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林
在今天的社會現(xiàn)實中,藝術變得越發(fā)不再重要,甚至我們可以忽略藝術,對藝術視而不見!為什么會變成這樣?這是藝術的不幸還是我們的不幸呢?
古典話劇、芭蕾舞、古董展、書法展、國畫展、人體油畫……似乎這些已在大眾心里扎根的“藝術”都是一種傳統(tǒng)的、古典的、修養(yǎng)的和技藝的,不僅和創(chuàng)造力沒有直接關系,和當下的生活也沒有直接關系。顯然,由于教育的原因,我們“理解”的藝術其實離我們的現(xiàn)實很遙遠,于是,藝術變得可有可無。
而在其他的一些國家,如果不特別注明,大家說藝術時就是指“當代藝術”,一種正在發(fā)生的、和我們的生活、思考方式密切相關的行為方式。這才是藝術,一種真正的、有血有肉的、讓觀者能感受到體溫的,蘊藏著蓬勃生命力的藝術方式。
這樣的藝術讓我們離不開,它應該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最終我們還是要回到藝術本身,讓藝術融進我們的生活,變成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隨時渴望消費藝術。就像吃塊巧克力或者冰激凌那般簡單和隨性。
《十五分鐘的永恒》,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花園港路200號
正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安迪·沃霍爾《十五分鐘的永恒》展覽時間從4月29日至7月28日,這是亞洲有史以來最大型的安迪·沃霍爾回顧展。展覽跨越安迪·沃霍爾從20世紀40年代N80年代的全部藝術生涯,按不同時期分為四個部分,共展出繪畫、攝影、絲網(wǎng)印刷、素描以及雕塑等各類作品共四百多件,代表作品包括:《金寶湯罐》(Campbells Soup Can,1961年)、《伊麗莎白·泰勒》(Silver Liz,1963年)、《杰克》(Jackie,1964年)、《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1967年)等。
安迪·沃霍爾在國際藝術界影響巨大,對中國藝術界的影響也同樣深遠。我為大家提供一個觀看的角度,就是安迪·沃霍爾對生活和藝術的界限的模糊,從某種程度上,安迪·沃霍爾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展覽中《時間膠囊》是一系列時間跨度為30年的展品——從20世紀六十年代早期一直到沃霍爾去世時的1987年,由612個箱子組成(主要是標準尺寸的紙板箱),沃霍爾一般用這種箱子來放置他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物品。在搬入百老匯860號期間,沃霍爾想到利用紙皮箱創(chuàng)作一系列“時間膠囊”,以處理工作室和辦公室的雜物。他把日常繁瑣的信件、雜志、報紙、禮物、相片、公司記錄及其他物品挑選一部分放入紙箱。這些資料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去了解沃霍爾的私人世界,以及藝術家所處的社會和藝術文化環(huán)境。
我認為這一部分對觀眾尤為重要,大家可以感受到藝術和生活的無縫連接。
《從手勢到語言》,外灘美術館,虎丘路20號
正在外灘美術館舉辦的《從手勢到語言》,展覽時間為4月27日到8月11日,這個展覽展出的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劃歸為三個主題:1、語言的權力與權力的語言;2、化身與變異;3、詩學與書寫空間。
這一展覽的思辨的成份要多一些,普通觀眾看起來可能會有些困難。比如展覽中討論:造型藝術家是否可能隱退作品的形式,而單單通過語詞呈現(xiàn)藝術品蘊含的意旨?這一問題的提出,迫使我們?nèi)ニ伎加^念藝術與傳統(tǒng)造型技法的關聯(lián),盡管一切造型藝術品的觀念都通過形式獲得表達,然而我們是否可以抽離作品的物質(zhì)性,直面作為藝術品結(jié)構(gòu)的純粹觀念?
這樣的展覽我建議讀者朋友試著去感受一下,不要首先抱著一種既定的成見去看展覽,而是首先要把自己放空,去感受。懂不懂不重要,關鍵是要近距離去感受這些或許讓你覺得匪夷所思的當代藝術品,促使你思考,這些東西為什么被稱為藝術品呢?
《小是美麗》,獅語畫廊,武康路376號
最后,再看一個輕松的展覽,《小是美麗》是正在獅語畫廊展出的小雕塑展,這些小雕塑沒有表現(xiàn)嚴肅的話題,卻不乏生活中的幽默,陳文令的小紅孩笑得讓觀眾都忍不住開懷。還有于凡的騎馬的小海軍,線條簡潔,造型簡單,單純中透著一股智慧。
藝術可以是深奧的,也可以是輕松的,還可以是幽默的,當然,如果有同時具備這三種特質(zhì)的藝術該是多好啊。而現(xiàn)實中往往是,藝術常常把我們搞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