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電一
水是寧夏的命脈。
有水,銀川平原才有“塞上明珠”的美譽;無水,寧南山區(qū)世世代代為貧困所困擾,甚至喪失了基本生存條件。生存和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有水無水。
水興,則寧夏興;欲要寧夏興,必先興水!
寧夏大地上有座“水利博物館”
許多人至今仍對在我國西部干旱少雨的黃土高原上,有銀川平原這塊“塞上明珠”感到驚奇,對那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感到神秘。乘火車沿京包線西行,在看膩了缺少生機的漫漫荒原之后進入銀川平原,人們會眼睛一亮,精神也隨之一振:大西北居然還有這么迷人的景色!
這里,大地一片蔥綠;集中連片的麥套玉米映襯著農民豐收的喜悅;條塊整齊的水稻像農民織在大地上的綠毯;芳香四溢的瓜果釀造著人生的甜蜜;湖塘中暢游的魚群昭示著富足,訴說著水對人民獨特的貢獻……
看那密如織網的渠渠溝溝、星羅棋布的橋涵閘壩,聽那“渠首”、“大壩”、“漢渠”、“觀橋”之類與水相關的地名,你會感嘆:這里居然有如此悠久的引水歷史,有如此發(fā)達的灌溉農業(yè)!
一部銀川發(fā)展史,就是一部興修水利的歷史。
古老的黃河流經我國9?。▍^(qū)),5464千米的長河在寧夏只有397千米,但她卻以母親河特有的厚愛滋潤著這塊原本貧瘠的大地。寧夏引黃灌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zhàn)國時代。早在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修渠引水,澆灌農田,將原來的荒漠之地變成豐產沃田。而且歷朝歷代在興修水利方面都有一些新建樹,將黃河的恩澤一直延續(xù)至今。
尤其令人稱奇的是,許多古老的引水設施不僅保存至今,而且仍在發(fā)揮作用。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寧夏大地上有座水利博物館。在這座龐大的博物館里,有歷史悠久的秦渠、漢渠、唐徠渠,也有近代和當代人修建的美利渠、西干渠,有古老的水車,也有現(xiàn)代化的提水泵站……其中西漢時始建、到唐代又擴建的唐徠渠縱貫銀川平原,長達150余千米,至今仍澆灌著百萬余畝農田。古渠之多、利用之妙、保存之好、效益之高,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是罕見的。
塞上明珠,名不虛傳。
讓明珠長大
寧夏引黃灌區(qū),堪稱名副其實的塞上明珠。但由于歷史上戰(zhàn)火連綿,一些統(tǒng)治者急功近利,荒于治理,水利事業(yè)時有起伏,到新中國成立前夕,銀川平原引黃灌區(qū)尚不足200萬畝。
區(qū)區(qū)200萬畝相對于寧夏一望無際的荒原來說,更使人頗感遺憾:這塞上明珠真是太小、太小了!
特別令人憂慮的是,許多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未得黃河灌溉之利,反而因為缺水而無法擺脫貧困,甚至連人畜飲水都成了難題!
新中國成立后,寧夏水利事業(yè)得到前所未有的發(fā)展。20世紀60年代竣工的青銅峽水利樞紐工程,大大提高了水能綜合利用的能力,結束了寧夏幾大干渠無壩引水的歷史,將塞上明珠擴大了一倍以上。自治區(qū)成立后,水利事業(yè)更是不斷邁上新臺階。
現(xiàn)在,南起中衛(wèi)、北至石嘴山已建成600萬畝高產穩(wěn)產、旱澇保收的大灌區(qū)。這里生產的糧食占全自治區(qū)糧食總產量的2/3以上。引黃灌區(qū)農民人均收入不僅在寧夏最高,而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許多村已經基本實現(xiàn)了小康。
塞上明珠從未像今天這樣絢麗奪目,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安寧幸福。
讓黃河水按照人的意愿流淌
2000多年來,黃河滋潤了寧夏。黃河水流到哪塊土地,哪塊土地就變成富庶的綠洲。以往,寧夏人民利用黃河都離不開一個“引”字,銀川平原,是引水自流灌溉的灌區(qū)。那么,能否將黃河水提到遠遠高于黃河水面,且遠離黃河河道的千古荒原呢?
