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清王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弘歷,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1735年即帝位,翌年改年號乾隆,1796年讓位于其子颙琰 (是為嘉慶帝),乾隆自稱太上皇。1799年去世,享年八十九歲,在位六十年,加上三年多的太上皇,乾隆可稱是中國歷史上享壽最長、在位時間也最長的皇帝了。
乾隆承乃祖康熙、乃父雍正的余緒,仗全盛的國力,平定邊疆,自喜建立“十大武功”,自詡“十全老人”,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在位期間,社會尚稱安定,經(jīng)濟也有一定發(fā)展,所謂“康乾盛世”,發(fā)展到乾隆中葉達到了頂點。
文壇上關于乾隆的書籍、文章很多,特別是近年來類似《戲說乾隆》、《還珠格格》一類的電視劇廣泛傳播,把乾隆描寫成為一個開明寬厚、和藹慈祥、風流瀟灑的皇帝。而對乾隆的另一面,即文字獄的殘酷的一面卻很少涉及。電視劇《宰相劉鑼鍋》提到一點,但畫面很短,沒有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這些雖然名是“戲說”,或者標明“不是歷史”,但因電視劇以其曲折動人的故事深入家家戶戶,長期耳濡目染,一般觀眾對歷史上真實的乾隆得不到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乾隆自稱“朕一書生皇帝耳”,這是不錯的。他自幼聰明伶俐,六歲就學,在名儒指導下,他飽讀經(jīng)書,過目成誦,以此深得乃祖康熙的鐘愛??滴跖R終前曾對大學士馬齊說:“第四子雍親王胤禛最賢,我死后當為嗣皇。胤禛第二子(按即弘歷)有英雄氣象,必封為太子?!笨滴鯊浟糁H,已把大清江山托付給了胤禛(即后來的雍正)和愛孫弘歷了。
乾隆性好文學,自謂“平生結集最于詩”,一生寫詩四萬余首,可稱亙古以來產(chǎn)量最高的一人。其書法宗趙孟頫而有變化,自成一體,現(xiàn)留墨跡之多,亦居歷代帝王之冠。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有才情好學習的皇帝,并未以其識見主要用于弘揚文化學術,卻因為本人就是行家里手,而又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懷著偏私狹窄的心理,多以疑慮猜測同時代的文人和作品,他的高文化素養(yǎng)和學術造詣,恰成為摧殘文化學術的武器,鍛煉了大量文字獄。據(jù)統(tǒng)計,乾隆時期文字獄一百三十多起,超過了順治、康熙和雍正時期的文字獄的總和。其捕風捉影之荒唐,株連之廣泛,處理之嚴酷,也超過了乃祖和乃父。
乾隆十五年,社會上流傳所謂孫嘉淦偽奏稿。孫曾官至部尚書,署翰林院學士,生性耿直,敢于犯顏直諫,很有社會聲望。因此有人冒其名寫奏稿,指責乾隆“五不解十大過”(據(jù)后來所傳,說奏稿主要內(nèi)容是批評乾隆南巡擾民,奢侈浪費和獎罰不公等)。乾隆大怒,說:“此案文誣謗朕躬,全屬虛捏。”他命令負責追查此案的侍郎錢陳群“不得存稿,若欲留以取巧沽名,將來別經(jīng)發(fā)現(xiàn),并爾子將不保首領”。他下令各省巡撫各級官員嚴查偽稿炮制者和傳布者。至同年十一月,僅四川就逮捕了疑犯二百八十多人。山東曾發(fā)現(xiàn)偽奏稿,山東巡撫認為“毋庸深究”,被乾隆革職查辦;御史書成上疏委婉提出勸阻,說此案曠日持久,“株連終所難免”,懇將現(xiàn)在人犯悉行免釋。乾隆讀后勃然大怒,連降二道諭旨申斥為“喪心病狂之言”,書成遭革職服苦役處分。自此無人敢諫。
