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雅越
【摘 要】從泥板、石頭到紙莎草卷、羊皮紙,再到中世紀的冊子本、手抄書、印刷書,再到如今的數(shù)字化時代的電子書籍,書籍的演變過程也是人類技術和文明進步的進程體現(xiàn)。探析書籍的起源、發(fā)展及流變,以關照今日技術之進步于人類發(fā)展的意義。
【關鍵詞】書籍 歷程 技術 印刷術 數(shù)字時代
書籍作為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文化承載者、歷史記錄者,其演變發(fā)展是緩慢的。書籍的載體經過了上古時期的亞述泥板、古埃及的紙莎草卷、羅馬時期的羊皮紙,再到中世紀的冊子本、近代的印刷本和現(xiàn)代的電子書,書籍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其實就是人類文明歷史的進程體現(xiàn)。作為一種信息載體,書籍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超越了種族和民族的隔閡,將知識、文化有效地保存下來,并傳播到世界各地,其變革都伴隨著技術的革新和思想的碰撞。人類文明史很大一部分由書籍史構成,追尋書籍的歷史也是在回顧人類自身進步的歷程,以關照今日技術之變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一、書籍的起源
書籍的歷史首先要從文字說起,正因有了文字,才有書籍。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人發(fā)明的楔形文字,開啟了人類文字的歷史。文字的歷史綿延6000多年,從美索不達米亞到地中海西岸,埃及象形文字到黃河流域的甲骨文,文字的發(fā)明為書籍的產生提供了書寫的前提。另一個書籍產生的必備條件是書寫載體。從刻寫在石頭和泥板上的人類最早的“書籍”,到后來出現(xiàn)的以紙莎草卷、羊皮紙等為書寫載體,書籍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給書籍下過一個定義:“書是一種除去封面至少有49頁的非期刊性質的印刷出版物?!蓖ㄋ讈碇v,書就是疊起來寫滿文字的紙張。文字和紙張成了書籍的兩大要素,于是有學者認為只有當紙取代石頭、骨頭、黏土或者紙莎草而成為新的書寫載體時,書籍的歷史才真正開始。
1、最初的文字載體
文字需要書寫載體保存下來才能不朽,在紙出現(xiàn)之前,石頭常被用作書寫的載體,石頭上刻成的書經久不衰,成為永久的書頁。4000年前,埃及人在廟宇及墳墓墻上刻寫歷史。充當書寫載體的不僅有石頭,還有黏土泥板、骨頭、龜甲、陶片、木板、樹葉和動物皮毛以及各種金屬等等。磚頭書、蠟版等都曾風靡一時。這些作為最初的文字載體承載著人類信息文明的歷史。
2、紙莎草紙上的文明譜寫卷軸時代
紙莎草是人類最古老的造紙材料,原生于歐洲南部、非洲北部以及小亞細亞地區(qū)的一種水生植物。紙莎草是古埃及文明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古埃及人利用這種草制成的紙張,是歷史上最早、最便利的書寫材料,希臘人、羅馬人和阿拉伯人都曾經用它書寫,后來成為地中海地區(qū)一種通用的書寫材料。懸掛在埃及神殿里用紙莎草紙書寫的橫幅,卷起來就成了便于攜帶的經卷。一個紙莎草卷就是一冊書,開始了書籍的卷軸時代??梢哉f,卷軸時代是文明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歷史上的“軸心時代”①。到了公元8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傳到了中東,才取代了紙草造紙。
二、中世紀冊子本與手抄書的歲月