自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寧夏大力興修揚水工程,向干旱少雨的千古荒原進軍,陸續(xù)建成了中衛(wèi)南山臺子、同心、固海、吳忠扁擔溝等八大揚水工程。一些寸草不生的荒原很快變成林茂糧豐、六畜興旺的樂園。
1996年9月19日,陜甘寧鹽(池)環(huán)(縣)定(邊)揚黃工程竣工時,時任國務委員的彭珮云專程參加了典禮并為李鵬題寫碑名的紀念碑揭幕。飽受干旱之苦和飲用高氟水之苦的陜甘寧老區(qū)人民,載歌載舞歡慶告別缺水之苦和擺脫地方病的困擾。在八大揚水工程中,規(guī)模最大,效益最好的當屬固海揚水工程。
此工程總投資達3億元,經過11級揚水將黃河水引到高出黃河面300多米的荒原,新辟灌區(qū)60多萬畝,有20萬回漢族群眾由此衣食無虞。
在固海工程全線通水10年后,我曾深入灌區(qū)采訪,所見所聞都令人激動不已。
同心縣河西鎮(zhèn)建新村的楊維英,是在固海揚水工程通水后從十年九旱的喊叫水鄉(xiāng)搬遷過來的。那時,喊叫水人吃水靠拉運,生產靠貸款,住的是土窯洞,穿的是爛衣服。搬遷時,一毛驢車就拉來了全部家當。到了灌區(qū),楊維英家生活一年一個樣。現(xiàn)在,他耕種的15畝田有10畝成為噸糧田,還養(yǎng)牛羊數(shù)十只,年人均收入超過3000元。5口之家蓋起8間寬敞明亮的磚瓦房,房間里還鋪上了光滑美觀的地板磚,各種家用電器應有盡有。
在同心縣楊家塘鄉(xiāng)的楊成生家的葡萄架下,我們邊吃主人家自產的水果,邊聽主人講述他全家坎坷曲折的經歷。年過半百的楊成生本是當?shù)氐幕刈濉?958年,他因生活所迫離鄉(xiāng)背井到內蒙古墾荒,以后又到新疆漂泊了14年。聽說老家解決了水的難題,他毅然將全家遷了回來。20多畝被黃河水哺育了的土地,年年為他帶來豐收和喜悅。他慶幸地說:“我算回來對了!”
扶貧揚黃灌溉,中南海的關注
與引黃、揚黃灌區(qū)的富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寧夏南部山區(qū)主要因為干旱缺水,還有上百萬人未能擺脫貧困,被稱為全國貧困之冠。那里群眾的溫飽問題,一直牽掛著黨和國家三代領導人的心。周恩來總理在晚年聽到那里的貧苦情況時,曾流過淚。多年來,各級黨和政府為幫助那里的群眾擺脫貧困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直到90年代初,仍有100多萬人掙扎在貧困線上。
1994年9月,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錢正英受李瑞環(huán)主席委托,率領農林、水利專家到寧夏考察??疾熘?,錢正英一行驚喜地發(fā)現(xiàn):黃河兩岸及相鄰地區(qū)有大片地勢開闊、平坦的荒原,適宜發(fā)展揚黃新灌區(qū)。錢正英和隨行專家很快與寧夏黨政領導達成共識:開發(fā)200萬畝揚黃新灌區(qū),通過移民搬遷等方式徹底解決寧南山區(qū)百萬人的脫貧問題。由于投資浩大,寧夏無力解決,必須求得中央的支持。錢正英一行一回到北京,立即給李瑞環(huán)主席遞交了專題報告。李瑞環(huán)不僅很快對這個聯(lián)名建議作了批示,還親筆給江澤民、李鵬同志寫了信。
扶貧揚黃工程很快列入議事日程。1995年12月13日,該工程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立項并列入國家“九五”計劃。曾在此之前到寧夏考察并親眼目睹當?shù)厝罕娯毨畹睦顛骨甯笨偫?,在寧夏寫過“有水賽江南,無水淚不干”的詩句,曾為寧夏部分群眾的貧困夜不能寐。這時一得到工程被批準的消息,他便于清晨7點鐘從北京給寧夏政府領導打電話,激動地報告了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1996年5月1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親率中央許多部委領導出席了開工典禮。
如此之多的中央領導人關心一項扶貧工程并促使工程迅速順利上馬,這在共和國歷史上尚不多見。
一次旱作農業(yè)的技術革命
引黃、揚黃都是有條件的,對于遠離黃河、地勢偏高而又干旱少雨的西海固大部分地區(qū)來說,抗旱還需另尋出路。
水,是山區(qū)群眾的“命根子”。有了水,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
那么,水從何來?這里山大溝深,溪流干涸,無地表水可用;地下水埋藏深厚,且多處礦化度過高;每年雖有三四百毫米的降雨,但多集中在7~9月。盼雨時,一滴不下;不需要時卻雷雨交加。雨水沖走泥沙,使自然環(huán)境更為惡劣。人還能在此生存嗎?