在連續(xù)追查過程中,“情偽百出,有挾仇誣報者,有受囑開脫者,有畏刑偽承者,甚至教供串供,附會遷就,株連擾累”??傊虼税概萌诵幕袒?。乾隆十七年十二月,江西巡撫鄂昌奏報長淮千總盧魯生父子傳抄偽稿;逾月,軍機大臣在刑訊誘供中得知南昌守備劉時達父子同謀。乾隆十八年三月,盧魯生被凌遲,劉時達等俱定秋后裁決,親屬照便連坐。辦案和審訊不力的大員如江西巡撫鄂昌、按察使丁適讓、知府戚振鷺等俱被革職拿問,交刑部論罪;連兩江總督喀爾吉善、漕運總督瑚寶也被革職問罪。
其實此案疑點很多,證據(jù)不足,盧的供詞前后矛盾,他說偽稿是劉時達所給,但二人并未對質(zhì),又無其他證據(jù),即匆匆將劉凌遲處死。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因怕?lián)安涣Α钡淖锩?,所以即使罪證不足,也匆匆定案。乾隆雖未加罪孫嘉淦,但孫嚇得終日心驚肉跳,而面對身邊哭泣的妻兒,自悔以前不該耿直敢奏,致使別人冒自己的名字寫偽奏稿,惹今日之禍。乾隆十八年,孫驚俱而死。在文字獄的腥風血雨中,正氣與傲骨俱喪,敢于直言的人就更少了。
胡中藻,進士出身,曾任翰林院學士及廣西學政等職,著有《堅磨生詩鈔》等。乾隆十八年,有人將此書送乾隆處告發(fā),乾隆閱后大怒,認為是“悖逆多端”,下令給當時的廣西巡撫哲治:“汝將胡中藻任廣西學政時,所出試題及與人唱和詩文并一切惡跡嚴行察出速奏。稍有姑罔,與汝身家性命有關。查出即行密封差人馳驛送京,慎之,密之?!闭Z氣如此之重,可見乾隆的惱怒程度。他從《堅磨生詩鈔》中挑出“悖逆詆訕怨望”之詞,如胡的詩中有“一世無日月”、“一把心腸論濁清”等句,日月合寫為“明”字,乾隆即認為胡是有意復明,“加濁字放在國號(清)之上,是何肺腑?”胡詩中還有“老佛如今無病痛,朝門聞說不開開。”乾隆認為“老佛”是對自己的詛咒,并諷刺自己不問政事;胡詩中“穆王車駕走不?!保≌J為這是諷刺他多次南巡;胡詩吊孝賢皇后(乾隆的妻子)有“其夫我又屬,妻皆母道之”。乾隆認為以夫妻稱帝、后,“喪心病狂一致于此,是豈可容者”,意即為天地所不容。據(jù)此推斷,整部詩集就成為有意識、有系統(tǒng)的反清的書。他指出此書“種種悖逆,不可悉數(shù)”。他還追查群臣的責任:“朕見其詩,已經(jīng)多年?!币庵^必有明于大義之人待其參奏,而在廷諸人及言官中并無一人參奏,足見相習成風,牢不可破。“朕更不得不申我國法,正爾囂風,效皇考之誅查嗣庭”,如此天威震怒,殺氣騰騰,群臣以后就只能捕風捉影,吹毛求疵,文字獄更加泛濫。
胡中藻案又引發(fā)鄂昌案。鄂昌,是已故大臣鄂爾泰的侄子,滿族人,歷任廣西及甘肅巡撫。由于胡是鄂爾泰的門生,鄂昌和胡論世誼,詩文唱和,這在當時是常有的事。但乾隆卻申斥鄂昌身為滿洲人,“世受國恩,乃任廣西巡撫時,見胡中藻悖逆詩詞不但不知憤恨,且與之反復唱和,實為喪心病狂之尤”。在搜查胡、鄂兩家的詩文信札時,發(fā)現(xiàn)鄂昌的詩《塞上吟》中,稱蒙古人為胡兒。乾隆又批:滿、蒙本屬一體,稱蒙古人為胡兒,“此與自加詆毀何異,非忘本而何?”