在書籍史上,還出現(xiàn)過以羊皮紙為材料的可折疊的書籍——冊子本。羊皮紙的出現(xiàn),為書籍從卷軸發(fā)展成小冊子提供了材料。約公元1世紀,希臘人首創(chuàng)手抄本形式的冊子書,書籍從紙莎草紙卷軸形式發(fā)展成為冊子本形式,為書寫文明開辟了新前景。手抄本似冊子書籍的出現(xiàn)完成了古代文獻向圖書轉化的過程,紙張裝訂成冊,逐漸完善成近代印刷書出現(xiàn)之前的圖書標準形式,從此,書籍演變成我們現(xiàn)在所熟悉的模樣,這是書籍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隨著折疊手抄本的出現(xiàn),書籍開始接近現(xiàn)代的形式。手抄形式最初在公元1世紀或2世紀應用于基督教文獻,它的產生可能是為了使書的篇幅至少能容納一部福音書或者圣徒傳記,書籍也為《圣經》和基督教義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歷史學家將西歐的手抄書演化歷史分為修院時代和世俗時代。長久以來,修道院與其他相關教會獨占了書籍生產和書文化。到12世紀末這種現(xiàn)象開始發(fā)生轉變,因為智識社會的變遷、大學的創(chuàng)建,非神職人員學習發(fā)展的需要和中產階級的出現(xiàn),當時書籍的謄寫、復制和流通的方式發(fā)生著深刻地改變。而從世俗時代起,智識生活的中心開始向修院之外轉移。在大學里,學者、師生與工匠、技師通力合作,造就了活躍有序的制書業(yè)。
在世俗時代里,除了書本的呈現(xiàn)和裝幀方式的改變,技術的進步是較小的。然而,正是手抄書為之后的印刷書先行鋪路。很長一段時間里,書籍只是少數(shù)特權階級的所有物,而隨著社會進步和信息交流擴大,對書本的需求日漸殷盛,書籍成為一種獨特的商品在人們手中廣泛傳閱,一個行業(yè)隨之興盛起來。
三、印刷書籍時代的到來
與書籍發(fā)展相關的技術革新中,最顯著的就是紙的引進,成本低是紙的主要優(yōu)點,方便了書本的大量制作,更促使價格降低,紙彌補了羊皮紙的不足。歷史記載,在公元105年,中國人發(fā)明了造紙術,直到11世紀末,這項技術才傳到歐洲,紙張傳入歐洲成為印刷書籍出現(xiàn)的前奏。
11世紀,中國人畢昇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此后,中國和朝鮮率先開始了印刷的歷史。然而,活字印刷術卻是在德國人谷登堡的發(fā)明后才開始廣泛傳播。金匠谷登堡所印的《四十二行圣經》成為印刷術發(fā)明后最為著名的古籍代表作品,其出現(xiàn)標志著西方圖書批量生產的開始,而谷登堡也成為公認的印刷術的發(fā)明者。需要指出的是,作為現(xiàn)代印刷過程的四大要素——活字、排版、油墨、紙張,在谷登堡之前就已經存在,在此基礎上,谷登堡才有了鑄字盒鑄造活字合金、沖壓字模等發(fā)明。
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fā)明促成了書籍的大量產生和現(xiàn)代印刷技術的巨大飛躍。印刷業(yè)以西歐為出發(fā)點向外擴展,覆蓋整個歐洲大陸,并向世界迅速推廣,徹底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書籍史。印刷機大量復制書籍,其冊數(shù)以百計,而后更達千冊,這不僅促成書本數(shù)量的提升,更使選書變得嚴格。②鉛字印刷術的發(fā)明成為書籍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人類從此擺脫了復雜繁瑣的手抄本時代,進入快速發(fā)展的印刷書時代,一個新的行業(yè)就此誕生,新的文化環(huán)境也逐漸形成。
到19世紀初,為滿足教育和信息的需求,待印的書籍和各種紙質出版品,乃至后來出現(xiàn)的報紙、雜志都使得紙張必須增產,造紙業(yè)、印刷業(yè)的機械化的原因也就在這里,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也就應運而生。印刷技術可以簡化成三個基本要素:金屬活字、油墨、印刷機。將字體打印在紙面上的機器就是印刷機。因為有了印刷機器的產生,印刷速度和產能屢經改進,書籍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印刷書的產生是一段不容小覷的歷史進程,印刷書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技術發(fā)明上的勝利,更是人類文明的有力推手,使得知識和文化廣泛傳播、互動交流,成為各國知識和智慧匯聚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書籍給人類的進步和發(fā)展注入了無限活力。