能否借無效降水行有效灌溉,進而降伏旱魔?寧夏海原縣的黃正武等農技人員立志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來改變惡劣的自然條件。他們從山區(qū)群眾打窖解決人畜飲水的經驗和寧夏水利專家吳尚賢“打窖抗旱”理論中得到啟發(fā),于1990年開始在海原縣北部年均降雨僅217.4毫米的興隆鄉(xiāng)馮川村,進行旱地集水微灌農業(yè)技術的研究。與此同時,自治區(qū)農技推廣總站高級工程師任正西也在固原縣的倪壕村進行類似研究。
奇跡出現(xiàn)了。
記者有幸在馮川村親眼看到這樣一幅對比強烈的情景:經歷了連續(xù)5年大旱的考驗,寧南山區(qū)的許多大田和荒坡已寸草不生。舉目四望,田野一片焦黃,毫無活力。而位于山坡下的一處試驗田里卻郁郁蔥蔥,果樹肥碩,瓜菜飄香。一個農民正把一根手指粗細的鐵針插入一株西紅柿的根部,不遠處水窖中的水通過導管一滴一滴滋潤著秧苗。
這就是旱地集水微灌農業(yè)技術創(chuàng)造的奇跡。它在頭一年把秋季的無效降水,用不蒸發(fā)、不滲漏的水窖蓄存起來,在第二年春季干旱時通過“旱地噴水播種”、“注水保苗”、“注射灌溉”等作業(yè),同時配以地膜覆蓋技術,使每滴寶貴的水都發(fā)揮最大的效益。
1995年又逢特大旱災。8個月時間降水只有43毫米且無一次有效降水,種子無法下田,荒坡難見綠色,群眾飲用水不得不花錢到幾十里外拉運。獨獨馮川村是個例外。他們利用水窖蓄存了1600立方米雨水,大災之年人均卻收入達到886.6元。
時任自治區(qū)副主席周生賢在現(xiàn)場考察時稱“集水微灌技術是旱作農業(yè)的一次革命?!眹曳鲐氜k負責人稱它給旱作農業(yè)帶來了希望。
這“沒有辦法的辦法”真派上了用場。
做好節(jié)水灌溉這篇大文章
寧夏人均占有水資源只有全國平均量的1/12。而在寧夏,農業(yè)用水竟占用水總量的90%以上!節(jié)水,必須從農業(yè)入手;只有發(fā)展節(jié)水農業(yè)才有前途。
近幾年,黃河上游來水越來越少,黃河水資源緊缺。黃河管理部門分給寧夏的用水也有所減少。這對依黃河而發(fā)展、唯黃河而存在的寧夏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zhàn)。
節(jié)水,變得越來越緊迫了。
寧夏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fā)展節(jié)水灌溉,有關部門做了大量試驗、示范研究和推廣工作,現(xiàn)已進入比較成熟的階段。從單項節(jié)水技術向多種類型節(jié)水技術推進,從傳統(tǒng)的渠道襯砌技術向低壓管灌、微灌、噴灌、滴灌技術發(fā)展,從單一的水利節(jié)水技術向綜合節(jié)水技術發(fā)展,與其他農業(yè)技術結合,進而達到節(jié)水增產的效果。
現(xiàn)在,寧夏引黃灌區(qū)由于采用了一系列節(jié)水技術,在凈增灌溉面積50多萬畝的情況下卻不增加用水量,不影響農業(yè)豐收。
目前,寧夏節(jié)水控制面積累計達到240萬畝。
節(jié)水這篇大文章做好了,寧夏的農業(yè)就有希望、有保證了。
強農必先治水,治窮必先興水。
雄心勃勃的寧夏人民準備在未來幾年內再造一個“河套灌區(qū)”,將灌溉面積擴大到1000萬畝,并把它建成國家級“兩高一優(yōu)”農業(yè)示范區(qū)。
這又是一篇關于水的大文章!
水興,寧夏興,興水興寧夏!一篇水的文章,讓缺水的530萬寧夏回漢人民做足了,做活了,做好了。他們還將繼續(xù)做下去,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