定案是:胡中藻斬首,鄂昌賜自盡,鄂爾泰的神位也被逐出賢良祠。乾隆對此案大張旗鼓地渲染,同時又傳諭八旗,警戒滿族人應保持尚武傳統(tǒng),不得沾染漢人詩詞習俗,玩物喪志,云云。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康熙、乾隆的漢文化水平之高,應居前列,而乾隆內(nèi)心對漢文化卻是如此畏懼,令人難解。
王錫侯,江西新昌(今宜豐)人,中舉后九次會試都落榜,從此心灰意冷,專事著述。他深感《康熙字典》查檢、識記都不容易,于是用數(shù)年功夫,編了一部《字貫》,于乾隆四十年刊成。他曾因祖墳糾紛與族人王瀧南結仇。王瀧南據(jù)《字貫》一書告發(fā)王錫侯,說他私自刪改《康熙字典》,貶毀圣祖。其實這完全是挾嫌誣告。乾隆一看,該書的《提要·凡例》中有一則教人怎樣避諱,即凡有康熙帝名玄燁、雍正帝名胤禛、乾隆帝名弘歷等字樣時,如何改寫避諱。作者所教的避諱方法完全按官方規(guī)定,行文中不得不出現(xiàn)的諸帝人名字樣時,都用了缺筆處理,以示敬遜。可是乾隆還認為該書沒有用更嚴格的避諱方法,勃然大怒,認為此實“大逆不道……罪不容誅”。王錫侯被斬立決,其妻、媳、幼童等配給功臣家為奴。江西巡撫滿人海成,當初在接到王瀧南的控告后,立即上報“擬革除王錫侯的舉人功名”,乾隆認為海成判得太輕,“有眼無珠”,被革職治罪。這個滿洲大吏以前曾因查繳禁書八百余部,為各省巡撫作出榜樣,得到主子嘉獎。如今一著不慎,便落為階下囚。從此以后,各省巡撫及各級官員,對于這類案件就更加刻意苛求,吹毛求疵,以擬具處理意見時寧嚴勿寬,寧枉勿縱,以免被皇帝處罰。
徐為江蘇東臺縣舉人,生于康熙中葉,卒于乾隆二十八年左右,生前著有《一柱樓詩集》,死后十多年,即乾隆四十三年,卻被仇家蔡嘉樹告發(fā),子孫因而獲罪。該詩集中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與‘胡兒諧音)擱半邊”、“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重明敢謂天無意”、“江北久無干凈土”等句都被認為是“叛逆之詞”,說“壺兒”詩諷刺滿人,“清風”一句是指滿人沒有文化;詩集中還有兩句“明朝期振翻,一舉去清都”。“明朝”二字本來是指第二天早晨的意思,非常清楚,而乾隆偏說是指明代,因此這兩句詩就說成是懷念明朝,等等。最后乾隆判決:徐及其子徐懷祖已死,開棺戮尸,梟首示眾;徐的子孫徐食田、徐述書雖然是自己攜書自首的,但仍以收藏“逆詩”罪論斬(這說明自首也不能減免罪);負責校對此書的徐首發(fā)、徐成濯兄弟二人的名字合起來是“首發(fā)成濯”四字。根據(jù)《孟子》“牛山之木,若彼濯濯,草木凋落也”,乾隆遂認為此二人名字是“詆毀本朝剃發(fā)之制”,以大逆不道之罪處死。
此前,江蘇省布政使陶易曾接到蔡嘉樹的告發(fā),陶認為蔡是挾嫌傾陷,命其幕友陸琰擬文把此案移交揚州府查辦。案發(fā)后,乾隆對如此處理異常震怒,陶被押解到京,被判斬監(jiān)候,不久瘐死獄中。陸亦被判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徐的家屬被配發(fā)邊遠地區(qū)服苦役。曾為徐的詩文作跋的,被認為辦案不力的毛澄和謝昆等人或被杖一百,或革職,流放三千里。
石卓槐,湖北黃梅縣監(jiān)生,在其《芥圃詩鈔》中,有“大道日已沒,誰與相維持”等句,被仇家徐光濟告發(fā),乾隆批道:“大清主宰天下,焉有大道沒落之理?又焉用別人維持?”于是乾隆四十五年,石被凌遲處死,其家屬按律例株連,被認為是辦案不力的官員也被革職流放。
