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代成書的《三言》《二拍》里描繪了許多社會世俗的婚姻生活,通過小說可以看出晚明社會婚戀觀念的異變:由重門第轉向重財禮;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向自主擇婚;由強調貞節(jié)觀轉向僭禮越制;由注重婚約中社會效應轉向男女自身情感需求。擇偶觀的嬗變折射出社會變遷所帶來的人們觀念的變化,其變異之因既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也是社會政治、社會思潮、地域風俗改變的結果。
關鍵字:《三言》《二拍》 擇偶觀 嬗變
眾所周知,明朝是“天崩地解”的時代,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人們思維觀念上的改觀,尤其是晚明新思潮帶來民眾思想上的洗禮。作為具有很強市民風情特征的短篇小說集,馮夢龍的《三言》與凌■初的《二拍》便生動細致地刻畫了這一社會世俗中擇偶觀的嬗變,這些眾多婚嫁場面中既有官宦成婚,也有市井小民的男婚女嫁,從中可以看出晚明婚嫁中的擇偶觀有以下幾個變化。
1. 重門第轉向重財禮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①”婚姻常被用作聯(lián)系彼此家庭之間的紐帶,特別是在政治上的利害關系。自魏晉至唐代,門第高下是婚姻中最主要的擇偶標準,或同為官宦人家,或共為書香門第,或同出自富裕之戶,或共為貧富之門。東晉時,譙國的桓沖娶瑯琊王恬女,醒沖侄女(桓玄姐)嫁王敬弘,桓、王為兩代姻親;據(jù)陳鵬《中國婚姻史稿》從《文苑英華》里所錄數(shù)則唐人墓志中看:崔姓墓主其夫不是滎陽鄭氏,便是隴西李氏、范陽盧氏;隴西李姓墓主,其妻莫不為滎陽鄭氏和清河崔氏、范陽盧氏。
考察《三言》《二拍》中記載的婚姻中,明代以前多是言及門第相稱,如《鬧樊樓多情周勝仙》:宋朝的周大郎不同意女兒與范二郎的婚約說“他高殺也只是個開酒店的。我女兒怕沒大戶人家對親,卻許著他!你倒了志氣,干出這等事,也不怕人笑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宋代紹興年間,團頭出身的金老大雖是有萬貫家財,嫁女時卻“倚著女兒才貌,立心要將他嫁個士人”,哪怕是窮的一名不文的“白書生”莫稽。然而莫稽及第后,也因婚姻中門第不相稱而不念舊恩痛下殺手推玉奴落水,以期續(xù)娶好門第女子?!度浴贰抖摹飞婕懊鞔绕涫峭砻髌聲r多以財禮多寡作為擇偶的首要條件,如《韓秀才乘亂聘嬌妻 吳太守憐才主姻簿》中,同樣是書生的韓師愈,在聘朝霞時還拿出三十金,卻一直因家貧未娶妻僅是在選繡女風潮中有幸乘亂聘了朝霞,但風潮平定后卻遭到丈人悔婚,金家想將女兒嫁給同鄉(xiāng)商人的兒子,甚至不惜對簿公堂;《唐解元一笑姻緣》中華府補給唐伯虎的妝資是“金千兩”;《王嬌鸞百年長恨》中也提到“魏家十萬之富,妝奩甚豐”;一般鄉(xiāng)紳也要出到“聘禮四十金”,家里的小妾再嫁為妾也要“一千貫文財禮”。這種婚姻中重財現(xiàn)象在其他明代背景小說《型世言》也有記載,家境貧窮的自耕農支佩德要娶親,媒婆道:“少也得二十兩,還有謝親、轉送、催妝、導日,也要三四兩?!雹谶@股侈糜風甚至于連統(tǒng)治者都要下令整改:“明洪武五年詔曰‘古之婚禮,結兩姓之歡,以重人倫。近世以來,專論聘財,習染奢侈。其儀制頒行,務從節(jié)儉,以厚風俗。③”《三言》《二拍》正是將晚明時期的婚姻世風已由重門第向重財禮轉化中描繪出來。
