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品田
在中國當代油畫家行列中,李自健是出類拔萃的一位。他的油畫藝術,還有他的藝術行為,令人矚目,讓人共鳴,產(chǎn)生了國際性影響。
敢為人先的湘人血性、坎坷艱辛的人生歷練,造就了李自健堅韌果敢、熱誠和善的人格品性。他以“天行健,君子自強而不息”自勉自勵,在艱辛的人生旅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和感受人性與愛的溫存,并將這一切人性之善的感悟,融為追求和創(chuàng)造藝術的意志。在四十余年的藝術道路上,向善為善的情懷激勵他一路披荊斬棘,奮斗進取,并于不斷的追求中不斷贏得心之所向的人生和美學目標。
李自健的藝術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一種特別而可貴的執(zhí)著。
綜觀其藝術履跡,他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曾左奔右突,頻繁改圖。他堅持“為人生而藝術”的信念,恪守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作風,心無旁騖、堅忍不拔地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走到今天。無論身在故土還是旅居異邦,無論草創(chuàng)之時還是聞達之日,李自健都是一心自持,不改初衷。在熱衷弄潮追逐、標新立異的時代氛圍中,他的這般沉穩(wěn)與堅定、自信與從容,中國當代藝壇實不多見,堪稱藝術執(zhí)著的范例。始終如一的藝術觀,樸厚的筆路畫風和清晰的取向意圖,鑄就了李自健油畫淳樸、敦厚、圓融的美學氣質和風格面貌。
藝術觀的始終如一,根本在于畫家不為世風所動地保持了向善的人性和為善的愛心。在這個不講擔待、惟求放縱的時代,李自健的油畫藝術讓我們感聞到以中華文化善心營造現(xiàn)代審美世界的鑿鑿之聲,這是何等的一種感動!急功近利讓這個時代無比嘈雜,善心營造的鑿鑿之聲或許沒有音量上的優(yōu)勢,但其“止于至善”的清純音質卻一再地激起向善的共鳴,為這個世界帶來超拔的希望和力量。
對李自健而言,支持其藝術觀的核心價值是良知,是他自己所表述的“人性與愛”。這是解讀其油畫藝術的關鍵門徑,也是他的油畫藝術走向世界、激發(fā)國際反響的核心底蘊。
一個似乎天造地設的人間機緣,促進了李自健的良知覺悟。1991年春,追求藝術卻迷惘、困頓于異邦的李自健,在美國洛杉磯得到高僧星云大師的賞識和鼎力襄助,為此有機會在大師提供的“蒙地拉精舍”緣畫修善。對李自健來說,這是他人生和藝術旅程的重要轉折點。
沉浸于繪制應約之作的那五百個勞作的日子,畫家與其說是在描繪世間人性與愛的形跡,莫如說是在用心參悟充溢人生的天地良心。他追溯人生旅程,梳理藝術主題,決計畫路取向,潛心以覺悟的良知促進良知的覺悟,即如星云大師之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yè)”。滲透細事末節(jié)、彌漫周遭情境的“人性”與“愛”,隨良知之覺而緣“鄉(xiāng)土”“母女”“西藏地平線”“流浪人”等系列的俗世現(xiàn)象描繪,在區(qū)區(qū)幅間蓬勃涌現(xiàn)、光明粲然。這履約的藝術踐行,不啻立定俗世的佛法修行,為他的藝術觀參得核心價值的自覺。而覺悟的良知,在《南京大屠殺》(三聯(lián)畫,1991)這幅驚世之作上化作直面慘烈歷史的警世美學力量。畫家藉寫實主義的凌厲刻畫和象征主義的隱喻處理,將揭露獸行之“屠”、伸張正義之“生”和慈悲入世之“佛”聯(lián)形貫意,組成鞭笞獸性、謳歌人性、贊頌大愛、弘揚良知的恢弘巨制。情勢慘烈、氛圍悲壯的畫面,構成無比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像史詩一般氣勢磅礴、意味雋永。