乾隆四十六年,湖北孝感縣生員程明湮在讀《后漢書·趙壹傳》中的五言詩“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后,批下“古今同慨”四字,被人告發(fā),判斬立決。
山東省壽光縣民魏塾讀史時,對一千多年前晉代大夫江統(tǒng)寫的《徙戎論》作了一些批注。《徙戎論》針對當時原居住西北的羌、氐族逐漸遷入中原的情況,建議遷徙他們回原處,使“戎晉不雜,各得其所”。此議未被晉政權采納。魏塾對此加批語,說那時“在朝諸官俱是駑才豬眼,不用江統(tǒng)之論,遂釀成五胡之災”。經(jīng)人告發(fā),乾隆認為五胡、戎狄是映射清朝。魏塾被斬立決。從這兩案例看來,不獨寫詩文可能被認為是反對清朝,即使是讀詩書寫幾句感想批注,也可能有罪。
江西省德興縣有祝氏家族,因田產(chǎn)糾紛,祝平章挾嫌告發(fā)其族兄祝俠家藏乃祖祝庭諍所著《續(xù)三字經(jīng)》有“悖逆”語,經(jīng)官府查抄,發(fā)現(xiàn)該書內(nèi)“于帝王興廢,尤且大加誹謗”,如寫元朝有這樣幾句:“發(fā)披左,衣冠更,難華夏,遍地僧?!边@本是祝庭諍老人為教兒孫識字并知道點簡明歷史而寫的手抄稿,并未流傳。此時卻被認為是借寫元朝影射清朝,“明系隱寓詆謗”,結果已故的祝庭諍被開棺戮尸,祝俠及其十六歲以上的子孫均被斬立決,有關人員也被株連。
乾隆四十四年,安徽的戴世道被人告發(fā)其曾祖戴移孝所著《碧落后人詩集》和他的祖父戴昆所著《約亭遺詩》中有“悖逆”詩句,如“長明寧易得”,“短發(fā)支長恨”,“且去從人卜太平”等句,被認為是懷念明朝,咒罵本朝強迫剃發(fā)?!安诽健币痪浔徽J為是“暗指今日不太平,不然何用卜乎”?就這樣,戴移孝、戴昆雖死去數(shù)十年,仍被開棺戮尸,其孫戴世道受祖先之累被斬,其子侄多人亦被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妻等被沒為奴。
卓長齡是清初浙江仁和縣人,曾寫詩句:“可知草莽偷垂淚,盡是詩書未死心。楚衽乃知原尚左,剃頭輕卸一層氈?!北蝗烁姘l(fā),被認為是逆詩。乾隆四十七年,卓長齡及其子孫已死多年,仍被刨尸梟首示眾。其孫卓天柱等被斬立決。
11. 不但如此,即使獻書獻策,反對貪官污吏,提出合理化建議,也會招致殺身之禍。
乾隆二十一年,江蘇大旱,莊稼歉收,米價瀑漲,災民無以為生,而貪官污吏只顧自己享樂,忽視民生,不予救濟,常熟人朱恩藻十分憤慨,乃將“四書”成語湊集成文,題為《吊時語》,批評貪官。乾隆知道后,認為這是“侮圣非法,實乃莠民”。朱被殺,看過《吊時語》未告發(fā)者,也被嚴懲。
乾隆十八年,一個七十歲的老秀才劉震宇,呈上一本書名《佐理萬世治平新策》。書中建議抓緊清理戶口,對外出的人要限制歸期,并清查船戶等。作者認為這些是緝拿盜匪的好辦法。湖南巡撫范時綬根據(jù)大清律:“生員不許一言建白,違者黜革,以違制論”,決定給以杖一百的責罰,并將劉解回原籍,交地方官永遠禁錮。這已經(jīng)夠無理苛酷的了。但乾隆還認為太輕,頒發(fā)諭旨:劉震宇“乃敢呈其狂誕,妄訾國家定制,居心實為悖逆……將該犯即行處斬”。同時申斥“范時綬將該犯輕擬褫杖,實屬不知大義,著交部嚴加議處”。
國家成為皇帝一人私產(chǎn),臣民百姓即使稍提一點合理化建議,也被認為是大逆處死。正如魯迅所說:這些人“自以為是盡忠”,卻丟掉了性命。
