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昌
兩百多年前,茅臺鎮(zhèn)僅是一個小漁村。那時四川的鹽船由瀘州、合江溯流而上,鹽商們經赤水河到達茅臺村后,常在此歇息。茅臺村慢慢成了一個商業(yè)轉運點。當時,運銷食鹽的商人大都是陜西人和山西人。清道光年間,曾有“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名句流傳??梢?,茅臺鎮(zhèn)在當時是川鹽入黔的重要通道和商賈云集的處所。
山西和陜西鹽商,跋山涉水到南國經商,由于遠離家人,酒就成為鹽商排遣勞累和孤獨寂寞的最佳飲品。這些鹽商因此養(yǎng)成酣觴之癖。秦晉商人很愛酒,但最愛的還是杏花村汾酒。杏花村汾酒歷史悠久,唐代詩人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可知杏花村在唐代就有出“名酒”之譽了。
據(jù)1963年中華全國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編印的《貴州茅臺酒》記載,晉秦鹽商“因感從山西攜帶杏花村汾酒不便,就從山西雇了釀酒工人在茅臺鎮(zhèn)仿制”。
最初雇工釀酒的是一個山西鹽商,后來陜西鹽商先后雇用高級技工改良釀造方法,逐漸有了區(qū)別于汾酒的釀造工藝,成為茅臺酒。當時,掌握茅臺酒釀造技術的,僅限于鹽商雇用的山西、陜西工人,后來才傳給當?shù)蒯劸乒と?。經過數(shù)代釀酒師的努力,茅臺的釀酒技術水平逐漸提高,并創(chuàng)造出一套獨特精湛的釀造工藝,茅臺成為瓊漿玉液。茅臺美酒逐漸名揚天下。
茅臺酒從最初只是在茅臺鎮(zhèn)的一些山西、陜西人經營的鹽號為釀酒自飲而附設的小酒房生產,逐漸出現(xiàn)專為銷售而釀造的“燒房”。據(jù)1841年《遵義府志》記載,“燒房”已不下20家。從1862年成義酒廠創(chuàng)立到20世紀30年代,才先后有了成義、榮和、恒興3家獨立經營的酒廠。
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于私營工商業(yè)者,采取團結、教育和改造的政策,1951年6月,國家收購成義酒廠后,就及時地創(chuàng)設了國營貴州省茅臺酒廠。之后,國營貴州省茅臺酒廠又先后兼并了榮和、恒興兩家酒廠。從此完成了生產關系的轉變,為茅臺酒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前途。
《貴州茅臺酒》中記載:據(jù)具有五十多年釀酒經驗的老師傅、時任國營貴州省茅臺酒廠副廠長的鄭義興說,他家學會茅臺酒的釀造技術,始于祖先鄭弟良。鄭弟良原在陜西人經營的鹽號當雜工,后來拜鹽號上一個陜西釀酒師郭師傅為義父,郭師傅把釀造茅臺酒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郭師傅年邁回陜西后,鄭弟良就在鹽號上的酒房當上了酒師。鄭家代代相傳,到了鄭義興已經是第6代了。
茅臺酒是從秦晉商人對汾酒的鐘情而來,但成熟的茅臺酒釀造工藝與汾酒工藝已經完全不同。茅臺酒的制法在《遵義府志》中有所記載:“……制法純用高粱作沙,煮熟和小麥面三分納釀地窖中,經月而出蒸焙之,既焙而復釀,必經數(shù)四然后成,初曰生沙,三、四輪曰燧沙,六、七輪曰大回沙,以次概曰小回沙,終乃得酒,可飲,其品之醇,氣之香,乃百經自具,非假麩與香料而成,造法不易,他處難以仿制,故獨以茅臺稱也……”這也是茅臺酒的工藝和文化特征。
汾酒從山西杏花村來到遙遠的貴州茅臺鎮(zhèn),成就了茅臺酒的神話。很顯然,茅臺酒是站在汾酒這個酒神的肩上重新創(chuàng)造了獨一無二的自己。杏花村和茅臺鎮(zhèn),兩個舉世聞名的釀酒圣地,兩種偉大的酒,如此血肉相連,這是我和眾多世人無法想象的神話。
所謂“茅臺鎮(zhèn)與杏花村”,是說“茅臺酒源于汾酒,傳人曾是晉秦商”的一段美妙歷史。當然,更是我對茅臺酒神話和汾酒神話的驚奇和贊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