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臆解】
水、氣之類天下最柔弱的東西,可以自由地馳騁于天下最堅硬的事物之中,沒有形質的東西能自由地出入于看似沒有縫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順道而為,不強作為于人是有益的。用行動去影響而不以空洞的言語去說教,順道而行而不強作為于人的好處,普天之下很少有人懂得,更不用說達到那種境界了。
【評說】
莊子在《天道》里說:“夫帝王之德,以天地為宗,以道德為主,以無為為?!觳划a而萬物化,地不產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可當今社會,執(zhí)政者已經不可能行無為之治,這可以說是一條沒有回頭的路,然而,心中不可不存無為之念,有所行動之前,宜反復權衡利弊,若估量弊近于利,則寧可不為??上У氖?,天下官員們?yōu)榱俗约旱纳w,總是太想有所作為,從不思量無為之益。至于“不言之教”,說來更是悲哀。居上位者總是要求百姓如何如何,可有幾人自己能做到心口如一?曾經,為政者總是勸導天下人要多講奉獻精神,少追求物質享受,可是他們自己卻從不講奉獻,總是計較個人的利益。我們的國家說是禁止賣淫嫖娼,也常實行所謂嚴打,可是,那些娛樂場有幾家沒有政府官員或執(zhí)法者作后臺?官員們有幾人不是拿政府的錢去買享受?娛樂界那些當紅女星,有幾人沒被高官們包養(yǎng)?這就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再說教育界,教育者常拿些不合時宜的大道理來教育學生,拿所謂圣人理想來約束年輕的心靈,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可又有多少人自己能夠身體力行?在廣州地鐵里,一位年輕教師就與一位退休人員為一座位而大打出手,最后兩人均是傷痕累累,血流滿面,那場面多血腥!
第四十四章
【原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臆解】
名譽與生命,哪樣更值得人去愛惜?生命與財物,哪樣更值得人去珍重?獲得與喪失,哪樣于人更為不利?過分珍愛某樣東西,必定會有相應的巨大付出;過多地占有某樣東西,必定會在別的方面有更多的損失。所以說,知道滿足,懂得絕利去欲,而身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不貪財利而累身,則身無危殆,這于人是長壽永生之道,于國是長治久安之策。
【評說】
關于名與身的問題,歷來是見仁見智,孟子主張舍生取義,而更多的人在生活中奉行明哲保身的哲學。其實這兩者都有道理,我們不可片面地否定保命的生存哲學,關鍵是要注意一個度。一個人過分惜名,走向了極端,其危害可能有甚于惜生。如何待物,應該說道理大家都懂,古語就有言:“良田萬頃,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蔽鞣秸苋颂K格拉底也說過:“我們需要得越少,我們越近似于神。”說到底,無論什么好東西,都不可能為人所長久擁有,縱然家財萬貫,一個人到底能享用多少?就算富可敵國,沈萬三還不是被流放而亡?想開了,我們便會知道,簡單生活中有更多的幸福,簡單生活也是一種生存智慧。只是回到現(xiàn)實中,很多人就容易犯糊涂,根本不明白一點:人的占有欲總是與物而俱增,沒有止境的追求,帶不來真正的幸福。時下,國人只知一味地追求物質財富,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工們?yōu)樯钏?,為錢勞苦奔波,結果犧牲了親情,讓家中的老人孩子備受孤獨的煎熬。處于社會上層的官員們,對于權力的占有沒有止境,不惜出賣良心,敗毀維持社會秩序的起碼道義,結果導致官民矛盾深重。富人們心里眼里只有利益,只有金錢,任私欲無限膨脹,甚至不惜犧牲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如此作為,國人哪有幸??裳??
