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年讀研究生時,老師對我說:“你國學(xué)底子不行。”我就發(fā)了一回憤,從“四書”到二程、朱子亂看了一通。
我讀完《論語》,閉目細思,覺得孔子經(jīng)常一本正經(jīng)地說些大實話,是個挺可愛的老天真。他老把自己那幾個學(xué)生掛在嘴上, 說這個能干啥,那個能干啥,像老太太數(shù)落孫子一樣,很親切。老先生有時候也鬼頭鬼腦。總的來說,我喜歡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書,因為他那里氣氛好。至于他的見解,也就一般,沒有什么特別讓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別強調(diào)的禮,我以為和儀式差不多,什么早請示晚匯報,我都經(jīng)歷過,沒什么大意思。
《孟子》我也看過了,覺得孟子甚偏執(zhí),表面上體面,其實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說,他提到墨子、楊朱,“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如此立論,已然不是一個紳士的作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點都不贊成。有論家說他思維縝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時候及不了人,就說人家是禽獸、小人;這股兇巴巴惡狠狠的勁頭實在不討人喜歡。至于說到修辭,我承認他是一把好手,別的方面就沒什么了。我一點都不喜歡他,如果生在戰(zhàn)國,見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這么讀過了孔、孟,用我老師的話來說,就如“春風(fēng)過驢耳”。我的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師生氣,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說,我如此立論,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這是我不能承認的。但我承認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為給我兩個線圈一根鐵棍子,讓我去發(fā)現(xiàn)電磁感應(yīng),我是發(fā)現(xiàn)不出來的。牛頓、萊布尼茲,特別是愛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為人家想出的東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這些人有一種驚世駭俗的思索能力,為孔孟所無。按照現(xiàn)代的標準,孔孟所言的“仁義”啦、“中庸”啦,雖然是些好話,但似乎都用不著特殊的思維能力就能想出來,琢磨得過了分,還有點肉麻。這方面有一個例子:記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著剛出殼的鴨雛使勁看。別人問他看什么,他說,看到毛茸茸的鴨雛,才體會到圣人所說“仁”的真義。這個想法里有讓人感動的地方,不過仔細一體會,也沒什么了不起的東西在內(nèi)。毛茸茸的鴨子雖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鴨子。再說,圣人提出了“仁”,還得讓后人看鴨子才能明白,起碼是詞不達意。我雖然這樣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為我雖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國的勞動人民。勞動人民發(fā)明了做豆腐,這是我想象不出來的。
我還看過朱熹的書,朱子用陰陽五行就可以格盡天下萬物。雖然陰陽五行包羅萬象,是民族的寶貴遺產(chǎn),我還是以為多少有點失之于簡單。
孔孟程朱,如果說,這就是中華文化遺產(chǎn)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說,這點東西太少了。這么多讀書人研究了兩千年,實在太過分。我們知道,舊時的讀書人都能把“四書五經(jīng)”背得爛熟,隨便點出兩個字就能知道它在書中什么地方。這種鉆研精神雖然可佩,這種做法卻十足是神經(jīng)病。顯然,會背誦愛因斯坦的原著,成不了物理學(xué)家;因為真正的學(xué)問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我個人認為,我們民族最重大的文化傳統(tǒng),不是孔孟程朱,而是這種鉆研精神。過去鉆研“四書五經(jīng)”,現(xiàn)在鉆研《紅樓夢》。我承認,我們晚生一輩在這方面差得很遠,但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四書”也好,《紅樓夢》也罷,本來只是幾本書,卻硬要把整個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會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門學(xué)問,即便內(nèi)容有限而且已經(jīng)不值得鉆研,但你把它鉆得極深極透,就可以挾之以自重,換言之,讓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挾這門學(xué)問以自重,就必須鉆得更深更透。此種學(xué)問被無數(shù)的人這樣鉆過,會成個什么樣子,實在難以想象。那些鉆進去的人會成個什么樣子,更是難以想象。古宅鬧鬼,樹老成精,一門學(xué)問最后可能變成一種妖怪。就說國學(xué)吧,有人說它無所不包,到今天還能拯救世界,雖然我很樂意相信,但還是將信將疑。
(選自《思維的樂趣》,王小波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有刪改)
鏈接
書名:《王小波全集·思維的樂趣》
作者:王小波
出版: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內(nèi)容簡介】:本書是王小波的雜文集,展示的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戲謔的笑容和令人會心而戰(zhàn)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宮。讀者閱讀后,不僅能真切地體會到思維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快樂,而且可以學(xué)會如何獨立而自由地思考。
王小波(1952—1997),當(dāng)代著名學(xué)者、作家。代表作品有《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