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婷 姚力杰
準備
提前找好家中藏身地
“防患于未然,無備才是大患”。諸多地震災害的發(fā)生再次提醒我們,如果能在地震發(fā)生前,熟悉躲藏位置、逃生路線、周邊環(huán)境等信息,就能及時、準確地作出反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生還率。
日本災害危機管理咨詢師和田隆昌說,千萬不要覺得地震等天災離自己很遙遠,每個人平時就應該提早找好家中安全的藏身地,預備好防災用品,并將其放在找好的安全避難角落,方便地震時第一時間沖向藏身地并展開自救。一旦災難降臨,小小的防災用品包就能大大增加活命的幾率。
和田隆昌介紹,防災用品應分為兩類,一種是指遇到災害時可以立刻帶走的用品,一般4~5公斤,主要供災后半天或一個晚上使用,至少要準備2瓶500毫升的飲用水;另一種是指應對災后長期生活的儲備用品,要把長期停電、等待救援等因素考慮進去,一般至少準備3~4天的飲用水和1周的食物。
那么,家中哪些地方才是安全的藏身地呢?一般來說,承重墻附近是室內最堅固的地方。磚混結構的房屋所有墻體都是承重墻,框架結構的房屋內部墻體都不是承重墻。具體可通過以下三點來判斷:1.聲音:敲擊墻體有清脆大回聲的是輕墻體,承重墻應該沒什么聲音。2.厚度:戶型圖的非承重墻墻體厚度明顯畫得比承重墻薄。3.部位:外墻、和鄰居共用的墻通常都是承重墻,非承重墻一般在儲藏間、廚房及過道。此外,堅固的家具下面,例如書桌或其他硬質桌子之下,有支撐的拱廊下,緊貼內部承重墻的地方也較安全。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要熟知逃生通道,家門口與樓梯間的相對位置等。在公共場所,防災意識也不應懈怠。入住酒店時,首先要了解房間位置、緊急逃生路線、可以利用的逃生通道以及附近的公園或廣場位置。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最短的時間跑到室外。
藏身
就地蹲下,尋找“三角區(qū)”
從地震發(fā)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由于時間緊迫,每半秒鐘都是自救的關鍵,所以容不得半點遲疑,應當立即采取防護措施。近年來美國國際救援隊隊長庫普總結的“生命三角”法,以及美國紅十字會災難教育部提倡的“伏地、遮擋、手抓牢”兩種避難措施都比較流行,但到底哪一種才是最安全、最能保命的方法呢?對此,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救援醫(yī)學會會長李宗浩指出,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具體采取哪種方法應該視情況而定。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原副局長何永年說,許多震例表明,強烈地震時,有不少人就是因驚慌失措跑來跑去,結果不幸被墜落的東西砸傷、砸死。地殼劇烈震動時,人會感到頭暈、四肢疲軟無力,連移動都很困難,此時,如果你所處的房屋不是危房,建議馬上抱頭下蹲,就地躲藏。但如果住的是平房,且離門很近,則應在12秒鐘內沖出門外。
躲藏時,應立即蹲下,并盡量蜷縮身體,利用堅硬的寫字臺、桌子或長凳周圍的空間,或身體緊貼內部承重墻作為掩護,然后一手捂住口鼻,另一手抓牢固定物體,即“伏地、遮擋、手抓牢”。如果附近沒有寫字臺或桌子,應盡量將頭向胸靠攏,閉口,雙手交叉放在頸后,保護頭部和頸部,蹲伏在房間的角落。如果睡覺時發(fā)生地震,應該抓緊枕頭保護頭部,然后滾下床,抱頭下蹲。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則應該迅速移動到事先找好的家中藏身地,在墻邊蹲下,利用承重墻、堅固的家具或廁所等小空間形成的“三角區(qū)”,更有效地躲避垮塌物體對人體的傷害。一定要記?。憾惚軙r不可跑向陽臺;不可跑到樓道等人員擁擠的地方;不可跳樓;不可使用電梯;注意遠離玻璃制品、建筑物外墻、門窗以及其它可能墜落的物體,例如燈具和家具;不要靠近煤氣灶、煤氣管道和家用電器;盡量靠近水源。
