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榮
雞足山是中國及東南亞的佛教名山,位于大理州賓川縣。以她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中外游客。作為從小生長在雞足山麓的村民,我一直戀著雞足山的一草一木,一直關注著雞足山的發(fā)展。近年來,通過學習和自己的所見所聞,對雞足山有了一些了解,特別是從事統(tǒng)戰(zhàn)宗教工作十多年來,對雞足山更是情牽意留。無論是乘車翻越一座座青山,還是徒步攀登一級級石階;無論是漫游在濃密的森林之中,還是沉浸在佛語聲聲的寺廟里,都無不讓人浮想翩翩,想歷史,幻時空;想未來,嘆古今。在散淡中閑語,在陶醉中夜話,很樂意把自己對雞足山了解的只言片語與大家共同分享。
佛說雞足山
聞名遐邇的佛教圣地雞足山,相傳是釋迦牟尼佛大弟子迦葉尊者的道場,故有“禪宗祖庭”之稱。如今,這里已是集佛教文化、觀光旅游、科普科考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據(jù)載,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發(fā)現(xiàn)有“蜀布”和“筇竹杖”,表明了那時蜀和身毒(今印度)之間早有一條商品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史學家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而洱海區(qū)域是這條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因此,佛教可能更早就傳人了雞足山。南詔時期(公元738年—公元902年),佛教已為大理地區(qū)民眾所信仰,當時已有僧人在雞足山活動。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晉代高僧法顯在他所著的《佛國記》里,曾提到雞足山“……南行三里到一山名雞足,大迦葉今在此山中,劈山下行,入處不容人,下入極遠,有旁孔,迦葉金身在此中住?!碧扑螘r期,這里梵剎林立,靜室遍布,佛教文化興起。高僧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記》第九卷《摩伽陀國下》中談到雞足山說:“莫訶河東人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咤播陀山(唐言雞足)。亦謂窶盧播陀山(唐言尊足)……峻起三峰傍挺絕崿,氣將天接,形與云齊。其后尊者大迦葉波。居中寂滅不敢指言,故云尊足。摩訶迦葉波者。聲聞弟子也……厭世無常將人寂滅。乃往雞足山山陰而上,既入三峰之中,捧佛袈裟而立,以愿力故三峰斂覆,故今此山三脊隆起。”有學者認為《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中的雞足山即是今天賓川的雞足山。