乾隆不僅繼承了乃父所為,大興文字獄,也繼承了乃父好話說盡,而自食其言的劣行。
在乾隆即位初年,大學士鄂爾泰曾奏請回避御諱。乾隆說:“避諱雖歷代相沿,而實文字末節(jié),無關大義也?!彼迹骸八煤蠓灿鲭抻?,不必諱。”如果臣工名字和朕相同,“上一字著少寫一點,下一字將中間禾字書為木字,即有避諱之意矣”。這說得何等清楚。但在前述王錫候《字貫》一案中,王在教人如何避諱而不得不提到玄燁、胤禛、弘歷等人的名字時,已按官方規(guī)定缺筆少寫,乾隆仍認為是悖逆大案,王因此被殺。乾隆四十三年,河南祥符縣民劉峨刷賣《圣諱實錄》,河南巡撫鄭大進明知這件印刷品只是提醒人們敬避圣諱并教給如何避諱方法的,卻因文內(nèi)出現(xiàn)了“依本字本體寫刻”的廟諱、御名,又害怕會依照《字貫》案中江西巡撫海成因判得過輕而獲罪,所以就刻意苛求,當作“逆案”上報,而乾隆竟也認為與《字貫》案無異,書被列為禁書,印書人劉峨及買賣印片的李伯成等被斬立決。其他有牽連的胡喜智、李均愛等被仗一百,枷號兩月。
乾隆即位之初,曾說自己“(朕)自幼讀書宮中,從未與聞外事,耳目未及之處甚多”。他要求群臣“各抒己見,深籌國計民生要務,詳酌人心風俗之攸宜,毋欺毋隱”?!凹措拗I旨,倘有錯誤之處,亦當據(jù)實直陳,不可隨聲附和。如此則君臣之間,開誠布公,盡去瞻顧之陋習,而庶政之不能就緒者鮮矣”。作為一個封建皇帝能認識到這一點,真是不容易的??上胶髞?,逐漸違背了自己的諾言,不只不許臣民“據(jù)實直陳”他的錯誤之處,而且對臣民的詩文吹毛求疵,斷章取義,隨意附加“影射譏諷”等罪名,殺人無數(shù)。
一般認為,乾隆四十七年以后,文網(wǎng)稍寬,對下面官員因畏罪或因邀功請賞而送上來的文字獄案,乾隆有時批示“朕凡事不為已甚,豈于文字反過于推求?”“毋庸深究”等。乾隆四十七年,湖南龍陽(今漢壽縣)八十四歲的老監(jiān)生高治清寫成一部《滄浪鄉(xiāng)志》,其中有“橋畔月來清見底”、“玉盞長明”等句,湖南巡撫李世杰把“清”、“明”附會為清朝、明朝,認為這是叛逆文字上報。乾隆卻批示:“‘玉盞長明系指佛燈而言……若俱如此吹毛求疵,謬加指責,將使人何所措手足耶?”并申斥李世杰“文理不通……辦理失當”。高治清僥幸獲釋,但這并不表明乾隆已改變文字獄政策。他在同一諭旨及其他諭旨中都一再聲明:“如果確實有違悖不法語句,自當搜查嚴辦?!倍已矒崂钍澜艽舜坞m受申斥,但卻證明他對清王朝是忠心的,所以后來一再被提拔,先后升任四川提督、江南總督,直至兵部尚書。乾隆既然認識到“吹毛求疵,謬加指責”不對,但他并未對過去自己“吹毛求疵,謬加指責”造成的大量文字冤獄平反,更無漢武帝下“罪己詔”的氣量。
乾隆五十三年,湖南耒陽縣的六十九歲老秀才賀盛昌寫詩批評清朝的捐納制度。所謂捐納就是不必考試,出錢可以買官,多出錢可以買大官,這些人出了大價錢買官做,自然要千方百計撈回來,而且要大賺特賺。這是貪污腐敗的一大根源,開捐納官是當時一大弊政,賀盛昌的批評完全是正確的,但被巡撫浦霖搜出來,認為是“妄議朝政”的大逆罪,被乾隆批準斬決。
這些案例說明,乾隆皇帝掌握生殺大權,他可以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忽放忽收,朝令夕改,多少人頭性命,系于他一人一念之間。