第四十五章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臆解】
無論品行多么高潔的人似乎都有缺陷,正如再完美的器物似乎都留有遺憾,可是它使用起來卻不顯殘破;再圓滿的事物似乎總有不足,可是它的功用卻無窮無盡。直道而行者隨物就性,因勢而為,德近枉屈;技巧最高超的工匠,因自然而成器,不刻意偽飾,近似迂拙;善于辯論的人,貴言而不妄語,貌似木訥。躁動可以驅寒,守靜可以除熱,清心方能寡欲,寧靜可以致遠,清靜無為才是天下正道。
【評說】
莊子在《達生》篇里記載了一個名叫梓慶的魯國木工:“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齊通齋,下同)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他制出的物品“見者驚猶鬼神”,心得便是“以天合天”,即融人的純真本性于木料的自然天性之中。其實,人生萬事何不如此?因勢而行則常能成就。而世人常追求完美,稍有不如意者便痛心疾首,可世上哪有絕對的完美?一個人如果在生活中總是求全責備,那么就總會有煩惱。幸福的關鍵在于調適自身與外界的關系,正如技藝高超的工匠,因物之自然而制作。
第四十六章
【原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臆解】
整個社會秩序良好,運行有序,合乎天地正道,則天下太平無事,百姓就都轉而趕著戰(zhàn)馬治理農田;社會綱紀敗壞,背天地正道而馳,則天下動蕩不安,懷孕的母馬都會被驅趕上戰(zhàn)場在野外生產馬駒。沒有什么罪惡比認可并放縱欲望更大的了,沒有什么災禍比不知滿足更大的了,沒有什么過錯比貪得無厭更大的了。所以,只有人的內心感覺到滿足,那才是真正持久的富足。
【評說】
戰(zhàn)爭的起因便在于人類不知滿足的本性。俗話有言:“人心不滿百,做了皇帝想外國。”然而,爭奪生存空間卻又是自然中所有生物的共性,非人類所獨有,比如虎狼各有領地,動物之間總是弱肉強食,草木都有對陽光雨露的需求。生長在叢林中的樹,只有向高處伸長才能生存,故而常有筆直的干;公路兩側的樹木,則總是向路的中間伸出枝椏,最后多半彎曲了主干。如此想來,欲人類從此無戰(zhàn)事,難啊?;蛘哌€可以這么認為吧,天下有戰(zhàn)爭,其實也合乎自然之道。老子祈求天下永遠太平,人民皆安居樂業(yè),那本身便違背了自然之道,所以他的主張也就不可能完全實現(xiàn)了。我們可以這么說,在未來若干世紀內,戰(zhàn)爭還會伴隨著人類前行的步伐不斷升級,也許有一天,人類會因為戰(zhàn)爭而自我毀滅。當然,人類總會有抑制戰(zhàn)爭的辦法,根本就在于人類對于戰(zhàn)爭危害的充分認識,在于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到相當高的程度,全世界各民族基本實現(xiàn)大同。只是,我們人類能否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尚是一個未知數(shù)。也許,那一天將要到來時,地球就要毀滅也未可知。
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臆解】
人們認知世界,不必什么都要親身經歷,明白了道的運動規(guī)律,那么不用走出家門,就能夠了解天下大事;不用觀察窗外,就能預知天體的運行。一個人走得越遠,見得越多,迷惑于物質世界而心神不寧,對于道的認知就越少了。所以,圣人不必走出去,就能用心去感知天下萬事萬物;不必親眼目睹,就能明察秋毫,說出是非之理;不必費心勞神去思慮如何作為,就能順其自然地成就功業(yè)。
【評說】
在這里,老子特別強調心對于世界的感知作用,確有可取之處。世間有無窮的事物,有無盡的事情,一個人不可能完全親歷親為,這就只有經由已經掌握的規(guī)律,運用思慮而以近知遠并由己及人了。比如將己心比人心,可以看出他人行事的意圖;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也就可以理解他人的行事方式;鑒古以觀今,可以預測天下大勢。比如諸葛亮身居隆中,卻對天下大勢了如指掌,可以為劉備指明發(fā)展的方向。雖然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客觀環(huán)境與個人能力問題)沒能一統(tǒng)天下,但他的預見能力確實值得肯定。對于老子的觀點,王弼這樣解釋:“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zhí)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于今,可以知古始?!边@是切合老子原意的解讀。有人據(jù)此以為老子反對實踐,那其實是一種誤解,孔子就說過“學而不思則惘”的話,強調“思”的重要性。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實踐,或者總在讀書在求知,但能否形成自己的思想,是否對生活有著清醒的認識則是另一說。
第四十八章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臆解】
人潛心向學,與知識一同日漸增多的還有情欲與文飾;如果能追尋大道,則能使人變得淳樸自然,不尚文飾,情欲也就一天天減少。減少到最后,便能達到無欲無為的境界。人若無私欲,無意于為名利而作為,那么無論他做什么,就沒有干不好的。要治理好天下,最要緊的是不瞎折騰,讓百姓各安生計,則天下自然富足;如果人主好作為,政教煩瑣,百姓不能安心于生計,那是沒有辦法治理好天下的。
