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關鍵詞】新生兒;破傷風;護理體會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65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7-3889-01
新生兒破傷風是破傷風桿菌由臍部進入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以全身肌肉強直痙攣,牙關緊閉為特征,一般生后4-7天左右出現抽搐癥狀。病情發(fā)展快,來勢兇險,死亡率高。自普及無菌法接生以來,城區(qū)此病已很少見,但農村還有因家庭接生而患病者。我科新生兒病房于2004年12月收治1例,經過23天的精心護理,痊愈出院。
1病例資料
患兒系第4胎第2產,足月順產,在家中土法接生。生后其父以未經消毒處理剪刀斷臍?;純荷?天出現拒奶、吐沫、激惹,伴陣發(fā)性哭鬧,刺激后即出現雙牙關緊閉,呈苦笑面容,且伴有腳弓反張樣四肢強直痙攣,喂養(yǎng)困難。在我院住院治療,經抗感染,鎮(zhèn)靜止痙、予以傷風抗毒素等對癥及支持治療后24天以痊愈出院。
2護理
2.1一般護理患兒予以單獨隔離,并處于安靜、光線暗淡的環(huán)境中,盡量避免任何聲、光、觸等刺激。各種治療及護理盡量放在一起并在鎮(zhèn)靜劑發(fā)揮最大療效時進行,動作要輕、快、細柔,以免引起或加重抽搐發(fā)作。
2.2生命體征的觀察設專人護理,使用心心電監(jiān)護儀,測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詳細記錄病情變化,尤其是用止痙藥后第1次抽搐發(fā)生的時間、強度大小、抽搐發(fā)生持續(xù)時間和間隔時間,抽搐發(fā)生時患兒面色、心率、呼吸及血氧飽和度的改變。一旦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患兒,通知醫(yī)師組織搶救。
2.3臍部處理入院后馬上處理臍部。先用3%過氧化氫清洗后,改變無氧環(huán)境,抑制破傷風桿菌生長繁殖,然后用碘伏涂抹,敷以紗布,保持清潔,干燥。臍周予以破傷風抗毒素封閉,以后每天3-4次對臍部消毒進行處理,直到愈合。
2.4皮膚和口腔護理破傷風毒素興奮交感神經后可導致患兒多汗。應及時更換衣物,防止受涼。出汗后應及時抹去,并予以適量爽身粉,以保持皮膚清潔干爽,特別是保持腋、頸及手掌部皮膚的清潔和干燥。將指甲剪平整,手心放干燥棉球,防抽搐時損傷。每日用生理鹽水清洗口腔兩次,預防口腔感染及口唇干裂,再用制霉素甘油涂口腔。
2.5保持呼吸道通暢按常規(guī)給予霧化,多拍背并隨時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吸痰前選用100﹪氧氣通過或加大氧流量1分鐘,選擇軟硬度的一次性無菌吸痰管,操作者戴口罩和無菌手套,動作輕軟,每次吸痰時間再15秒之內,如痰液過多需要多次吸引時,應間歇給氧再吸引,避免缺氧。每次清理的分泌物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液每次要更換。由于患兒抽搐頻繁,不能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造成痰堵塞而引起窒息,床旁需要備齊急救藥品。
2.6防止交叉感染設立單獨隔離室并謝絕探視,醫(yī)務人員出入隔離室應更換隔離衣,戴口罩,有呼吸道感染者避免接觸患兒。病房物體表面、地面每天給予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每日紫外線空氣消毒30分鐘,污染的醫(yī)療垃圾焚燒處理。盡最減少侵入性操作,避免交叉感染。盡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入室治療的醫(yī)護人員應穿戴隔離衣、帽、口罩和手套?;純旱囊淮涡允褂梦锲方y(tǒng)一放入雙層廢物袋中焚燒。
2.7保證機體充足的營養(yǎng)因本病病程長,消耗大,加上牙關緊閉,導致喂養(yǎng)困難,再病初痙攣發(fā)作頻繁時暫禁食,給予靜脈高營養(yǎng)液,痙攣減輕改用鼻飼,插胃管前先給鎮(zhèn)靜劑,每次喂養(yǎng)前先抽取胃內容物,明確有無胃潴留再喂奶,每次量不宜過多,注入速度緩慢,奶溫一般38℃-40℃,喂奶后取側臥位以防窒息。病情好轉后可用奶瓶喂養(yǎng),訓練患兒的吸收和吞咽功能。
3體會
患兒經過我們24天的精心治療護理,最終未發(fā)生并發(fā)癥治愈出院。我們認為破傷風發(fā)病是因為破傷風產生的痙攣毒素可使呼吸肌和喉肌痙攣,常導致患兒出現發(fā)紺、窒息、青紫,嚴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因此破傷風在治療過程中應除加強基礎護理外,最為關鍵是在防止窒息、解痙止驚、盡早使用足量TAT及抗生素。護理人員必須加強工作責任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有效控制痙攣發(fā)作,積極搶救窒息患兒,同時保證營養(yǎng)供應,加強皮膚、口腔、臍部護理,防止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