1992年,畫家的這件力作和其它一些表現(xiàn)世間溫煦人情的作品,在舉行于洛杉磯的首次個人展覽上,產(chǎn)生了轟動效應。不同文化背景之觀眾的同聲贊賞,讓李自健更加堅定“人性與愛”的藝術主題,并由此延展開去,創(chuàng)作了一批又一批廣泛揭示、大力弘揚深摯人性愛心的主題繪畫,包括“紅花被”“家書”“黃土地”“臺灣鄉(xiāng)土舊情”“南洋風情”“祖母”“牛崽”以及新近的“汶川娃”等皆有出色表現(xiàn)的系列作品。
李自健的油畫藝術之所以能夠產(chǎn)生超越國界的廣泛影響,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間蘊涵、貫徹著良知之魂。這靈魂融匯著抑惡揚善的價值判斷、以己度人的善良情懷、熱愛生活的達觀態(tài)度和感恩濟世的責任擔當。可以說,是沉潛而遒勁的良知之魂,把感于生活層面的思想和情感注入其繪畫的基底,并通過形、色、質的演繹化作無法與“精神性”相剝離的藝術魅力。對于時下中國畫壇上張揚個人主義價值觀和個人經(jīng)驗、漠視社會責任擔當?shù)乃枷牒蛯嵺`傾向,李自健的油畫藝術堪稱可貴的鑒照。真正的藝術價值,并不取決于個人經(jīng)驗的充分表達。沉溺于絕對個人價值的“自我表現(xiàn)”,不屑以社會良知為價值訴求,是當下油畫藝術作品普遍缺乏“精神性”而被人詬病的根本原因。其實,所謂藝術的“精神性”,一定是體現(xiàn)人類社會性、關切社會價值的思想情感,就像李自健對“人性與愛”的理解和把握,其根本在于良知的覺悟,在于對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訴求的覺悟。有良知的藝術家,不會以個別為一般,將瞬間作恒常,也不屑只是反映“已經(jīng)如此”的現(xiàn)實,而一定會強調體現(xiàn)良知的判斷和選擇,以生動具體的藝術描繪揭示一般和必然,鮮明地表現(xiàn)“應當如此”的生活。《南京大屠殺》的“精神性”便是良知的熔鑄,它不僅讓我們震驚于曾經(jīng)如此的“屠”,還讓我們?yōu)閼斎绱说摹吧焙透斎绱说摹胺稹倍袂逯久鳌⒕痈咧逻h。
李自健的油畫藝術,頗為深刻地觸及了“藝術真實”這個重要問題。
執(zhí)著于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李自健,用寫實的畫筆描繪了大量的世俗生活。進入其藝術世界的那許許多多的世間人事,多不是驚天動地的偉人大事。他畫上的主角大都是祖母(《祈》·1981)、姐弟(《姊姊的故事》·1992、《春眠》·1994)、妻兒(《孕》·1987、《幻夢》1999)甚或流浪人(《十字路口》·1992)等生活中的平凡之人,情節(jié)也概是沒有丁點陌生感的日常行為或周遭際遇(《拔刺兒》·1992、《韌》·1994)。然而,當它們被畫家用細膩的筆調娓娓道來時,卻在畫幅間悠然釋出一種特別的真實感,呈現(xiàn)扣擊心弦、感懷至深的真切性。而且,每當觀者目光相接,這才頓然覺識到平時因“熟視”而“無睹”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語言方式和表現(xiàn)形式層面的“寫實”或“真實”概念,因此轉向“藝術真實”。
