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姚斯的期待視野概念雖然來自于他的接受美學理論中,但它是直接師承伽達默爾的前見理論的,二者在哲學淵源和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皆是主體對理解對象的先在理解、預見和判斷。另外,二者在要求上也有所差異,前見注重理解主體的歷史性和傳統(tǒng),期待視野以閱讀主體為中心但同時也注重讀者和作者的對話,又具有異構性。
關鍵詞:前見 期待視野 理解 接受 同質(zhì)異構
前見理論是伽達默爾解釋學理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期待視野是姚斯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對文本的理解和接受中,前見理論和期待視野理論相遇了,交融在一起,它們雖然在各自理論中的要求有區(qū)別,但由于其理論同源性、內(nèi)容同質(zhì)性,二者具有同質(zhì)異構性。
一、期待視野和前見理論的同源性
期待視野這個概念早先是出現(xiàn)在科學哲學中,由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和社會學家卡爾·麥恩海姆所采用,后被姚斯所借鑒。波普爾在《自然律令與理論體系》中說:“在科學發(fā)生以前及以后的進程中,人們都有一種可稱之為‘期待視野的意識,……它對新的認識活動具有參考框架的意義。沒有它的存在與參與,新的實驗與觀察顯示不出任何價值?!雹?這是一種對科學的預見,正因為有預見,才能提出這樣或那樣的假說,很多假說后來被科學一一證實,這樣就促進了科學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姚斯對期待視野表述為:“從類型的先在理解、從已經(jīng)熟識作品的形式與主題、從詩歌語言和實踐語言的對立中產(chǎn)生了期待系統(tǒng)?!雹?讀者在拿到文本以后,看到了作品的題目會聯(lián)想到以前看過的同類作品,看到封面上的插圖就會對內(nèi)容浮想聯(lián)翩,甚至看到作者的名字也會對文本有某種期待。就是說我們在理解文本的時候不可能內(nèi)心是一片空白的,而必定是對文本有某種期待,這種期待是讀者根據(jù)自己的視野,比如自身的修養(yǎng),性格,文化程度,人生和價值觀等來加以建構的,這就是一種期待視野。這種先于文本閱讀而存在的,是一種先在的理解,如果沒有這種先在理解,整個接受活動就無法繼續(xù)下去。試想,如果對文本沒有期待,那么何來閱讀的愉悅和快感?
前見的出現(xiàn)則要比期待視野早得多,但是直到啟蒙運動對前見的批判和貶斥,這一理論才被人們所認識?!皢⒚蛇\動的基本前見就是反對前見本身的前見,因而就是對傳承物的剝奪?!雹蹎⒚蛇\動要求我們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審判臺前接受審判,前見被認為是“沒有根據(jù)的判斷”,不承認權威,“克服一切成見”完全擺脫前見對我們判斷的影響。伽達默爾在對啟蒙運動的批判中,為前見正名,為它爭取正確而合法的地位,他認為“實際上前見就是一種判斷,它是在一切對于事情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要素最后被考察之前被給予的”④。前見,就是前在之見,一般也稱作先見、成見等,是我們在理解之前內(nèi)心就存在的一種狀態(tài)。人是有社會性的,他在社會中一定會和其他因素發(fā)生關系,這些因素包括歷史、傳統(tǒng)和社會觀念等,這些因素組成了我們精神因素的方方面面,在我們開始真正深入理解文本之前幫助我們做出了判斷。
期待視野和前見理論的都源自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哲學。胡塞爾曾說:“每一個世間的給予都是在地平線(Horiz ont)的情況中的給予,在地平線中包含著更廣闊的地平線,最后,作為世間給予的東西的每一個東西,本身都帶有世界的地平線,并且只是因此才被意識為世間?!雹?地平線在德語中和視域同為一個單詞Horizont,我們所要理解的對象“本身都帶有世界的地平線”,它本身所處的世界或者說環(huán)境就是一個視域?!耙暋痹跐h字的本義中是“祭告時仔細察看顯示的征兆”,可以看出視域是指理解主體的所見,即所能看到的東西和范圍。在主體理解對象時所看到、意識到、呈現(xiàn)出來的背景就是視域,背景包括社會的以及主體的精神因素。
海德格爾看到了胡塞爾的視域概念還只是停留在認識論上,因此海德格爾將視域變成了存在的視域。人首先看見到的物,遇到的是一個有蘊含意義之物,它優(yōu)先于意識,而且為意識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他對于“理解的先行結構”的分析,直接為伽達默爾的前見理論提供了基礎。海德格爾認為任何解釋都要依賴于理解者的前理解,“把某某東西作為某某東西加以解釋,這在本質(zhì)上是通過先行具有、先行視見與先行掌握來起作用的,解釋從來不是對先行給定的東西所作的無前提的把握”⑥。海德格爾認為,理解實際上就是一種籌劃活動,在面對理解對象時,先把自己預先籌劃的前理解拋出去,然后在文本中找到其對應的參照,從而理解文本的意義。對前籌劃能和前把握的不斷進行和更替構成了理解和解釋的意義運動。