雞足山在佛教上的盛名。與“拈花一笑”和“守衣人定”的典故有關。佛教經(jīng)典書籍《傳燈錄》、《曹溪一滴》上是這樣介紹的:在靈山會上,有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羅花敬獻佛祖,請佛祖講法。佛祖就是釋迦牟尼佛。佛祖端端正正地坐在蓮臺上,手里拈花示眾不語。當時在場聽佛祖講法的信徒都默默無語,唯有迦葉一人會心地向佛祖微笑了一下。佛祖洞悉了一笑的信息,認定迦葉已經(jīng)悟出了他的拈花示意。于是將正法眼藏及金縷袈裟傳位于迦葉,還囑咐迦葉,等待未來佛彌勒降生后,把金縷袈裟再傳給彌勒。釋迦牟尼佛涅槃后不久,迦葉率領五百羅漢在王舍城外毗婆羅山的七葉窟整理佛祖語錄。戒律,論辯要點等。整理結集好佛經(jīng)大藏后,帶上佛祖的金縷袈裟到雞足山,人定華首門,守衣等待彌勒佛的降生。迦葉尊者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傳法后,成為禪宗的初祖,因此雞足山可以說是天下禪宗的祖庭。
華首門作為迦葉尊者“守衣入定”之處,成為眾多佛門弟子心中的圣地。有這樣一個傳說:南詔時期。雞足山有個名為小澄的僧人,與另外兩名僧人同住一庵,小澄到城里化緣乞食,南詔王問他修什么法,他說:“我能叫死者往生極樂世界。”有人在南詔王面前說他騙人,愿意進棺材實驗揭穿他。南詔王同意了,于是叫小澄來開棺,看死者能否復生。小澄果然把那人弄活了。那人后悔說,“我已投身七寶宮中,為什么又來到這里?”小澄回庵后向兩個僧人要吃的,那兩僧說:“你在京城化緣好久了,不帶些糧食回來,還好意思向我們要吃的嗎?”小澄離開他們走向迦葉石門,門轟地一聲開了,小澄大步走進去。二僧追趕到這里,石門已關閉。
華首門在整個雞足山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佛教稱為“中華第一門”。華首門是雞足山頂峰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絕壁,筆直如削,下臨萬丈深淵,宛若崖壁上鑲嵌著一道大石門。華首門高40米,寬20米,中間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縫,把石壁分為兩扇,“門”的中縫懸掛著距離大致相等的石頭,這就是“石鎖”,檐口、門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石門。游人至此,仰觀峭壁危崖直摩蒼穹,猿猱難攀,搖搖欲墜;俯瞰幽谷深澗,云霧縹緲,深不見底,若置九霄。
華首門北端,有泉名受記泉,佛教傳說為迦葉尊者受記為僧處。華首門居高臨下。夏秋之際,遠處山谷雷雨大作,這里卻晴日當空,雷聲、閃閃電光從遠處傳來,在此碰壁后,回音反射,聲震寰宇,空谷留音,被稱為“華首晴雷”。
華首門前,有兩座小塔,稱為“飲光雙塔”,因迦葉又稱“飲光佛”而得名。在雙塔居中位置,有太子閣,閣為銅鑄祀四角正方形,為清末僧人可禪募化修建,工藝精致,樓中祀銅鑄太子一尊,臨窗高立,過去游人有朝山求子的,多用硬幣投入,俗稱“打太子”,據(jù)說打中者即可得子嗣?,F(xiàn)在重新修復的,面積74平方米,閣樓改為銅架,外面用鐵皮制成。華首門距金頂寺僅670米,從左邊小路可至后山,右返可經(jīng)銅佛殿直上金頂寺。