乾隆二十年,處理胡中藻案后,乾隆懷疑協(xié)辦大學士梁詩正“在籍諒有怨言”。梁是曾被乾隆表揚為“讀書明理”、“辦事妥協(xié)”的大臣,因父母年邁,告請還原籍浙江侍親。但乾隆仍不放心,密諭心腹浙江按察使富勒渾前往刺探,多次往訪誘套梁的話。梁深知乾隆多疑,也知道文字獄的厲害和富的來意,所以十分謹慎,處處設防。他對富說:“一切字跡最關重要”,“筆墨是非,人心難測,凡在仕途者,遇有一切字跡,必須時刻留心免貽后患。”“自言向在內(nèi)廷之時,惟與(另一內(nèi)閣大學士)劉統(tǒng)曛二人從不以字跡與人交往,即偶用稿紙亦必焚毀?!备患磳⑦@些話密報乾隆,因抓不住把柄,乾隆只好作罷。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君臣之間、臣僚之間甚至親友之間,都是爾虞我詐,相互戒備。有的奸人一發(fā)現(xiàn)對方“違礙之語”,即馬上告密,以為自己往上爬的階梯,因此造成社會上“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的恐怖森嚴空氣。而乾隆以九五之尊,竟唆使親信誘探大臣的舉止心態(tài),實為道德淪喪。
有清一朝,許多文字獄大案,多是由告密造成的,告密之風由來已久,其源頭得從順治末年至康熙二年的莊氏《明史輯略》案說起。
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曾任宰相的浙江烏程人朱國楨退休后,寫成一部《明史》。清兵入關時,朱家道衰落,遂以千金把書稿賣給當?shù)馗皇仪f廷,莊得書稿后請一些文人加以潤色并補上原稿所缺的崇禎年間事,最后改名《明史輯略》作為自己的著作。不久,莊延去世,其父莊允城又請一些文人作序,莊廷的朋友、富商朱佐明資助刻印成書。此書是明人所作,書中又多次提及明末與滿人在遼東的戰(zhàn)爭,用的都是明朝人的觀點和語言。莊氏在修改時沒有對此刪改或刪改未盡。清兵入關后,這些用語自然被認為是“叛逆”語言。告發(fā)此書的是一個名叫吳之榮的無賴。此人原是一個大貪官,曾以敲詐手段得贓款數(shù)十萬金,被人告發(fā),被判重刑,遇新皇帝康熙即位大赦獲釋。但他賊心不改,到處窺伺發(fā)財機會。他發(fā)現(xiàn)《明史輯略》一書有油水可撈,就向莊、朱兩家富家敲詐,不遂,就告官,幾經(jīng)周折,釀成清初大獄。莊、朱兩家及姻黨親友、男女老少全部鋃鐺入獄,與此相關的寫字、刻板、校對、印刷、裝訂、書商、購書者、藏書者和讀者俱不能免,被捕者達二千零二十多人,被殺者兩百多人(一說七十多人),其中十八人被凌遲處死,上任不及半個月的歸安訓導王兆勛和新任湖州太守的譚希閔俱以“放縱看守”等罪名處絞。沒官為奴或流徙者無數(shù)。
在此案中,吳之榮被認為是立了大功,又被重新起用,官至右都御史,而且分得莊、朱兩家財產(chǎn)的一半。吳之榮用數(shù)百人的頭顱和鮮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升官又發(fā)財,遂使后世無賴之徒心生羨慕,紛起效尤。
乾隆又多次諭令各省巡撫大員和各級官吏搜查禁書,對于積極的就給予獎勵和升官,對于不積極或認為處理不力的就予以申斥治罪。如前述《字貫》一案,除作者王錫侯被斬及子孫七人被判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外,王所在的江西省的巡撫滿人海成亦被乾隆認為是“空言塞責”,被判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又如徐述夔《一柱樓詩集》案,除徐及其子等被判死刑外,徐所在地的江蘇省的布政使陶易認為告發(fā)者蔡嘉樹是挾嫌誣告,而乾隆則認為處理此案不當,陶因此被押瘐死獄中。因為這些案例,各省巡撫及各級官員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處搜查“禁書”,弄得各州縣鄉(xiāng)里騷然;官吏們在處理案犯時也就無限上綱,寧枉毋縱,寧嚴毋寬。而何謂“悖逆”,何謂“違礙”,又沒有個標準,更無法可依,官員們處理時就可隨意解釋,弄得對手家破人亡。
