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偉
景德鎮(zhèn)市浮梁縣北郊儲田鄉(xiāng)有一個祖廟村,因一座唐代古廟“鄭司徒廟”而得名。
“鄭司徒廟”祭祀村民的三位先祖:唐勅封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鎮(zhèn)國公鄭傳、朝議郎宣州司馬檢校工部郎中鄭魯、總制正都統(tǒng)檢校尚書左仆射鄭玫。
廟里保存了兩塊石碑:一塊明·洪武二年刻(陰文),一塊清朝末年刻(陽文),后者由清末名臣李鴻章撰文。據說文革時期為防被紅衛(wèi)兵搗毀,村民將兩塊石碑沉入塘底保護起來,至近日才從塘里撈出。明朝石碑尚完整,清朝石碑斷為三截,雖已修復,但已有不少文字脫落。
兩塊石碑記敘了鄭傳、鄭魯、鄭玫三人生平事跡及明、清重修廟宇情形。大意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官宦家庭出身的鄭傳、鄭魯、鄭玫三人奉朝廷旨意,舉兵抵抗農民軍襲擾江南,保護徽、饒、歙、睦、池、婺、撫、信八州百姓免遭兵災;爾后,朱溫篡奪晚唐皇位,改國號梁,傳等協(xié)同各路勤王,匡扶后唐。李存勖中興,傳等受南唐節(jié)制,招撫流散,輕徭薄賦,人們賴以生養(yǎng)繁息,八州百姓安居樂業(yè),因功獲檢校司徒等勛職。公歿,朝廷為崇德報功,于乾化六年(公元972年)頒旨敕建鄭司徒廟于浮北鄭氏新居。其后裔人才輩出,世代祭祀,香火不絕。
鄭司徒廟建成后一千多年間經七次修繕,最盛時古建筑群占地十余畝。十年動亂中遭打、砸、搶、燒,折料占基建造住房,以致面目全非。直到撥亂反正浮梁縣政府發(fā)文掛牌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兩次修整,始得逐漸恢復。
今日的鄭司徒廟,由頭門、大堂、寢堂三部分組成。雖說修舊如舊,畢竟難現(xiàn)當年全盛時期的面貌,所幸尚有兩塊古碑及大堂高大廓柱上的十余幅歷代文士撰寫的楹聯(lián)供人品讀欣賞。其中一幅曰:
蔭分浮北千百枝千百葉倒生親插兩楹株;
阡始祁西一萬德一萬功遺澤長留八字水。
這幅聯(lián)語講述了鄭傳等起自祁西(今安徽祁門),建蓋世功業(yè)之后移居浮北,于當地倒插兩根枝條長成兩棵參天大樹的神奇故事。
鄭氏后人為使這個頌揚前人圣功偉業(yè)的故事世世代代傳頌下去,在鄭司徒廟頭門后大堂前傳說當年鄭傳“倒生親插兩楹株”的地方,重新種下了兩棵樹,這兩棵樹已長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鄭司徒廟近期又被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到這里參觀游覽,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厚重及其頑強的生命力。鄭司徒廟歷經滄桑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它的價值不僅在留下了一座古廟、兩塊古碑、十余幅楹聯(lián),更在于它體現(xiàn)了人民對歷史與傳統(tǒng)的態(tài)度。牢記歷史,尊重傳統(tǒng),是我們民族、我們國家力量之所在,讓我們繼續(xù)將它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