云南最早記有雞足山、迦葉洞、華首門等名稱的古書,便是明初期的《白古通記》。明中期至清朝中期,為雞足山佛教文化鼎盛時期。據(jù)大錯和尚《雞足山指掌圖記》記載,雞足山共有“大寺八、小寺三十有四,庵院六十有五、靜室一百七十余座”,建筑之宏偉,規(guī)模之大,僧眾之多,盛況空前,呈現(xiàn)出“金殿空中香霧迷,十里松風吹不斷”的景象。可惜到了清朝末期,雞足山開始走向衰敗,幸好有虛云大和尚振興了雞足山。到了民國時期,云南省主席龍云上雞足山游覽后,決定撥款在海拔3248米的天柱峰頂修建高42米的楞嚴塔,經(jīng)過寺僧、居士及當?shù)厣矫竦呐?,終于在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建成竣工。從此楞嚴塔成為雞足山的標志性建筑。
華首門、金頂寺、祝圣寺等眾多寺院,也引來眾多名人題寫楹聯(lián),留下很多妙聯(lián)佳構,成為雞足山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于右任先生題寫的石鐘寺聯(lián):“石鐘無聲有聲皆幻,如來有象無象是虛。”靈山一會聯(lián)是:“梵鐘聲徹三千界,雞足名標第一山”;大士閣聯(lián)是:“山中古佛由來古,世外閑人哪個閑”;佛塔寺聯(lián):“至誠念佛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祝圣寺聯(lián):“退后一步想,能有幾回來”:“大士常祝圣掛盞慧燈照金頂,迦葉欲傳衣留顆牟尼鎮(zhèn)石鐘”;迦葉殿聯(lián):“拈花一笑衣缽繼承,守衣入定待佛下生”;金頂寺聯(lián):“四周山色觀無象,萬里月華聽有聲”。這些楹聯(lián),既展示佛教文化的精髓,同時也是絕佳的文學作品,至于像于右任這樣的大家題寫的楹聯(lián),更是將詩書融合,殊為難得。
徐霞客與雞足山
徐霞客(公元1587年一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我國杰出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文學家。公元1636年,徐霞客從他的老家江蘇江陰出發(fā),目標就是雞足山。南京迎福寺有個名為靜聞的和尚,有志要朝拜雞足山。徐霞客途經(jīng)南京時有緣和靜聞和尚相識,并結伴同行。在跋山涉水間,過湘江時遇到了強盜,靜聞受傷,到了南寧崇善寺生命已經(jīng)垂危了。他對徐霞客說:“我出家20年,立志要朝拜雞足山,現(xiàn)在不行了,我死后請你將我的骨灰?guī)У诫u足山去。”失去了旅伴,滿懷傷痛的徐霞客,帶著靜聞和尚血刺的《法華經(jīng)》和骨灰盒,又踏上了前往雞足山的征程。從廣西經(jīng)貴州進入云南后,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在1638年的臘月二十三到達雞足山。面對久已仰慕的奇山秀水,徐霞客真是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到達了目的地,可以對山上的地質(zhì)、山水、樹木、花草等作考察研究,悲的是自己失去了好朋友靜聞。他先是住在大覺寺,第二天又住到了悉檀寺。在寺僧的幫助下,在文筆峰下選擇了一塊墓地,含著悲痛的心情,將靜聞安葬,建起了靜聞塔。此時,正值雞足山的朝山旺季,上山的人很多,得知徐霞客帶著靜聞和尚骨灰到雞足山安葬的事后,都深受感動,特別在雞足山和山麓的沙址壩,此事一直成為人們傳誦的佳話。
