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同學周二
幾乎每一部戀愛主題韓劇、日劇、泰劇、臺劇和愛情小說,都在不斷地重復說明一件事,那些不斷惹禍、錯誤百出、大嗓門、走路會撞人、做飯會傷手、說話不經(jīng)大腦的女主角們,最終贏得了一切。這令那些生來聰明、獨立、堅毅、仁義智禮信的女生多少會感到有些氣餒,而且她們還不能公然對此表示不滿和抗議,否則就真的永遠只能被歸類在滅絕師太那一列表里。
動畫版的《我們的存在》原本是我最愛的純愛劇之一,純粹地紀錄一對15歲少男少女的10年戀情,沒有壞人沒有陰謀。在那些明明歡樂的片斷里,你會有種隱約悲傷的預感;在真的難過時,你又會覺得還有希望。就像它說的“那時候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都已經(jīng)盡全力去做了。沒有謊言,沒有錯誤,沒有搞砸,也沒有失敗。只是時間,慢慢流逝了而已?!?/p>
拍成電影版的前篇基本符合這條路線,但看完后篇之后,你就明白動畫片為什么不接著往下拍了,因為再拍就不是童話,而是知音。男主角矢野先被生病失智的母親束縛了自由,她瘋狂地擔心兒子會離開自己,不惜以死作為拘禁他奔向戀人的鐐銬。接著另一個軟弱而自私的女人出現(xiàn),她是矢野因車禍去世的前女友的妹妹,她在對矢野病態(tài)的迷戀和自我厭棄中同樣變得瘋狂,最后也是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牽制這個男人人生的籌碼。問題是,在每一次戀人小七和瘋女人的PK中,矢野都毫無遲疑的選擇了其它瘋女人。他的理由貌似很理性:“如果幾個人同時落水,你會先救誰?”“我,會救那個不會游泳的人”——意思就是如果你長得像是運動很好,或者比較胖、浮力大的樣子,就請自行在水里掙扎或等死。
至此,這部電影徹底陷入愛情片一貫的自以為是,它們總覺得被依賴才是愛情的最大化,拯救無能的人是一種自我犧牲的使命,而失戀,既不會自殺也不會心理變態(tài),該干嘛干嘛的那個人就活該一個人孤獨終老。女主角小七唯一做錯的事情就是她太不“麻煩”了,她一開始就沒有抱著男友大腿不讓他去東京,而是努力讀書,希望自己考上東京的學校;她后來也沒有因為對方始亂終棄就自我放逐、起碼要患上點抑郁癥什么的,怎么反而做出加倍勤奮工作、一直開朗地等待矢野回來這樣違背人性的事情呢?她太獨立、太堅韌、太省心,所以,她的名字永遠被牢牢刻在“可以隨時舍棄”排行榜上的TOP1。
“因為你比她堅強,所以跟我分手不會對你造成更大傷害”,我們不只一次地在各種場合聽到男生以這句臺詞結(jié)束和一個女人的關(guān)系。他們總是用一種堅信不疑、帶著釋懷和幾分自我憐惜的語氣說出口,好像它是多么充分合理而又偉大的理由一一可不是嗎?既能高尚的甩掉一個女人,又滿足了自身英雄主義的需求。你永遠無法阻止人渣和蠢貨的出現(xiàn),但可以做到不要被他們影響了自我判斷。如果一個人因為你心智健全,美貌富有,不軟弱,也不蠢,而非要選擇另一個什么都沒有的人,那怎么可能會是你的錯?相反的,你應該為此感到慶幸——還好沒有被蠢貨纏上,得之我命,失之我幸。
不得不再次說,許多大好青年的愛情觀都被小說、電影毀了,不少人對愛有點近乎病態(tài)的認知。在他們看來,真愛必須是要犧牲的,不計后果的,破壞規(guī)則的,至少也要是曲折的;而如果過于順遂平靜,“那一定因為是我還沒有遇到真愛”。尤其是有了諸如“我的前任是極品之后”這樣的窺私道具后,讓更多人對自己的戀愛心懷嫌棄,我們的愛情,沒有劈腿第三者,沒有家族隔閡,沒有前男友前女友糾纏不休,甚至連個異地戀都沒有,這真的也配叫做愛嗎?他們總覺得自己白活了,愛的很吃虧,為自己的愛人還不夠矯情和極品而郁郁寡歡。
對此還是只有奉上那句老話,你怎么可能阻止蠢貨去犯傻呢?他們聽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