伽達默爾受到海德格爾前理解的啟示,看到了胡塞爾視域中的沒有歷史的影子,這是一個很大的局限性,要破除視域的狹隘性,就需要延展,回到真正的、過去的視域。這樣就對“前見”的合理性提出了要求,伽達默爾因此批判了啟蒙運動,為前見找到了合理的依據(jù)。過去的視域以及現(xiàn)在的視域融合在一起,構成了視野融合,共同作用于理解的過程中。伽達默爾將“成見”稱之為“解釋學的狀況”,而且又將“狀況”稱之為“地平、視野”,這樣看來,他就認為成見等同于歷史地形成的視野?!拔覀兛偸潜粧伻胍欢ǖ牡仄剑瑥亩谶@一地平上理解所有事物?!雹?這里“一定的地平”就是視野,它包括歷史的和現(xiàn)在的。
姚斯的期待視野理論也是來源于胡塞爾的現(xiàn)象學以及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更直接的影響則是來自伽達默爾的前見理論和視野融合。他的“視野”概念都是與現(xiàn)象學、存在主義一脈相承的,更是解釋學中的經(jīng)常使用到的概念,“期待視野”概念在內(nèi)容上也是從前見理論脫胎換骨而來的。
二、前見理論和期待視野的同質(zhì)性
期待視野和前見理論有著很親近的血緣關系,它們在本質(zhì)上其實都是相同的,因為它們都是一種預見和判斷,實質(zhì)上都是一種歷史性的復位,都是理解和接受過程中所必不可少的,都有正確的和錯誤之分,都具有不斷循環(huán)的特點。
前見是一種基于主體社會性、歷史性的對于作為理解對象的文本的前判斷,而期待視野是在閱讀文本之前的基于主體各種經(jīng)驗和價值標準對文本做出的一個心理預期圖式。它們二者本質(zhì)上說都是理解的主體對文本做出的一種預見和判斷。面對一個作為理解對象的文本,我們必定會對文本的各方面迅速地作出自己的判斷。比如文學作品《白鹿原》,看到這個題目,加上封面上的那一幅蒼茫的黃土高原的圖片,讀者會迅速地想到這會是發(fā)生在黃土高原上的事件,白鹿肯定會和這個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對這里面可能會涉及到的事件有了一個自己的預想,并且對事件本身也有了一個判斷。另外看到作者陳忠實的名字,結合他以前小說的淳樸厚重的特點,必定會對小說中的人物性格和語言風格有一個先在的判斷。前見和期待視野是對先前哲學中對傳統(tǒng)和歷史的反撥,是對解釋活動中歷史性缺失的復位,或者說是歷史性的回歸,把文本放在了一個歷史和傳統(tǒng)的境遇中進行解釋,這是二者相同的本質(zhì)。
伽達默爾據(jù)海德格爾的“前理解”理論為前見理論的合理性存在找到了依據(jù),并據(jù)此認為人總是處于前見之中,不可能擺脫前見,否則就是割斷人的歷史的延續(xù)性的一種主觀的唯心主義。啟蒙運動要求人要“克服一切成見”實際上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前見從解釋活動開始前就已經(jīng)存在我們的腦海中了,這些歷史的因素和傳統(tǒng)一直在影響著主體。而一個沒有視野,沒有前見的人是無法完成理解活動的。“一個根本沒有地平線的人是一個不能充分登高望遠的人,從而也就是過高估價近在咫尺的東西的人。與之相反,具有一個地平線就意味著不被局限于近在咫尺的東西,而能夠超出它去觀看?!雹?這說明前見是理解活動的一個必要條件,只有有了前見,才能去理解。同樣的,期待視野對讀者的影響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它都存在,讀者的閱讀活動也受到期待視野的制約,它對讀者在潛移默化中起作用,支配了讀者的預見和判斷,而且讀者也不可能擺脫它。且不說人無法擺脫社會性和歷史性,就是自身的經(jīng)歷和個人的感覺都是無法抹去的,只要人還有思想,就不可能成為一張白紙。沒有了這些先在的知識和經(jīng)驗,任何文本都不能被理解和接受,這些先前的理解和經(jīng)驗知識的積累,是理解的基礎條件。
前見和期待視野對文本的預期和判斷都有正確的和不正確的兩種情況。伽達默爾把前見分為合法前見和非法前見,合法前見也被稱為“生產(chǎn)性的前見”,非法前見也被稱為“阻礙理解并導致誤解的前見”。這樣解釋學就是要以找到合法的前見,并且克服非法的前見為自己的任務。伽達默爾認為,合法的前見是來自于歷史的,它能幫助我們正確地理解文本,而非法的前見則是來自自己主觀的,它阻礙理解并導致我們的誤解。伽達默爾認為,我們不可能事先就把合法前見和非法前見區(qū)分開來,要區(qū)分它們就得依靠“時間間距”的概念。時間距離“從本義上看,它是指理解者所處的時代與對象文本產(chǎn)生的時代之間的時間間隔;從哲學解釋學意義上看,它是指為實現(xiàn)理解的積極的和建設性的可能性以及意義發(fā)現(xiàn)無窮過程的必需的一種理解方式”⑨。時間距離在理解的過程中起著區(qū)分的作用,使合法前見和非法前見暴露出來,并在理解的過程中去不斷修正,不斷改進。伽達默爾認為:“伴隨著時間距離造成的過濾過程的這種消極方面,同時也出現(xiàn)它對理解所具有的積極方面。它不僅使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前見消失,而且也使那些促成真實理解的前見浮現(xiàn)出來?!雹膺@種區(qū)分合法前見與非法前見的過程將會一直持續(xù)在理解的過程中,既然人無法擺脫前見,那么這個過程就一直持續(xù)下去。期待視野作為對文本的預見和判斷,自然有對文本內(nèi)容的完全一樣的正確預見也有對文本內(nèi)容的錯誤判斷的兩種情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順向相應”和“逆向受挫”的情況。這兩種情況所取得作用也是不同的,“順向相應”能讓讀者和文本的內(nèi)容產(chǎn)生共鳴,得到閱讀的愉悅和滿足,但同時也可能會讓讀者覺得沒有新意而對接下來的閱讀活動失去興趣;“逆向受挫”則會使讀者產(chǎn)生短時間的期待受挫的感覺,但是也會為作者的創(chuàng)新而感到欣慰和被吸引,有了濃厚的興趣繼續(xù)閱讀下去。這兩種情況也不是絕對的,而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一直持續(xù)出現(xiàn)在閱讀活動中。
