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有一本書,名為《數(shù)術(shù)記遺》,記載了表示數(shù)量的詞語,如一、二……百、千、萬等。這些數(shù)目字雖然平凡,卻十分有意思。你們想知道它們的來歷嗎?我們選幾個,讀一讀。
百——說不完,道不盡
百,早期甲骨文 的下部 代表不斷鼓舌說話,上方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還沒說完,造字本義是指說不完,道不盡。晚期甲骨文更形象,將 寫成 ,像舌頭 伸在嘴巴 之外,表示張口鼓舌,力圖說明白,說清楚。到了隸書的 ,字形有所變化。
同學們,你們想一想,一個人張口鼓舌,說不完,道不盡,是不是話說多了?古人真會想辦法,于是讓“百”當數(shù)目。十個十就是一百,如“百里挑一、百步穿楊、百發(fā)百中”等。讓“百”比喻很多,如所有的江河都流入大海稱之為“百川歸海”,各種鮮花都一齊開放叫做“百花齊放”,怎么想也想不出來取名為“百思不解”等。
千——不停地行走
說完“百”再說“千”。千,甲骨文 在人的小腿部位加一橫 指事符號,表示與腿腳的動作有關(guān)。造字本義是指不停地走,跋山涉水。隸書 變化較大,失去了“人”形。當“千”的“不停行走”這層意思消失后,我們又另造出了“遷”字代替。
“千”是“百”的十倍?!扒Э恕奔匆还镏?,“千米”就是一公里長?!扒А蓖⒉槐硎緶蚀_的數(shù)目,如“千里馬”并非每天一定要跑一千里,只是指速度極快的良馬。“千里眼”也只是比喻眼光敏銳、看得遠的人,并不是人真正能看到千里之外。“千層底”也并不是說布鞋底有一千層。“千里鵝毛”自然也不是從千里之外帶來的禮品,而是比喻從很遠處送來的禮品,雖不貴重,但情誼深厚。
萬——數(shù)量巨大的蝎子
“萬”是“萬”的繁體字,萬,篆文 像一只頭尖 、螯大
、有尾巴 的蝎子。這只蝎子伸出兩個螯肢,像鉗子一樣銳利。造字本義是指數(shù)量巨大的蝎子。小朋友們不禁要問,蝎子與數(shù)目怎么扯得上關(guān)系呢?告訴你們吧,大約遠古時期中原地帶蝎子特別多,數(shù)量巨大得驚人,因而借蝎子代表巨大的數(shù)目。
“萬”是個大數(shù),人們常用“萬”泛指極多。在電視上能看見大臣稱頌皇帝時大叫“萬歲”,但是“萬歲”一詞本來不是皇帝專用的。很久以前“萬歲”只是表示人們內(nèi)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到秦漢以后,大臣朝見皇帝時常呼“萬歲”,但這個詞仍不是皇帝唯一專用的稱呼,一直到了宋朝,皇帝才不許稱他人為“萬歲”。一代代皇帝也真是,明明知道自己活不到一萬歲,卻高興讓別人這樣稱呼他。
百、千、萬都是表示數(shù)目多的字,它們的故事“千言萬語”說不盡,干脆我們就寫一寫這個成語吧。這四個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長橫,寫的時候請注意:
長橫看上去就像橋梁一樣。它左右舒展,在一個字中起著平衡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寫得平穩(wěn)。
(張敬義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