時下,中國油畫界自然主義作風頗為流行,畫家們熱衷于事象物象的如實描繪,且多有高度的技術水準。然而,由這些刻畫逼肖、工力精湛的畫面上,卻感覺不到畫家的價值選擇和判斷(或者出于刻意的回避),以致無法從中獲得比技巧稍多一點的意趣,遑論會心的審美感動。藝術的真實性及追求,由而被誤解,被扭曲。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寫實語言形式源于視覺對現(xiàn)象的文化認知,藝術的真實價值源于社會化的心靈感動及其生動貼切的審美表現(xiàn)。對于強調真實性的寫實油畫藝術而言,其現(xiàn)實基礎不僅在于以真實描繪事物形象為特征的形態(tài)學意義,更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它需要以“藝術的真實”對世間人事做出符合社會意識及價值取向的評價。沒有個體自我真切的現(xiàn)象感受或生活體驗,藝術一定是蒼白的,但是,只有當它們與社會意識和價值保持統(tǒng)一或趨向統(tǒng)一時,才具有對這個社會而言的真實價值,藝術也才因此呈現(xiàn)真實性魅力。無論如何,表達基于社會良知的價值選擇和判斷,是藝術家的良知體現(xiàn)?!洞河辍罚?998)的特定情節(jié)選擇、《黃昏·故鄉(xiāng)》(2000)的瞬間定格和色彩渲染、《牛車·道路》(2003)的場面記述和構圖處理,都以寫實的形式語言明確地表達了畫家對向善人性的肯定,其謳歌基調中透著切合社會意識及價值取向的藝術真實,具有深摯的感染力。
經(jīng)過良好科班訓練的李自健,熟諳油畫語言,有深厚的寫實功底和扎實的造型能力。其厚重結實而不乏生動的用筆,豐富和諧且顯溫煦的色彩,樸實嚴謹又別有巧意的造型,充分地發(fā)揮了油畫基于材料特性和寫實技法的塑造性,形成畫面上的塑造性美感。他不時穿插使用的象征手法,讓敦實的筆風畫路透出幾分空靈和逸趣。李自健的藝術成就,無疑包括其出色的繪畫技巧和高度的技術水準。
筆者并不覺得技術地對待李自健的油畫藝術,可以更深刻地解讀其藝術創(chuàng)造的價值意義。想必畫家也不會認為自己的油畫技巧業(yè)已達到無可挑剔的境地,但是,我們卻會由李自健的藝術實踐特別地認識到:在藝術表達享有充分自由的時代,相應的藝術情懷應該是自制能力更強、覺悟程度更高的良知。毫無疑問,表達并融匯良知的“熱藝術”比缺乏人文取向而徒有技巧的“冷藝術”更具美學價值,且能更廣泛、更深刻、更持久地影響這個世界。自由的尊貴和高尚,在社會方面表現(xiàn)為肯定和信任個體擇善而從的人性自覺和愛心奉獻,而在個體方面則表現(xiàn)為不需外力強制的自律向善、自然而為。即如李自健的踐行努力,良知且覺悟的良知,會在藝術家那里構成卓越藝術價值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格依據(jù),并會同活潑的審美情感化作一方明媚豁朗、雍容平和、誠篤高尚的審美藝境。
李自健不僅自己沉浸在這種審美藝境之中,而且執(zhí)著地希望把它帶給世界上的所有人。于是,他的藝術行為也頗為傳奇感人。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畫家將他的作品集結在一起,以“人性與愛”為主題,自主自費地舉辦了40多次個展,巡回世界6大洲30余個國家和地區(qū),參觀人數(shù)多達180余萬人次。在歷時15年的全球巡展過程中,畫家用自己的繪畫和世界對話,與各國人民進行交流。畫家富有人文蘊涵和藝術魅力的作品,連同其曠日持久的巡展行為,備受社會各界關注與推崇。他憑借自己的力量,用“人性與愛”這件大作品進行國際文化交流,通過藝術媒介揭示向善的人性、為善的愛心,向世界傳遞覺悟的良知并為世界和諧而促進良知的覺悟。
這自覺的藝術行為,追求大善大愛,其功,其利,何止審美!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藝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