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健
一、 巧妙設(shè)錯,激發(fā)興趣
課堂上,有時教師利用設(shè) “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充分喚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板書課題時我有意將“勵志”寫成了“立志”。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我特意提醒學生看黑板、讀課題。很快,細心的學生發(fā)現(xiàn)了我的錯誤?!袄蠋熞矊戝e了字!”一些學生的議論引發(fā)了大家的興趣。當他們指出來時,我故作驚訝地對著書認真看了一會兒,向?qū)W生道歉:“老師太粗心了,居然把字都寫錯了??磥?,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你們能告訴我,為什么課題不用‘立志而用‘勵志呢?請同學們先默讀一遍課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用錯學的方式揭題,讓學生眼前一亮,感到好奇,并會不由自主地走進文本,尋求答案,不失為一個好的導入方法。
二、 故意讀錯,啟發(fā)思考
課堂教學,有時你順著學生的思維想讓學生明白一個詞語或者一句話,要費上很大的工夫。但是如果改變一下策略,人為地設(shè)置一些陷阱,誘導學生犯錯,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是《小草和大樹》一課中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下面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這句話。(課件映示句子:她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圣殿的大門,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
師:同學們讀得這么好,老師也想來試一試。
師:(故意讀錯)她們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圣殿的大門,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生發(fā)現(xiàn)并指出錯誤)
師:哦,少了“硬是”這個詞,(故作驚訝狀)應該沒有關(guān)系吧?
生:兩個“硬是”說明了三姐妹付出了艱辛努力,突出了她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少了這兩個字肯定不行。
師:謝謝!請大家再給我一次機會,好嗎?(師示范讀,生齊讀)
在課堂上,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閱讀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有意讀錯,以此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啟發(fā)大家去思考、糾正。
三、 將錯就錯,誘發(fā)探究
課堂上,學生出現(xiàn)錯誤時,教師不要急于否定。而要將錯就錯,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讓他們在合作交流、爭論學習中找到問題的答案以及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次,我執(zhí)教《一夜的工作》一課時,圍繞中心句“他的工作是多么勞苦,生活是多么簡樸!”組織教學:“哪些地方反映總理生活簡樸、工作時間長?”學生答道:“‘公雞叫明了一句說明總理工作時間長,很辛苦?!蔽以诎鍟鴷r,不小心把“叫明”一詞寫成了“叫鳴”,一學生舉手站起來說:“老師你把‘明字寫錯了?!蔽毅读艘幌?,怎么辦?看著這個大大的錯字,我趁勢在黑板上寫下“叫明”和“叫鳴”,并啟發(fā)學生說:“這兩個詞有什么區(qū)別呢?”學生熱議開了:公雞“叫鳴”不一定指天亮,有時半夜三更它也能叫,而“叫明”一定是指天亮了,恰恰更能說明總理工作時間長。多妙的發(fā)現(xiàn)??!學生的詮釋真是慧眼獨具,精彩至極!我順勢把“鳴”改成“明”。
四、 聚焦錯誤,觸發(fā)頓悟
一位老師執(zhí)教《司馬光》一課,有這樣的一個教學片段:
師:司馬光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各抒己見)聰明、鎮(zhèn)定、愛動腦、很了不起……
師:那么,你們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讀)司馬光沒有慌,他撿起一塊大石頭……
生:老師,他把“搬”讀成了“撿”。
師:對呀!撿起石頭不也能救人嗎?我們就把“搬”換成“撿”吧。(說完,老師不慌不忙地把這兩字寫在了黑板上,讓學生去討論,還讓學生進行了現(xiàn)場演示,教室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一段時間后學生紛紛舉手)
生:不能換!因為老師平時經(jīng)常教育我們要主動撿起地上的紙屑雜物,我們撿起的雜物都是輕的、小的。如果把“搬”換成了“撿”,說明司馬光搬起的石頭是小的,那小石頭怎么能砸破大水缸呢?
生:說得對。我也覺得用“搬”好。因為“搬”能說明石頭大,只有大石頭才能砸破大水缸。
生:我是這樣理解“搬”的。小石頭砸不破大水缸。那么,這個石頭肯定很大,也許司馬光搬不動,但一想起掉進大水缸的小朋友,他一著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搬起了平時搬不動的大石頭。從這可以看出他一心想救小朋友,心里特別著急。(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對于老師來說,“錯誤”有時是一種機遇、一種挑戰(zhàn),更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把學生的錯誤變成可利用的資源,對于學生課堂上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絕不能急于否定或一帶而過,而是要認真分析,巧用手段,觸發(fā)思維的頓悟,將學生的錯誤,變?yōu)橐还?jié)課成功的“點睛之筆”。
五、 評賞學生,催發(fā)生成
一位教師在教學《坐井觀天》這個成語故事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思維力,組織學生以《青蛙跳出井口了》為題,進行說話習作訓練。
生: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大海,他覺得大海太美了。
生:青蛙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美啊,天空藍湛湛的,小河碧澄澄的,樹木綠茵茵的。
生:青蛙開始了環(huán)球旅行……
生:青蛙跳出井口,到外面看了看,又跳回了井里。
師:為什么又跳回去了呢?請繼續(xù)說下去。
生:青蛙來到小河邊,剛想喝水,突然,他聽到一聲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他看到對面一只奄奄一息的老青蛙對他說話。剛想道謝,就聽“哇”的一聲慘叫,一支鋼叉刺進了老青蛙的胸膛。這只青蛙嚇呆了,覺得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還是井里安全。于是,又跳回了井里。
師:這個同學能聯(lián)系到生態(tài)環(huán)境,聯(lián)系人類對動物的傷害去說,真是獨到??!我們把掌聲送給他!(教室里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兒童喜歡幻想,思維靈活,具有發(fā)散性、創(chuàng)造性。對于學生的“另類”回答,對于同班同學的嘲笑,教師要耐心、寬容,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學生,給他話語權(quán),并進行正面引導與評賞,有時反而成就了課堂“無法預約的精彩” 。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