前見在理解活動中不斷更替,形成解釋學的理解活動。伽達默爾的這一看法來自對海德格爾理解前結構的完善,他認為“海德格爾所描述的過程是:對前籌劃的每一次修正是能夠預先做出一種新的意義籌劃;在意義的統(tǒng)一體被明確地確定之前,各種互相競爭的籌劃可以彼此同時出現(xiàn);解釋開始于前把握,而前把握可以被更合適的把握所代替:正是在這種不斷進行的新籌劃過程構成了理解和運動的意義”{11}。伽達默爾從海德格爾前籌劃和前把握中發(fā)展而來的前見,也就在理解的活動中不斷進行交替,被時間距離驗證以后又會出現(xiàn)新的前見,正是這種不斷交替的過程形成了理解的活動。期待視野的兩種預見情況“順向相應”和“期待受挫”也是一直存在于對文本的理解接受活動中的,并且他們互相交替出現(xiàn),甚至融合在一起,這樣就會既有和作者的共鳴,也有與文本發(fā)展趨向不同帶來的驚喜和震撼,這就是一般認為的“定向期待”和“創(chuàng)新
期待”。
三、前見理論和期待視野的異構性
前見理論作為解釋學的重要概念,它是解釋學的回歸歷史性和本體論的重要承載者。解釋學從產(chǎn)生以來到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的問世,由以前對它的方法論和認識論的研究轉(zhuǎn)變到了本體論的研究,這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變。對解釋學研究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方法論和認識論,而回歸到了它的本體,即“解釋學不再是解釋本身,而是一門關于解釋的條件、對象、方法。傳達和實踐應用的學說”{12}。前見則是一定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它把理解的本體放在了中心地位,伽達默爾將歷史性的稱之為合法前見,而把后天經(jīng)驗形成的認為是非法前見,這個說法雖然有失偏頗,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對歷史性和傳統(tǒng)的重視。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把接受主體放在了接受活動的中心地位,既重視主體的歷史性,也重視主體的后天經(jīng)驗。從這點來說,它應該比前見理論有更合理一些的
地方。
由于在理解和接受過程中,各自的理論體系對主體要求不太一樣,這個對主體的要求正是體現(xiàn)了各自理論對理解和接受活動的理解和追求的某些不同,因此前見和期待視野的表現(xiàn)形式也不盡相同。理解和接受都是人的認識過程,但是接受有賴于理解的深入,因此在對文本的理解中,期待視野更要求讀者與作者的對話與交流,在文學接受活動中也更強調(diào)共時性和歷史性。
可以說,接受美學也是廣義解釋學的一種,只不過它是建立在以接受主體為中心的基礎上的,這樣說來,前見和期待視野在要求上是有些不同的,但作為同一個哲學理論淵源下發(fā)展出來的兩個具有明顯血緣關系的概念,它們在本質(zhì)上是相同的,這就是它們的同質(zhì)異構性。
① 張首映:《西方二十世紀文論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頁。
②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頁。
③④{11}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368頁,第368頁,第364頁。
⑤ 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驗現(xiàn)象學》,張慶熊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315頁。
⑥ 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陳嘉映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第176頁。
⑦ 丸山高司:《視野融合》,孫文柱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6頁,第97頁。
⑧ 加達默爾:《問題的邏輯》,《哲學譯叢》1986年第3期。
⑨⑩ 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上卷》,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第383頁。
{12} 海德格爾:《本體論——實際性的解釋學》,《世界哲學》2009年第1期,第44頁。
作 者:王海峰,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
編 輯: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