在戶外發(fā)生地震時,應選擇開闊地點蹲下,不要隨便返回室內;避開人多的地方;避開樓房、水塔、立交橋等建筑物;遠離電線桿、路燈、廣告牌等危險物、懸掛物;避開狹窄街道、危墻等場所;如果正在開車,應立即把車停在路邊;如果在野外,要避開山腳、陡崖等,以防山崩、泥石流;在海邊,要盡快向遠離海岸線的地方轉移,以避免可能發(fā)生的海嘯。
逃生
住再高,也要往下跑
12秒的主震過后,仍不能掉以輕心,要當心余震帶來的危害。余震雖然能量不及主震,但疊加起來,經過多次打擊的建筑物可能就承受不住了。因此,主震后無論如何都要從建筑物內迅速撤離到戶外。
撤離時,應選擇樓梯,千萬別乘電梯。要避免驚慌,以免出現(xiàn)踩踏、擠傷??梢詫⑸磉呡^軟的物品頂在頭上,也可用手護在頭上。手插口袋是極其危險的,雙手應隨時做好防御準備。當被卷入混亂的人流不能動彈時,要用肩和背承受外來壓力,隨著人流移動而行動。彎曲胳膊、護住腹部,腳要站穩(wěn),以防被別人踩到或擠到墻壁、柵欄旁邊去。
撤離到戶外后,不要停留在樓房、電線等周圍,尤其是城市里樓房間距較窄,如果駐足停留,很容易被墜落的物體砸傷,應盡快跑到空曠的平地上等待救援。最近網上有傳言說,地震時住在高層的人應轉向樓頂跑,以免往下跑來不及,被壓在廢墟下。李宗浩對此糾正說,這種做法大錯特錯,地震時無法預測樓房的倒向,因此,不論住在幾層,都要向樓下跑。
自救
傷口止血很重要
安全逃生后的救助同樣重要。李宗浩介紹說,砸傷和擠壓傷是地震中常見的傷害,在專業(yè)醫(yī)護人員趕來之前,及時、正確的急救護理是挽救生命、減少傷殘的保障。
逃生后,如果發(fā)現(xiàn)身體有創(chuàng)口,一是可以將軟布直接覆蓋在傷口上,二是當出血量大,有血管創(chuàng)傷時,需將手指壓在傷口出血之上的主要動脈部分,按壓力度要適中,壓迫10~15分鐘,盡可能抬高患處,減慢流血速度。若是前臂出血,手指按壓肘窩處動脈;傷口在肘部,壓迫上臂中段內側肱動脈;手指出血,用拇指和食指壓迫手指兩側血管止血;大腿出血,應屈起大腿,用拇指壓住腹股溝韌帶中點內側的股動脈;小腿出血時,應用拇指壓迫腘窩處(膝關節(jié)后打彎處)動脈;足背出血時,在內踝后側跳動的地方用手指壓迫即可。
如果頸椎、脊柱、腰部等部位疼痛,在沒有專業(yè)救援人員在場的情況下,一定不要急于包扎固定,否則有可能造成癱瘓。在有醫(yī)務工作者指導的情況下,才可以將傷員平穩(wěn)地抬到堅硬的門板上。如果四肢骨折,可以用夾板對其進行簡單固定,以避免因運動而使損傷加劇。骨折處的上下兩個關節(jié)都固定住,并且要露出指、趾尖,便于觀察血液循環(huán)。
如果被困或被壓,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大喊、亂動,以防造成坍塌或耗費體力,可以稍微活動一下手腳,清除臉上的灰土,聽見來人再喊救命;觀察哪里的支撐結構比較強,并向那里慢慢爬行移動,同時,注意不要碰到不穩(wěn)定的結構,以防坍塌。有條件的話,可以摳出一個透氣孔,有利于吸入更多氧氣,但前提是,一定不要影響整個支撐結構的穩(wěn)固。如果身上有傷口且不大,可用力按壓止血。如果傷口流血較多,應盡快用領帶、衣服布條等系在傷口的近心端(上臂和大腿都應綁在上1/3的部位)。如果出現(xiàn)骨折,要用腰帶、襯衣等進行簡單固定。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