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藝
摘 要:簡要了解近義詞的使用概況,明確近義詞的定義和確定標(biāo)準(zhǔn),近義詞的性質(zhì)和范圍,并通過例子加以闡述,闡釋近義詞錯用的原因并明確掌握近義詞使用的意義。
關(guān)鍵詞:近義詞;錯用;淺析
在日常的詞語使用中,人們習(xí)慣忽視某些意義相近的詞語的區(qū)別而將它們隨興用之,造成一些近義詞的錯用,在這里我僅對近義詞的錯用做一個簡要分析。
一、近義詞的定義和確定標(biāo)準(zhǔn)
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相同地,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詞,只有意義相近的詞,即我們所說的近義詞。然而,同是在“義近”的前提下,學(xué)者們對近義詞定義的表述仍表現(xiàn)出了不小的差異。朱星先生認為:“近義詞是指二詞義很近,也最易混用?!纭頁P和‘表彰二詞義極近?!敝x文慶先生說:“它們(指‘兒童、‘孩子等組詞———引者注)表示的理性意義或色彩意義不完全相同,存在著這樣、那樣細微的差別。這種同義詞一般稱為‘近義詞?!蔽湔祭?、王勤二位先生也說:“詞匯里,指稱的事物、現(xiàn)象相近相似,指稱的意義大同小異,從而在用法上或色彩上也往往存在差別的一些詞的組系,如‘照亮和‘照耀……等,是近義詞。”萬藝玲先生等則從義位方面限定近義詞,說:“同義詞中的絕大多數(shù)是相對同義詞,或稱近義詞。相對同義詞是指義位的理性意義和色彩意義不完全相同的一組詞。例如:尊重———敬重?!鄙鲜鰧W(xué)者肯定了近義詞是同義詞中的一個類別,而且承認近義詞是同義詞中的主體部分。
二、近義詞的性質(zhì)和范圍
近義是指在一個意義范圍內(nèi)而言的,即指在一個義位(義項)上的相近,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孫常敘先生根據(jù)指稱對象的不同認為,近義詞無論它們的內(nèi)容如何相近,始終是有本質(zhì)上的差別不能互相代替的。例如在周而復(fù)《上海的早晨中》:“那要看誰來,侵略我們,占領(lǐng)上海,當(dāng)然不會有好日子過?!边@里的侵略就不可以換成侵害,侵犯或者侵占。雖然說四個詞同是有相同點:動詞,侵入;無理地、強橫地奪取、危害他國或他人的利益。但是同時存在不同點:“侵犯”指侵入、非法干涉、觸犯、損害等。對象是領(lǐng)土、領(lǐng)空、領(lǐng)海、邊境、權(quán)利、利益、自由、思想等?!扒趾Α敝盖秩氩p害。對象常是他國或他人的權(quán)利、利益及生物機體等?!扒致浴敝盖秩?、掠奪、干涉、奴役(人民)等。手段是武力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對象是國家及其主權(quán)、領(lǐng)土、利益等。“侵占”指侵奪、占據(jù)。即非法或不合理地占有、霸占。對象常是他國領(lǐng)土\他人財物等。在這里通過對四個詞的適用對象不同來區(qū)分詞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使用,它們之間在絕大部分情況下是不通用的,“防止害蟲侵害”不能寫作“防止害蟲侵犯”。
其實,近義詞之間有時是可以互換的,這樣就涉及一個同義程度的問題。不同程度的同義詞會導(dǎo)致詞語的互換使用度不同。在詞語的使用過程中只有注意到它們之間的差異才能準(zhǔn)確選擇適合語境的詞,并且在適當(dāng)?shù)那榫跋禄Q使用而不會導(dǎo)致意義相差太遠。
三、通過舉例具體分析幾組近義詞
一般情況下,近義詞可以從字面進行分辨,下面我列舉一組無法從字面分辨的詞加以辨析。
例:他向異國警察詭稱:中國警方要抓他是“政治原因”,他并無攜10萬巨款外逃?!ā度嗣袢請蟆罚┰谶@里,“無”應(yīng)該改為“未”。表面上看兩者都表示否定,暗含“沒有”的意思,但卻在詞性和適用對象上有所不同?!盁o”是動詞,它和“有”相對,表示對具有或存在的否定,否定的對象是人、事或者物。而“未”是副詞,和“已”相對,是對一種已經(jīng)存在或生成狀態(tài)的否定,否定的對象是行為或狀態(tài)。例句中指的是一種狀態(tài),因此要用“未”而不用“已”來表示攜款的行為。
四、近義詞錯用的原因及糾正措施
除了上述例子中詞的細微差別,適用對象及具體與概用的錯用之外還存在別的原因。譬如詞義輕重程度的錯用,詞義范圍大小的錯用,詞的感情色彩的錯用等都是不可忽視的原因。
要避免在使用過程中錯用近義詞,就要對近義詞有所掌握。首先,要從它們的概念義入手,只有清楚掌握它們的本義才能從細微處見不同;其次,要把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加以區(qū)別。同一個詞放在不同的語境中會有不同的意思,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最后要養(yǎng)成勤比較、多辨析的習(xí)慣。
參考文獻:
[1]朱星.漢語詞義簡析[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33).
[2]謝文慶.同義詞[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05).
[3]武占坤,王勤.現(xiàn)代漢語詞匯概要[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18).
(作者單位 廣東省深圳市海灣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