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二汶
一直對“人情味”這個詞語很有好感。某個舞臺劇說得好,英語是有“人情”兩個字的翻譯像“kindness”(仁慈),但就是沒有“味”。用中文來表達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是能巧妙地將不能用筆墨形容的狀態(tài)描述出來。雖然我們不能真的聞到人情是什么味道,但我們能從某些味道當中辨認出人情。
臺南小店的香味是人情味,因為每家小店都有他們自己的賣點與堅持,每家小店都有自己的性格,走進小店就好像已經(jīng)交了一個新朋友了。整個社區(qū)沒有什么高樓大廈,要吃東西都是到小店,小店與小店聚在一起沒有競爭,就這樣子享受著大家的陪伴。
我們住的那家民宿老板說,他們跟附近的民宿都沒有爭生意,大家都會互相介紹客人,跟附近的店有時候也用以物易物的方法交易。
麥當勞的味道不是人情味,那些薯條仿佛很親切,基本上你每天都嗅到,但就是不能跟用心煮出來的食物比較,因為你完全知道那個制作過程只有趕,其實一點愛都沒有。除非是你小時候家附近那陣麥當勞味,那陣味代表了放學的期待。
媽媽給你好成績的獎勵,一個期待了三個月的初戀約會,一切一切都是感情。那種人工的無心的味道,卻赤裸裸地跟你那些充滿感情的回憶連在一起。人情味當中只要找到人情,或者是重要的人無論是什么味道都是賞心悅目的。
一個地方假如慢慢地將社會當中的人情味都摒棄,那個地方就只剩下功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