徐霞客考察了幾個月后,又到了麗江考察,第二年,他應麗江土司木增的請求,在悉檀寺住下來,為雞足山修志,修編了《雞足山志》八卷,為研究雞足山的歷史文化編寫山志開創(chuàng)了先河。
徐霞客在雞足山,留下了吟詠《雞足八景》的七絕一組:
一、天柱佛光
云光蕩蕩滿巔鋪,涌出輪圓五色圖,
自是靈山多妙諦,恍然靦面見真吾,
二、華首晴雷
萬山回合氣氤氳,眾嶺陰晴口尺尺分,
霽日石門懸一片,震聲只隔半溪云。
三、蒼山積雪
點蒼山雪積層層,翠白分明作比鄰,
信是莊嚴迦葉筆,高標圖畫四時新。
四、洱?;貚?/p>
玉洱瑩瑩水一灣,輕來云氣出波間,
試從天柱峰頭望,鏡里依稀涌翠環(huán)。
五、萬壑松濤
鹿尾陰搖縵縵風,嵐光四照說空蒙,
不知身在翠微里,似泛靈舟碧海中。
六、玄巖夕照
落日山根弄晚晴,施輝東壁轉(zhuǎn)光明,
游人曳杖頻頻望,疑是霞飛滿赤城。
七、飛瀑穿云
百丈玉龍瀑布懸,蕩搖林影亂風煙,
但看雨霽神光發(fā),似欲乘云上九天。
八、塔院秋月
塔院清幽月色殊,詩情一片畫難書,
嫦娥不是垂青眼,那有廣寒延病居。
說到徐霞客,有兩位雞足山的高僧值得向大家介紹一下,一位是賓川本地人宗本和尚,另一位就是大錯和尚。
高僧宗本,俗名曾高捷(公元1587年—公元1667年),賓川羅官營人。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進士,曾任吏部驗封司員外郎。明永歷丁亥年間(公元1477年),返鄉(xiāng)并棄家到雞足山削發(fā)為僧。在天池山下建白云居,晝夜參究佛理,精勤不息。
說起宗本就想到了雞足山有座“三笑橋”。白云居門內(nèi)秋色池上有座橋,宗本隱居白云居二十年,送客從不過橋。有一天大錯、眼藏來訪,送他們的時候,宗本不知不覺就送過了橋。眼藏對宗本道:“你今天送客送過虎溪了!”三個人相視良久,哈哈大笑而辭別。后來,人們就把這座橋叫“三笑橋”了。
高僧大錯(公元1602年——公元1673年),俗名錢邦芑,江蘇鎮(zhèn)江人,選貢。歷任南明政權監(jiān)察御史,四川巡按兼提學使、右僉都御史,貴州總兵等職。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貴州削發(fā)為僧。到順治十六年已亥冬,他實現(xiàn)了朝拜雞足山的夙愿。順治十七年庚子春,瀾滄兵備道四川人曹誕生,以巡查之便游覽雞足山。曹以雞足山是迦葉道場與五臺、峨眉、普陀、九華并稱,缺少山志,游人無人問津,遂率僧眾拜請大錯和尚撰寫山志,以興名山。大錯和尚與山中高僧無盡、眼藏等,聚居文筆山西北的片云居,深入到山中林間,巖峰石洞到處搜集資料,經(jīng)過140天的努力,完成了《雞足山志》十卷。從而讓《雞足山志》在徐霞客始創(chuàng)撰修的基礎上,內(nèi)容得到了更好的完善充實。
徐霞客食宿過的大覺寺和悉檀寺,還有著一段美妙的傳說。在雞足山離大覺寺不遠處有座皇姑墳,小時候聽村里老人講,這是一座建筑精巧別致的墳墓,墓碑坊形同古牌坊,碑心刻有文字,兩側還有一副對聯(lián)。有一次,我上山途經(jīng)石梁橋時,仔細看了畫在橋上的關于皇姑墳的故事壁畫,上面的內(nèi)容是這樣的,傳說明朝皇帝朱元璋有個妹妹,因為與皇親們不能和睦相處,生活不如意,便立意出家為尼,朱元璋答應了妹妹的要求,年輕的皇姑便來到了雞足山大覺寺削發(fā)為尼?;使脧幕蕦m帶來許多珍寶,興建了一些殿宇,她削除塵念,吃齋念佛,打柴做飯樣樣能干。幾年后,皇姑不僅得到師兄師弟們的敬重,而且她念佛誦經(jīng)頗有名氣。