在這種森嚴文網(wǎng)中,勢必產(chǎn)生一批文化鷹犬。他們?yōu)榱讼蛑髯友φ堎p,為了自己飛黃騰達,到處窺探捕捉對象,浙江巡撫覺羅永德就是一個典型。他在乾隆三十三年向皇帝密報:“為盤獲行蹤乖僻、詩句牢騷可疑之犯……臣諄飭各屬,無論窮鄉(xiāng)僻壤,庵堂歇店,細加盤詰?!惫俑腥绱嗣茉L,無恥文人更為虎作倀,出入店鋪、學館,甚至到私人書房中用偷、騙等卑鄙手段獲得密告材料。
社會風氣由是大壞。
文字獄之為害,不只使當時無數(shù)無辜者人頭滾滾落地,血肉橫飛,無數(shù)婦孺被沒世世為奴,或被流放蠻荒之地世世服苦役,而且對后世數(shù)百年俱有深遠的影響,成為使我國長期落后積弱的重要因素。
清代人李祖陶在《邁堂文略》中指出:“今人之文,一涉筆唯恐觸礙于天下國家……人情望風覘景,畏避太甚。見鱔而以為蛇,遇鼠而以為虎。削剛正之氣,長柔媚之風。此于世道之心,實有關系?!边@是符合實際的。
縱觀清代文字獄,從康熙到雍正到乾隆愈演愈烈,越辦越濫越嚴酷。無論為官為民,亦無論滿人漢人,甚至已死去幾十年的祖先所著詩文,如被認為“悖逆”,其子孫也可能惹殺身之禍,株連九族。因此民心惶惶,人人自危。清代學術領域可謂荊天棘地,范圍越來越窄:治史有莊廷的《明史輯略》和戴名世的《南山集》為戒;治經(jīng)有呂留良的《四書講義》為戒;弄詩文則有胡中藻的《堅磨生詩鈔》和徐述夔的《一柱樓詩集》為戒;當主考官出試題和記日記的有查嗣庭為戒;編字書的有王錫侯的《字貫》為戒,甚至關心民疾、提出合理化建議批評貪官污吏、批評捐納官職的也有吳英、朱思藻、賀世盛等為戒,俱惹殺身之禍。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說:“文字獄頻興,學者漸惴惴不自保,凡學術之觸時諱者,不敢相講習。”魯迅也說:“為了文字獄,使士子不敢治史,尤不敢言近代事。”
在這種文化專制恐怖主義之下,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不得不聲明此書大旨言情,都是“賈(假)語村言”,“甄士(真事)隱去”,其良苦的用心,就是為躲避殘酷的森嚴文網(wǎng)。
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到處仍然是“茶房酒肆之中,亦大書‘免談時事四字,儼有詩書偶語之禁”。龔自珍的詩句“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可謂一字一淚。
當時的士人只有兩條出路,一是鉆進古書堆中搞訓詁、考古、???、金石之學,搞繁瑣的考證。這就是乾隆年間的所謂樸學,雖然也獲得了可觀的成就,但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這些成就就像囚牢里的犯人作出的精致玲瓏的工藝品。在這種學問里,哲學不見了,理論不見了,中國文化一向重視現(xiàn)實,重視人生,重視政治,重視倫理的傳統(tǒng)不見了。