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轉向自主擇婚 在古婚禮中“父母之命”成為婚約成立的必要條件,是婚姻合法的要件?!犊鬃蛹艺Z·嫁娶》也說:“男子不專娶,女子不專嫁,必由父母?!泵饺嗽鹊牡匚灰埠芨?,“媒氏,掌萬民之判”,奉行古婚禮,父母在擇偶中起關鍵作用的。在唐傳奇中元稹的《鶯鶯傳》中張生雖與崔鶯鶯相戀,卻因考慮外界因素而最終拋棄鶯鶯,而“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蔣防的《霍小玉傳》中小玉與李益相愛并共度了八年生活,而李益最后卻另選高門使小玉痛心而死。唐傳奇中的男女青年還不能自主擇婚,而在《三言》《三言》中卻出現(xiàn)自主擇婚現(xiàn)象。古禮中的父母之命已逐漸轉向青年男女自擇婚姻,其中有兩種現(xiàn)象比較突出:一方面,兒女與父母在擇偶中的對抗。父母在婚姻中的權威減弱,往往又以兒女的挑戰(zhàn)獲勝而結局。如《樂小舍棄生覓偶》中樂和因順娘不肯婚娶:“同般生意人家有女兒的,見樂小舍人年長,都來議親,爹娘幾遍要應承,到是樂和立意不肯,立個誓愿,直待喜家順娘嫁出之后,方才放心,再圖婚配?!薄短占椅檀笥炅糍e 蔣震卿片言得婦》中陶幼芳因不滿父母之命嫁給盲人而約表兄私奔。在婚嫁擇偶方面,青年男女已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并采取行動與禮教傳統(tǒng)中的“聽命于父母”相對抗,最終得成眷屬。另一方面,女性在自主擇偶中較男子更主動。女子主動看中男子,而采取相關行動去努力追求。周勝仙與范二郎“四目相對,各自有情”,勝仙卻更加主動:“我若嫁得一似這般子弟,可只好哩!今日當面錯過,哪里去討?”立即暗示范二郎去求親;璩秀秀主動要求與崔寧結合,崔寧卻不敢應承,在秀秀的“威脅”下才不得不帶她私奔;李鶯見到張生后,更是直接薦婚,要求張生請媒來娶,并認為 “私奔”中所歸得人是件高標史冊之事:“皆有私奔之名。而不受無媒之謗。蓋所歸得人,青史標其令德,注在篇章”。想法更是具有時代的進步性。
3. 強調貞節(jié)觀轉向僭禮越制 在宋明理學的倡導下,明代的貞節(jié)觀進一步加強。儒學大師程頤提出:“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睆娬{婚姻中的守節(jié),要求“好女不事二夫”;在元代《元史·列女傳》記載:丁從信妻李冬■和惠高■妻李氏,因父母奪嫁而自殺。趙美妻王氏,夫亡后,其舅姑逼她改嫁,遭拒后便讓族侄收繼她,“王氏拒不從”,但舅姑仍“迫之力”,王氏“知不免,即引繩自剄死”。但晚明思想中卻坦率表露內心和人生的欲望,正如《三言》《二拍》中所描寫的,《況太守斷死孩兒》中的邵氏立志守節(jié),卻因內心情欲與一個粗笨丑陋的家人私通;《月明和尚度柳翠》中也提到連得道高僧玉通禪師都控制不了內心的欲而破戒。凌■初曾借陸氏之口發(fā)表一通言論:“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節(jié),玷了名,污了身子,是個行不得的事,萬口訾議。及到男人家喪了妻子,卻又憑他續(xù)弦再娶,置妾買婢,做出若干的勾當,把死的丟在腦后不提起了,并沒人道他薄幸負心?!睘橐笈邮毓?jié)鳴不平。
在擇偶方面,《三言》《二拍》中也描寫了許多男女青年摒棄封建禮教的束縛、越禮而行。私奔私合之事在篇目里時有描摹,如《陶家翁大雨留賓 蔣震卿片言得婦》中入話與本事描寫情節(jié)類似“男女約私奔”的故事;《莊子休鼓盆成大道》在原題材中本是莊子道家生死隨形學說的闡述,而在《三言》故事里中先有新寡婦以扇扇墳以期墳土速干以嫁人,又有莊周死后,莊妻田氏卻不顧熱孝急切待嫁前來吊唁的王孫。這里的女性已具有大膽越禮的性格特點。在一些篇目中連官府都開始偏袒越禮行為,如《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中喬太守對越禮的男女青年沒有杖責或判刑,而是成全了他們的選擇。雖然統(tǒng)治者與道學家們倡導嚴格的封建禮教,而越禮行為已屢見不鮮。社會民眾也在以一種開放的胸懷包容了這種越禮,自然致使僭禮越制的行為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4. 