有一年,大覺寺遭遇火災,其他僧人都去搶寶逃難,她卻冒險把幾位長老從寺內(nèi)背了出來。后來,在皇姑的帶領下,被火燒的大覺寺又重新建了起來,而此時的皇姑已經(jīng)年老體衰。說也奇怪。寺院建好開光那天,皇姑盤坐在大雄寶殿數(shù)珠念佛時,天空飄下一朵彩云,一直飄人大雄寶殿。當人們驚奇地跑去看時,皇姑已閉目圓寂。而從飄出殿外的那朵彩云上,卻看到了年輕美貌的皇姑乘云而上,人們說皇姑已經(jīng)修成正果了。為紀念這位“寧棄福祿而守青燈”的皇姑,人們就為她修建了有名的皇姑墳。如今的皇姑墳雖然只是破爛不堪的遺址,碑文碑聯(lián)已經(jīng)不知去向,但是人們還是一直都在傳說著皇姑墳背后那個虔心向佛的皇姑故事。
另外一個傳說是關于悉檀寺的來歷。悉檀寺原來叫“錫潭寺”,據(jù)說是麗江土司木天王用錫錠將雞足山的龍?zhí)短顫M后,在上面蓋起來的。那是明朝年間的事了,麗江木天王帶著一大幫人來到雞足山,打算建一座宏偉的寺院。他選址在九重巖下的一塊平地上,但是平地上卻有一個龍?zhí)?,需要用土填平才可以修建寺院。晚上,木天王夢見一個滿臉烏黑的人對他說:“你到雞足山建寺院倒是做好事,但是這龍?zhí)渡畹煤苣?,要填平它不知要用多少土,只怕難以做到!”木天王生氣地說:“你太小看我了,莫說用土,就是用金子銀子也要把它填滿?!焙谀樔死湫Φ溃骸斑@話可是你說的,不能反悔??!”木天王對他說:“你是什么人,怎敢對王爺我如此說話?”黑臉人說:“我是雞足山的龍王,我倒要看看你如何用金銀將龍?zhí)短顫M!如果填滿了,我把龍?zhí)兜牡仄ぽ斀o你,再輸給你建寺用的木料。如果填不滿,你輸什么呢?”木天王想著自己有金山銀山,就說:“要是輸了,我寺也不修了,爬回麗江去!”這時,只見一位慈眉善目的婦人笑著向他們走來說:“我是觀音,聽到你們在此打賭,也來湊個趣,給你們當個證人,不管誰輸了,可不能自食其言,不知兩位意下如何?”木天王和黑臉人都點頭贊同。觀音說:“口說無憑還是寫個字據(jù)吧!”于是寫好字據(jù)并且三人都在上面畫了押。觀音和龍王走后,木天王大聲吼道:“就是把王府的金山銀山搬來,也要填平這個龍?zhí)?!”這一喊,卻把自己喊醒了,原來是大夢一場。木天王面對手中的字據(jù),想著夢中的一言一行,方知這夢境是真實的,只好安排人回麗江馱金銀去了。
木天王出動了全部馬幫,一馱又一馱從麗江把金銀馱來倒在龍?zhí)独铩R粋€月后金山銀山快馱完了,可龍?zhí)度匀皇潜滩ㄊ幯?,想到和龍王打賭非輸不可,爬回麗江去倒也不怕,但建寺院的心愿就完成不了?。∧咎焱踉较朐郊?,大病了起來。他躺在床上,恍恍惚惚間,忽然見門外進來一個小女子到他床前,遞給他一張紙說:“聽說王爺病了,特送來一帖藥方,望王爺照方施行,可以醫(yī)好你的病。”木天王驚醒后,手中果然有一張藥方,上面寫著“半夏”一劑藥名,其它就什么也沒有了。仔細看后才發(fā)現(xiàn)藥方背面寫著:“又見立日示處方,特為十人療感傷,莫嘆金銀能沉水,應知錫箔會浮漿。可備冥金九九數(shù),半夏夕陽落碧塘。有神助爾酬夙愿,大愿宏圖建佛堂?!蹦咎焱踝屑毧戳税胩欤闹幸粍樱骸坝忠姟薄ⅰ傲⑷铡辈皇恰坝^音”二字嗎?“十人”不是“木”字嗎?不由得大喜道:“是觀音助我來了!分明是叫我買上八十一馱錫箔,折成錫錠,于五月十五日那天的黃昏時候。把錫錠放進龍?zhí)独?,自有神力助我成功,把大寺建蓋起來!”