【評說】
用異化論來解說這一章應該是恰當?shù)?。隨著知識的增多,人們內心的欲望也在膨脹,開始總是自認為了不起,以為無所不能,可以大展宏圖干出一番事業(yè),結果常是利令智昏而胡作非為。此時的淺薄知識,倒成了害人之物。如果人的學識與思想達到一定的境界,能透徹地理解道的精髓,不狂妄地以為人定勝天,不執(zhí)著于名利事業(yè),從而依道自然行事,結果倒是可以有所成就。人主治理天下也一樣,奉行無為之治,反而可以使天下富足;越想有所作為,結果常是勞民傷財,讓天下不得安寧。商紂王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他繼位后,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得到發(fā)展,國力強盛。于是發(fā)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的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陀^評價,帝辛可謂有為之君。然而,帝辛在位后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還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使用炮烙等酷刑,鎮(zhèn)壓人民,殺比干,囚箕子,加上年年征戰(zhàn),逐漸失去人心。特別是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的防范,最后失國。這是因有為而無為的典型例證。與商紂王相同,秦始皇和隋煬帝都是個人能力超強者,他們最終失去天下,無不與大興土木,致使百姓疲于奔命有關。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留給后人的教訓。
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臆解】
圣人不以自己個人的主觀意愿來決斷天下事,總是把百姓的意愿視為自己的意愿。品行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品行不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才是善良之德;講信用的人我相信他,不講信用的人我也權且相信他,這才是誠信之德。圣人雖說是擁有天下,高高在上,卻總是若有所懼,富貴而不敢驕奢;雖說是治理天下,卻不敢有自己的主張,只是順從百姓的意愿而作為。百姓總是矚目于圣人的一言一行,圣人則愛念百姓,視天下百姓如孩嬰赤子。
【評說】
“以百姓心為心”,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這樣的人也必將深得百姓的擁戴,并最終造福社會。而如果一個人或一個政黨,老是想著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百姓,無論其出發(fā)點如何,我相信那終是不能贏得民心的支持,不可能引領民眾走向富裕,不可能讓國家變得強大。任何一個國家,制定治國政策必須考慮天下人的共同利益,有所舉動之前,最好是保持“怵怵焉”的態(tài)度,冷靜思慮反復論證,萬不可想當然以為可以造福天下就盲目施行。曾經的大躍進,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要求工農業(yè)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由于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最終導致瞎指揮盛行,浮夸風泛濫,結果是全國人民的生活遭遇了極端的困難。1960年前后,大陸官方公布非自然死亡人數(shù)是2158萬人,且主要是因為餓死。很多學者認為那期間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饑荒。這是何等慘痛的教訓!1958年底,全國為滿足毛澤東的意愿,把鋼產量在1957年的基礎上番一番,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號召全民大煉鋼鐵。煉鋼需要鐵礦,鐵礦不足,就號召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鐵礦,下河淘鐵砂,致使糧食產量大減。但由于技術不合規(guī)格,只是煉出大量的廢鐵疙瘩,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由于焦炭等燃料不足,人們只好上山伐林,砍光了一座又一座青山,無數(shù)千年古木毀于一旦!所有這些,勞民姑且不說,對自然的破壞有多大?日后的很多天災無不與之有關!那時很多地方干部的作為,簡直是慘無人性,雖然光子沒有親歷,但常聽父輩們講起。
左曉光,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副主編。責任編校:李發(fā)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