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根木匠
近日,上海某影院推出了一項“比郭敬明矮可以半價看《小時代》”的優(yōu)惠促銷活動,影院在門口海報上印著郭敬明的人像,并寫上了“身高低于1.5米看《小時代》半價優(yōu)惠”的字樣,很顯然,這家影院在為月底即將上映的電影《小時代》進行未雨綢繆的推廣促銷——在度過了低迷的6月之后,影市對郭敬明自編自導的這部《小時代》寄予了厚望,未映先紅的勢頭昭然若揭。
郭敬明的身高早已是娛樂八卦中經常被調侃的對象,應當說,善意的調侃無傷大雅,無非是坊間的若干談資之一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但作為一家影院,公然以導演身高作為噱頭來吸引觀眾,此舉的性質與私下聊天的性質恐怕不可同日而語,作為一個商家,必須保有基本的商業(yè)道德,此時祭出“郭敬明的身高”作為優(yōu)惠憑證,而且字里行間顯然在強調當事人的“矮”,似乎多少帶有點人身攻擊的色彩,不無違背公序良俗之虞。身高這種事,本來是客觀的數(shù)字,也不算個人隱私,但是在不同的語境中,體現(xiàn)出的意味卻截然不同。舉個不恰當?shù)睦?,如果?yōu)惠的條件是“比姚明高”,那只會博人一笑,對當事人無甚不敬之意;但換做“比郭敬明矮”,這就明顯帶有惡意嘲諷的口氣了,商家還以此作為促銷的噱頭公開傳播,即便當事人并未公開置喙,此舉也難稱妥當。
一直以來,郭敬明和他的作品在大眾文化中都是飽受爭議的對象,連帶著他的身高也被嚼爛了舌頭。當然,關于某個作者或某個文藝作品,每個公民都有發(fā)表個人言論的自由,只要不違法,這種言論自由也是得到我國憲法保護的,從客觀上講,郭敬明和他的《小時代》在年輕人和流行文化中確實有相當?shù)挠绊懥?,此番借著電影上映的勢頭,重新進入公共文化討論的范疇,如果能引出更多理性、深刻、有建設性的批評意見,其實對當下大眾文化的豐富和引導,也不無裨益——從屬性上來說,這些意見可以算作大眾文化批評的組成部分,而《小時代》電影的上映,勢必又會掀起一波大眾影評的口水駭浪。隨著時代的演進,互聯(lián)網(wǎng)越來越成為大眾文化批評和大眾影評的主力平臺,而在網(wǎng)絡世界里,不僅是創(chuàng)作,文化評論的道德失范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天生的“群體極化”趨向也會迅速將參與相關議題討論的網(wǎng)民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陣營,正反雙方的“罵戰(zhàn)”會迅速升級,不消幾個時辰,原本討論的議題便已消弭不見,作品本身究竟哪好哪不好不再重要,只剩下雙方的語言暴力和相互的人身攻擊,此時,郭敬明的身高就會變成一個重要的“批判的武器”——長期以來,這種趨勢其實非常明顯,此番隨著電影將映,影院又將其祭出,無非是想博取眼球,化“批判的武器”為“宣傳的武器”。
馬克思在《法蘭西內戰(zhàn)》里形容鎮(zhèn)壓了巴黎公社的梯也爾是個“侏儒怪物”,乃是對階級敵人的刻苦銘心仇恨所致,放在文中作為一種修辭可以理解;但是郭敬明無論如何算不上“階級敵人”吧,而且如果是僅僅評判他的文藝作品,那就更不應該使用帶有人身攻擊之嫌的字眼。當然,如果文藝作品有侵犯他人著作權的違法現(xiàn)象,那就應當通過司法程序來認定,法律的尊嚴必須維護——但這跟他的身高也沒有關系。
郭敬明和他的電影《小時代》到底好不好?等公映之后,歡迎“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各路意見,文化批評這東西,不犀利不尖銳反而無趣——但犀利尖銳絕不等于人身攻擊,而且從客觀效果來看,某些批評者其實意見很中肯,剖析問題也很到位,但意氣用事之下也會使用不冷靜的人身攻擊性的字眼,這反而削弱了批評的力量,作品之爭完全變成當事人的人品之爭然后演變成論辯雙方的人品之爭,那就免不了道德上的相互抹黑以及人身攻擊了。
我們應該一起來營造一個盡量冷靜、理性的大眾文化和大眾影評的輿論環(huán)境,特別是一些意見領袖和專業(yè)/半專業(yè)的影評人士,更應該自覺擔負起某些傳播導向的責任,“匕首和投槍”一定要扎對地方才有效。至于商家推廣促銷,除了追求傳播效果,也不要忘了積點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