五月十五這天,太陽剛剛落山,木天王照觀音的意思把錫錠放進龍?zhí)?,錫錠馬上浮于水面,把龍?zhí)墩谏w得嚴嚴實實,眾人一看皆大喜,高聲道:“滿了!滿了!”當龍王回來看到水潭都是金燦燦、白花花的“金錁銀錠”,不禁大吃一驚。觀音對龍王說:“木天王已把水潭填滿了!”龍王當即認輸,高興地兌現(xiàn)了自己的諾言。木天王依據(jù)龍?zhí)兜牡貏?,開挖了建寺的地基,用龍王送來的木料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取名錫潭寺。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如今,徐霞客《雞足山志》收篇的悉檀寺早已只剩下一塊碑、一潭水了。此寺從何而來,又如何被毀,只有待細細挖掘了。虛云振興雞足山
虛云(公元1840年—公元1959年),法名古巖,字德清,號虛云,俗姓蕭,原籍湖南湘鄉(xiāng)。1889年,虛云慕名朝拜雞足山,看到了雞足山到處是僧規(guī)墮落,到處是子孫廟,為如此的迦葉道場感慨萬千,并發(fā)愿要重振迦葉道場,只是苦于剛到雞足山而無處落腳,后失望地離開了。1902年虛云再次來到雞足山,在寺院敬香后,又提出:“佛祖道場,衰敗至此,全山僧規(guī),墮落至此,發(fā)愿在山修一庵,以接待朝山者?!钡捎谑茏訉O廟和尚的排擠阻撓,連掛單也不成,最后只好離開了雞足山。1904年,虛云第三次來到雞足山,得到了大理提督李福興、張松林的幫助,終于找到了殘墻斷壁的缽盂庵遺址,通過努力開辟創(chuàng)建了雞足山中第一規(guī)模宏大的“十方叢林”,因虛云護駕弘法有功,獲光緒帝欽賜“護國祝圣禪寺”名,欽賜《龍藏》,鑾駕全副,欽命方丈,御賜紫衣,缽具,欽賜玉印、錫杖、如意,封賜主持虛云為佛慈弘法大師。雞足山佛教進入了中興。聲威大震,各方信眾絡繹不絕。
說到虛云大和尚,除了弘揚佛法,振興雞足山的佛教,建立了他第一個道場祝圣禪寺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教化李根源將軍。1912年,時任云南軍政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的李根源將軍,以“清肅社會”為名,率領部隊進入雞足山,駐扎在悉檀寺,開始拆寺毀佛,金頂寺的大殿、天王殿被拆毀,四大天王,大銅佛被士兵砸毀。情況極為危急,虛云便只身前往悉檀寺,請求守門衛(wèi)兵通報李根源,衛(wèi)兵勸他趕快離開。虛云心想再不見李將軍,寺院的毀壞就更大,于是顧不了那么多,就獨自闖入。此時,見李根源與前四川按察使趙藩同坐萬壽殿內(nèi)。便上前施禮。趙藩與虛云有老交情,客氣地問虛云來此做什么事情?虛云剛要說明來意,李根源就拍案怒吼:“佛教有何用?有何益?”虛云回答:“圣人設教,是以濟世利民,語其初基,則為善去惡……從古政教并行,政以齊民,教以化民……佛教教人治心,心為萬物之本,本保其正,萬物得以寧,而天下太平!”李根源又問:“要這些泥塑木雕做什么?空費錢財!”虛云說:“佛言法相,相以表法;不以相表,于法不張;令人起敬畏之心耳!人心若無敬畏,將無惡不作,禍亂以成。即以世俗言,泥山塑圣,丁蘭刻木,中國各宗族祠堂,以及東西各國之銅像等,亦不過令人心有所歸,及起其敬信之忱,功效不可思議。語其極則,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李根源又問:“怎么和尚不做好事,反做壞事,成為國家廢物?”虛云說:“和尚是通稱,有凡圣之別。不能見一兩個僧人不好就廢棄全部的僧人……就拿將軍的部隊來說,雖然軍紀嚴明,但也不是個個像你一樣聰明正直??!難道就可以因此誅連懲辦解除軍隊不要嗎?海不棄魚蝦,所以為大,佛法以性為海,無所不容,僧秉佛化,護持三寶,潛移默化,其用彌彰,并不棄廢物??!”見到虛云如此佛理高深,以理服人,李根源漸漸將嚴肅的面孔轉(zhuǎn)化過來,談著談著便笑逐顏開,越談越投機,直到在一起共用齋飯,秉燭夜談。最后李根源嘆道:“原來佛法這么甚深微妙,我已殺僧毀寺,罪孽重了,怎么辦?”虛云說:“這是一時的風氣所成,不是您的過錯,只要您發(fā)愿以后極力保護,則功德無量矣?!崩罡绰冻隽诵δ槨=酉聛碓陔u足山的那段時間,與祝圣寺的僧人們一起參禪、吃齋,后來請?zhí)撛评虾蜕袨樗C授三皈依,成為在家學佛的修行弟子。
