對時間和空間有一定的“挑剔”,隨時隨地帶著一本書畢竟不現(xiàn)實。
假設“微閱讀”是一種科學定義,那么這種閱讀方式的悄然變化也是合情合理,甚至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閱讀的主體是人類,閱讀的客體是人類文明。不可否認,人類隨著文明變化而變,閱讀當然也隨之變化,當代人不可能像古代人那樣閱讀,或完全閱讀古代文明。這種閱讀之變青少年更容易接受。
從龜甲獸骨、青銅石碑到竹簡紙草,直至造紙術及印刷術普及,人類才對閱讀載體表示出階段性滿意,而且持續(xù)了相當長時期。當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子書等多種移動閱讀終端方興未艾,承載著微博、博客、帖子、網(wǎng)絡文學等海量數(shù)字內容。其實,微閱讀的主要載體——新媒體也只是相對概念。當報紙、廣播、電視先后新興,后者對于前者而言就是新媒體,而今它們卻都已成了傳統(tǒng)媒體。或許當時報紙也因其“短平快”的屬性,造成適應于傳統(tǒng)“大閱讀”的公眾不怎么習慣。但信息爆炸時代不可逆轉地到來了,過去半個世紀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量,遠遠超過了以往千年的總和。因此,閱讀新載體應運而生,閱讀習慣也應需而動,以最大程度應對這個信息時代的量變與質變。
有學者認為,微閱讀類似人類狩獵活動中的“掃描與搜索”,新媒體上的種種熱詞在腦海中不斷高亮度地閃爍、跳躍,如同在深廣的叢林中掃描和搜索隨時可能出現(xiàn)的獵物。此時,大腦不是線性的“單任務”狀態(tài),而是并行的“多任務”狀態(tài),全感官在不同維度上出現(xiàn)多個興奮點。在此意義上,微閱讀的思維方式更像電腦,與傳統(tǒng)閱讀時單刀深入、如琢如磨的思維方式不同,卻也無高下之分。
微閱讀主要傳遞信息,契合了現(xiàn)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需要,也與現(xiàn)代人“開機化生存”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單將之與“時髦”、“膚淺”等詞相聯(lián)系,實在有失公允。互聯(lián)網(wǎng)讓報業(yè)恐慌過,“讀圖”讓“讀字”恐慌過,微閱讀也毫不例外。正如有人所言,在微閱讀時代,“就像書法成為權貴們的品位標志一樣,讀書將成為文化晉階的身份符號”。
也就是說,這不是“雅”與“俗”的較量,亦非“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角逐,而是人們在物質文化生活滿足后產(chǎn)生的相匹配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所衍生的一種選擇,這種選擇只有選與不選之分,沒有是非對錯之別。當微閱讀成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閱讀”逐漸式微,雖然有種種呼吁和倡議,但這種形勢仍難逆轉,究其原因還是在讀者。
事實上,微閱讀某種程度上暗合了人們的“功利心態(tài)”——以最小的時間成本換取足夠用來“參與”和“炫耀”的談資,并完成與社會保持緊密聯(lián)系的心理消費。而傳統(tǒng)閱讀經(jīng)常被假想成帶有儀式色彩的文化生活,它更多的價值在于對人的氣質的培養(yǎng)和內在的提升,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微閱讀其實是信息爆炸時代的癥候之一。盡管關于微閱讀價值的認定還處于爭論階段,但碎片化的信息導致碎片化思維這一結論顯然是成立的,而且已經(jīng)有了不少例證。
文本的短小和迅捷,營造了一種令人備感舒適的微閱讀氛圍,翻開這樣的文本并不需要太多的背景鋪墊,不需要過多的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閱讀經(jīng)驗的前后連貫。但是微閱讀只是提供了過去沒有的一種閱讀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文本,也不能替代其他閱讀方式。
微閱讀固然有實用性和消遣性的好處,卻無形中消解了需要深入閱讀時的沉潛心態(tài),而人們智識的進展,很大程度上并非取決于單純信息量的累加。閱讀目的也不會因閱讀手段的變化而發(fā)生質的改變。雖然在閱讀目的上,可謂仁者見仁、各取所需,然而不能否認,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是,閱讀不僅僅有助于我們的工作和事業(yè),更重要的是與我們生命的融合,相伴我們心智的成長。
當傳統(tǒng)“大閱讀”走入困境,是自我閹割以適應微時代的閱讀需要,還是堅守城池,以多方呼吁和倡議來贏回讀者?微閱讀是繼續(xù)高歌猛進,以快餐填飽讀者,還是只提供開胃菜,為讀者更好地享受大餐服務?或許,山東大學調查總結提出的“文學民生”,是對此最好的回答:“微”者,娛其性情,“大”者,煉其精神。只“大”不“微”,缺乏活力,只“微”不“大”,難以承載,以讀者為中心,何妨以“微”入,以“大”達。
伴隨科技發(fā)展,今后可能會出現(xiàn)更加先進的閱讀工具,但動動拇指和鼠標的閱讀都應該成為“配菜”,而不是“主餐”。特別是在青少年群體中,更應提倡紙質閱讀,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當我們捧起一本書,為其中的新穎觀點而反復咀嚼,抑或為一段深刻的文字而浮想聯(lián)翩,這才是閱讀應該帶來的美妙感覺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