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在南海執(zhí)行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最大深度1509米,水中時間7小時23分鐘。此次下潛即找到了活動冷泉,拍攝到冷泉區(qū)大量貽貝、毛瓷蟹和蜘蛛蟹等生物的高清視頻和圖像,并取得了部分樣本。航次隨船科學家表示,這是中國人利用自己的儀器設備獲得的海洋極端環(huán)境下質量最高的圖像資料和樣本,對研究深海生物圈、調查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和研究氣候變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冷泉相關研究一直是科學界熱點問題,主要是由于它與潛在能源天然氣水合物、全球變化及其極端環(huán)境生命之間密切相關。”專家說,“同時,由于冷泉滲漏,大量甲烷進入海洋水體甚至大氣中。甲烷是比二氧化碳威力更強的溫室氣體,大量甲烷進入大氣中必然會加速全球氣候變暖,這有利于研究冷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人民網(wǎng))
【應用點評】幾乎每次在神舟九號、神舟十號發(fā)射升空的同時,在中國的海洋深處,都會有另一艘“船”進行另一邊的極限探索,這便是“蛟龍”號。可以說,它和神舟飛船一樣,都是我國科學技術的一大驕傲。去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創(chuàng)造了世界同類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從今年起開始轉入為期5年的試驗性應用,這與神舟十號轉入應用也幾乎是同步的。因此在涉及到談論中國科技進步等相關材料的作文中,可以舉出“蛟龍”號的事例。另外,關于活動冷泉,也與近年來的熱門話題“全球變暖”緊密相關,特別是溫室氣體甲烷進入海洋水體甚至大氣,對全球氣候無疑是有影響的。所以這一部分與地理、化學等科目的知識也會有所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