虛云教化李根源,不僅挽救了當時的雞足山寺院,使李根源真正認識到佛教對人的教化作用,而且影響了一大批官員,一大批群眾,從而保護了雞足山,使佛教在雞足山進一步發(fā)揚光大。
說到祝圣禪寺。虛云建成第一個道場離開雞足山后。有一位高僧非常值得一提,他就是自性和尚。自性(公元1888年—公元1969年),字光明,云南鎮(zhèn)雄人,俗名李福隆。自性在家讀小學,15歲考入昆明武官學校,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學校改名“云南講武堂”。畢業(yè)后,在清軍七十三標任職。1911年參加“重九起義”,以功升任營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在貴州丹霞山護國寺拜妙相和尚為師,削發(fā)為僧。到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自性任祝圣寺住持。自性在雞足山修行很好。他認真執(zhí)行佛門規(guī)戒,每天早晚功課,誦經(jīng)拜佛,生活節(jié)儉,苦行靜修,受到全山僧眾崇敬。民國三十七年,自性在祝圣寺舉辦了傳戒法會。1953年任省政協(xié)委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自性和雞足山其他僧人一樣被處理下山安置,政府每月發(fā)給生活補助,1969年在圓覺寺圓寂后,歸葬雞足山。解放初期雞足山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1950年1月賓川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據(jù)有關資料記載。1951年雞足山存有寺庵31座,僧人98人,其中尼眾5人。按照解放初期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貫徹落實,雞足山主要寺庵得到修繕。據(jù)了解,當時地方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抽調(diào)了專門的工作班子,駐守在祝圣寺,明確分工職責。修繕工作中,由于當時交通不便,木材、石料在山上采伐,磚瓦從牛井壩子由馬幫馱運,石灰就在沙址村對面的老太山燒制。1951年10月正式開始修繕雞足山,到1952年底,形成了全山修繕寺庵的熱潮,山上的建筑工人近千人,加上人背馬馱,上上下下的勞動者有1600多人。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到1953年,開支經(jīng)費舊幣7億多元。修復了金頂寺、大悲閣、太子閣、銅瓦殿、迦葉殿、慧燈庵、彌勒院、圣峰寺、華嚴寺、福國寺、石鐘寺、祝圣寺、悉檀寺、塔盤寺、牟尼庵、大士閣、九蓮寺、雷音寺、傳衣寺、八角庵、圓靜庵、寂光寺、大覺寺、萬壽庵、斗樓室、極樂庵、大智庵、龍華寺、五華庵、碧云寺、沙址大廟共3l座。
雞足山過去各寺院占有大量田產(chǎn),1945年統(tǒng)計25個寺院占有田地14104,48畝,年收租約90萬公斤。寺院的田地分布在賓川、鶴慶、鄧川等地,以賓川最多。為了響應上級的號召,執(zhí)行土地改革政策,雞足山寺院出租的田地全部依法上交,僧尼生活除了靠信眾供養(yǎng)外,政府貸款從事烤竹筍、撿核桃、挖藥材、種地等解決。
通過修繕寺院,全山寺庵又呈現(xiàn)出一派嶄新的局面。有關部門還找回了離開雞足山的一些僧人,實行自養(yǎng)政策,僧人們禪農(nóng)并重,愛國愛教。僧尼和信教群眾的宗教生活得到保障,歷史文物、歷史文化得到了保護。
改革開放雞足山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給雞足山帶來了春天。黨的宗教信仰政策開始得到恢復落實。各級黨委政府對雞足山寺院的修復建設十分重視。1979年11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顧問黃洛峰受國家文物局之托,偕同省州縣領導對雞足山進行了實地考察后,決定撥款搶救修復雞足山被毀寺院。賓川成立了“雞足山寺院修復建設領導組”,由此開始了雞足山寺院的修復建設工作。