注重婚約中社會效應轉向男女自身情感需求 古代婚姻主要作用在于將兩個家族締結成一種聯(lián)盟,是為了繼承宗祠延續(xù)血脈。按《儀禮注疏》云:“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币蚨趽衽紩r,首先關注的是婚配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在三言二拍中雖然也有少數(shù)篇目中擇偶時因顧及社會利益而絕情忘義的,如《滿少卿饑附飽■ 焦文姬生仇死報》中,滿文卿因貪宋家是宦室之家另娶宋氏,致使文姬一家貧困而死;《王嬌鸞百年長恨》中,周廷章返鄉(xiāng)因貪戀魏女財色而棄嬌鸞不顧。而更多的是青年男女在婚姻中起到主動作用,使得婚嫁中出現(xiàn)重情擇婚的現(xiàn)象。在《三言》《二拍》婚嫁描寫篇目中,更多提到的是男女在婚嫁擇偶時重情的現(xiàn)象,如《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中,宋金因病弱被丈人拋棄,后來雖然富貴而終不忘糟糠妻劉宜男,終于重修舊好;《樂小舍棄生覓偶》樂和與順娘兩小無猜,雖順娘訂婚也依然專意等待,見順娘落水甚至不顧生命危險而去搭救,可謂用情至深;《唐解元一笑姻緣》唐伯虎對華府丫環(huán)秋香一見鐘情,且不惜去華府為仆。其中重情尤其以《喻世明言》中《蔣興哥重會珍珠衫》《簡帖僧巧騙皇甫妻》中有所表現(xiàn),兩篇同是丈夫因思妻有外遇而休妻,之后卻忘不了舊日恩情,后又重娶為婦的題材。興哥知道三巧有了私情,自責自己:“當初夫妻何等恩愛,只為我貪著蠅頭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這場丑來,如今悔之何及!”兩人后來重逢更是“他兩個也不行禮,也不講話,緊緊的你我相抱,放聲大哭。就是哭爹哭娘,從沒見這般哀慘” ;皇甫殿直休了妻后也“自思量道:‘每年正月初一日,夫妻兩個,雙雙地上本州大相國寺里燒香。我今年卻獨自一個,不知我渾家那里去了?簌地兩行淚下,悶悶不已?!庇纱丝梢?,情感已經成了婚姻中一種超越生死,超越門第富貴的力量存在,在擇偶中這種力量就已經顯現(xiàn)出來。
晚明時期的社會思想上,李贄“童心論”要求人追求自我個性的發(fā)展及回歸本真;湯顯祖提出“至情論”。新思潮帶來婚戀中擇偶觀的變化。馮夢龍作為晚明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在《情史序》中提出:“我欲立情教,教誨諸眾生?!彼麑ⅰ扒椤敝糜谝粋€崇高的地位,是倫理道德的基礎,維系萬物的紐帶。對于情的評述,在《金明池吳清逢愛愛》說“情能生人,亦能死人”;《蔣淑真刎頸鴛鴦會》更是對于情色有很高評價:“單說著‘情色二字。此二字,乃一體一用也。故色絢于目,情感于心,情色相生,心目相視。雖亙古迄今,仁人君子,弗能忘之?!薄度浴贰抖摹分忻鑼懙幕橐鰮衽家褟闹厣鐣D向更重視情感的現(xiàn)象。
綜上述,《三言》《二拍》婚嫁中出現(xiàn)擇偶觀嬗變現(xiàn)象是受晚明新時代風尚影響,也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思潮合力發(fā)展下的結果。通過對擇偶觀的考察,可以反觀當時社會的婚姻觀念及社會制度的變化。
①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997頁。
② (明)陸人龍:《型世言》,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263頁。
作 者:嚴艷,暨南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研究生,主要從事古代敘事文學研究。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