四、現(xiàn)代技術下書籍的變遷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書籍的生產提高了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書籍很快進入快速消費品時代。在現(xiàn)代電子技術的沖擊下,傳統(tǒng)圖書出版和閱讀方式正在面臨諸多的挑戰(zhàn)。
1、書籍進入消費品時代
書籍大量普及對人類閱讀和文明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書籍在18—19世紀的西方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18世紀末,“閱讀的狂熱”成為精神世界的主流,“讀書革命”促成了讀書人口的爆發(fā)式增長。19世紀以來,書籍作為消費品已經進入市民階層,由于書籍的大量流通,歐洲的書業(yè)分化成出版社和書店,少數(shù)作者和大量讀者開始分離。而法國革命中的“大眾的民國化”進程,更使得書籍由理性的文化財產轉變成了感覺上的消費品。③而后,隨著一系列新技術的發(fā)展,書籍生產進入一個新紀元。具備閱讀能力的人越來越多,商人們開始出版銷售針對大眾讀者的平裝書。在古代中國,書籍采用手工雕版印刷或木刻活字印刷制作,紙張柔軟,采用線式裝訂。在機器印刷出現(xiàn)后,機器鉛印取代了傳統(tǒng)的手工印刷,也促進了造紙材料的變革,紙張取代了原來的軟紙,而且實行雙面印制,采取膠訂。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書籍成為流水線上的產品,產量顯著增加,成本降低。書籍還出現(xiàn)了平裝和精裝等裝幀形式,滿足了人們對書籍的不同需求。
2、新媒體時代書籍的數(shù)字化發(fā)展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廣泛應用,書籍卻越來越淪為“舊媒介”,很多的古舊書籍已經成為稀有的收藏品,如北京的琉璃廠和上海的棋盤街是當時中國舊書業(yè)的集中代表地。人們的閱讀也開始進入“快速消費品時代”。20世紀80年代,電子書悄然來臨,給書籍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在網絡媒體時代,電子書已經開始進行商業(yè)化運作。數(shù)字書籍成為出版領域的新產品,擁有廣闊的前景。電子書籍以海量存儲、攜帶便利、更新迅捷等特點著稱,成為人們閱讀的新型載體。出版物呈多樣化發(fā)展,傳統(tǒng)的書籍受到很大的沖擊,新技術帶來新變革,如在數(shù)字化技術的推動下下,數(shù)字化圖書館走進人們的學習和生活中,大量縮微的復制品組成了龐大的信息共享平臺。
結語
作為書寫符號的文字,作為書籍載體的紙張,作為復制技術的印刷術,作為變革動因的印刷機,這些都是書籍發(fā)展歷史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書籍在人類的智慧積累和開拓創(chuàng)新中不斷改變著面貌,直至今日,各種形式的數(shù)字電子產品擺在面前。于是,在新奇和贊嘆新技術的同時,我們也應該適時回望來時的路,看看人類史如何一步步用智慧源泉澆灌的技術之花開出的累累碩果。鑒古知今,在技術不斷更新?lián)Q代,深刻影響我們生活的同時,對于文化和文明的傳承,仍然是我們不變的宗旨。于是,不論新技術代替舊技術,舊媒介是否滅亡,技術帶給我們的是文化、文明的傳承載體,任何新技術發(fā)明都是以服務人類為核心,我們在充分利用技術帶來的生存、生活上便利的同時,更應該一以貫之地推進人類文明向更高遠進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①③吳簡易:《書籍的歷史》,希望出版社,2008:23、135
②[法]費夫賀、馬爾坦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4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2011級編輯出版專業(yè)學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