改革開放讓雞足山得到了保護發(fā)展。隨著寺院的修復和基礎設施的改善,雞足山又迎來了無數(shù)的善男信女。每到年底臘月末,昆明、祥云、彌渡、巍山、大理及四面八方的香客,相邀成行,從縣城牛井,一直到煉洞、沙址,路上常見有六七十歲的老奶奶們,頭戴花巾,手拄竹杖,一步一步行走,目標就是朝雞足山。特別是春節(jié)期間,香客更多,那時交通還不便,食宿條件限制,多少人來到沙址村都要到農(nóng)戶家住一晚,雖然簡陋擁擠,但有農(nóng)家提供的熱氣騰騰的洗臉洗腳水,溫暖的火盆,足以讓香客們幸福地睡上一夜,養(yǎng)足精神第二天好爬雞足山。這樣的日子讓村子也變得熱鬧起來,有的唱《朝山調(diào)》,有的擺龍門陣,讓雞足山麓的許多村子更熱鬧更和諧。
1979年,煉洞至沙址的公路開通,1986年至1987年,鋪筑了山腳至金頂8公里多的主游道,1993年沙址至祝圣寺公路通車,盒子孔大橋通車。從1994年起,先后修建了停車場、柏油路、索道、防火通道、佛教文化景觀大道,快速便捷的交通網(wǎng)絡形成。1993年,雞足山通電,1996年雞足山程控電話開通,新建金頂寺接待部,1999年祝圣寺香會街建成。隨著雞足山服務業(yè)的規(guī)范管理,接待服務條件有所改善,服務水平有所提高,基本滿足了全國各地游客的需求?,F(xiàn)在,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體系,建成了國家AAAA級景區(qū),雞足山已將佛教圣地和著名旅游目的地完美結合起來。
1981年,云南省政府決定,將雞足山列為全省自然保護區(qū)之一;1982年雞足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大理風景名勝區(qū)重要景區(qū)之一:1983年祝圣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進入新世紀后,修復寺院建設又進入了高潮,至今共修復了雞足山大廟、雞足山二廟、靈山一會坊、九蓮寺、報恩寺、大士閣、佛塔寺、五華庵、石鐘寺、祝圣寺、牟尼庵、萬壽庵、興云寺、虛云禪寺、碧云寺、寂光寺、慧燈庵、放光寺、衡陽庵、玉皇閣、迦葉殿、銅瓦殿、大悲閣、太子閣、金頂寺、觀音寺、飲光寺、圓覺寺等28個寺院,全山僧人從1981年的30多人增加到現(xiàn)在的400多人。隨著雞足山佛教的興盛,許多高僧大德紛紛到雞足山朝拜。一誠大和尚、佛源大和尚、傳印大和尚,凈慧大和尚幾次禮朝雞足山。雞足山寺院面貌一新,春夏秋冬,全山晨鐘暮鼓,一派妙香佛都新氣象。為了進一步保護開發(fā)雞足山,賓川縣委、縣政府按照“清幽在山上,熱鬧在山下”的思路和“名山下建名鎮(zhèn)”的規(guī)劃,以人為本,興山富民,從1999年開始,在雞足山下的沙址建起了以白族民居風格為主,體現(xiàn)佛教文化特色的雞足山鎮(zhèn),從而建起了民族旅游特色的寺前村,白族千年古文化村沙址村。而今,雞足山正創(chuàng)建著國家AAAAA級景區(qū)。真誠期盼集佛教名山和旅游勝地為一身的雞足山,依托其獨特的歷史佛教文化和自然生態(tài)資源優(yōu)勢,讓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旅游與佛教和諧發(fā)展,為人類留下一份彌足珍貴的生態(tài)文化遺產(chǎn)。編輯手記:
文章以縱線條的形式。結合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與自己從小生活在雞足山麓的經(jīng)歷,以及耳濡目染的民間傳說,著重講述了雞足山宗教和旅游發(fā)展過程中幾個大的時間段發(fā)生的大事,以及與雞足山相關的文化宗教名人的軼事,將史料、掌故、見聞有機結合起來,讀來真實可信,淺顯易懂,為中外游客和廣大的人民群眾了解雞足山提供了一份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