另一條更多的人走的路是埋頭科舉,死讀程朱教條和八股文,希圖從書中找到黃金屋,找到顏如玉。雖取得顯赫功名的只有極少數(shù)人,但絕大多數(shù)人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不甘心,雖屢考屢敗,仍屢敗屢考,消磨了從青春到皓首的一生歲月。即使有幸高中取得功名的,也是終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提心吊膽過日子。這些官員們不敢過問國家存亡和百家的死活,不敢言改革和創(chuàng)新,只敢謹守“祖宗之法”,只能終日揣摩上意,歌功頌德,唯唯諾諾,俯首帖耳當奴才。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一文中指出,這些人“非哦幾十年八股,非寫幾十年白摺,非當幾十年差,非捧幾十年俸,非遞幾十年手本,非磕幾十年頭,非請幾十年安,則必不能得一官,進一職”。他們千辛萬苦,萬苦千辛,乃始得此紅頂花翎之服色,他們必定“竭其皆生力量以保持之”,“他事非所顧、非所知、非所聞也”?!坝诖烁嬷鰢?,瓜分也,彼烏從而聽之”?!凹词构鲆樱忠樱峤袢掌呤耸?,但求其一兩年內(nèi),洋人不來,強盜不起,我也快活過了一生了”。龔自珍的詩句說,這些官僚們“不念鹽鐵不籌河”、“碧紗櫥護阿芙蓉”。他們不關心國計民生,只會在碧紗櫥內(nèi)抽鴉片,紙醉金迷作樂。這些都是晚清官僚們的絕妙寫照。
龔自珍在去世前曾大聲呼喚“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總是有的,只是在專制制度壓抑下,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重用,不能發(fā)揮其才干。被龔自珍贊為“側(cè)立南天”的林則徐虎門銷煙,震驚寰宇,使英國侵略者不得入我粵海國門一步。但道光皇帝一紙公文就把他調(diào)離海疆前線,充軍西北。出師未捷身先罪,長使英雄淚滿襟,可堪浩嘆。得意的只是善于揣摩圣意、吹牛拍馬、出賣國權的耆英、穆彰阿等庸才、奴才。
天下以一人之是非為是非,輿論是一律了,人們變得聽話了,但也變得卑瑣萎靡了。龔自珍曾經(jīng)呼喚“九州生氣恃風雷”,但是“生氣”被擱置了,“風雷”也無聲了,只剩下“萬馬齊喑”的可哀局面。
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英國侵略者打敗了大清帝國。接著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的邊疆大吏如靠擺馬桶陣的楊芳或“日事扶鸞降乩,冀得神佑”的葉名琛之流,自然紛紛敗下陣來。以慈禧為首的清王朝的政策是:寧贈友邦,莫送家奴,傾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洋兵一來,紛紛逃難,不惜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只求洋兵早走,走了以后,這些皇帝貴族、王公大臣們又可以繼續(xù)他們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糜爛生活,所有的痛苦和負擔都落在人民頭上。
中國的積弱貧窮,固然有其深層次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結構的原因,但是清王朝長期實行的文化專制的恐怖政策卻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