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斗和
“嘯”是人撮口發(fā)出的一種悠長而清脆的聲音。東漢許慎在《說文》中這樣解釋:“嘯,吹聲也。從口,肅聲?!彼J(rèn)為,“嘯”是吹氣之聲,類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晉成公綏《嘯賦》描述道:“動唇有曲,發(fā)口成音。”
吟嘯之風(fēng)俗較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詩經(jīng)》?!对娊?jīng)·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歸,不我過。不我過,其嘯也歌。”《詩經(jīng)·小雅·白華》:“嘯歌傷懷,念彼碩人?!边@兩首詩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嘯”抒發(fā)遭遇遺棄后的痛苦和憤懣之情。
魏晉時期,“嘯”進(jìn)入一個黃金時代。魏晉文人提倡放達(dá),風(fēng)流倜儻,崇尚虛無,消極避世,雅好長嘯。
據(jù)劉義慶《世說新語》記載,謝安隱居?xùn)|山時,曾攜友臨海觀潮,風(fēng)氣潮涌之際,友人們非??謶郑ㄓ兄x安“吟嘯自若”。“嘯”,凸顯出魏晉那種“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名士風(fēng)范。
《晉書》記載,王羲之之子王徽之喜好竹,聽說吳中一士人家有一片好竹林,便專程馳車前往觀賞,進(jìn)入竹林,他先是一番吟詠,繼而就長嘯不已。王徽之在大庭廣眾下長嘯當(dāng)歌,反映出了魏晉名士超凡脫俗的孤傲清高情懷。
孫登和阮籍是東晉時期最有名的“長嘯手”,《世說新語》云:“阮步兵嘯,聞數(shù)百步?!狈啃g《阮籍傳》也說“(阮籍)嗜酒能嘯”,并形象地描述另一隱者孫登之嘯聲“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梢哉f,這時的“嘯”,成為文人隱士最有特色、最讓人回味的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方式。其聲忽高忽低,或諷或怨,情態(tài)萬狀,變化不一。美妙神奇的“嘯”,成了一種既可泄憤又不會招禍的特技。
“嘯”出現(xiàn)在魏晉以后的詩詞中,自然就能承載詩人的情感。變化多端的嘯聲蘊(yùn)含著詩人豐富的感情。
“嘯”能抒愁苦、悲憤之情。
曹植《雜詩六首(其三)》:“西北有織婦,綺鎬何繽紛!明晨秉機(jī)杼,日晷不成文。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云?!边@首思婦詩寫得纏綿凄惻,哀怨動人。由于思夫心切,手巧的織婦日“不成文”夜不成寐。孤獨、寂寞、相思、離愁,一齊襲來,不禁發(fā)出“太息”、“悲嘯”。一聲“入青云”的“悲嘯”,極盡夸張之能事,突出了思婦內(nèi)心難以遏制的痛苦和悲愁。
陸游的《霜風(fēng)》中“身老嘯歌悲永夜,家貧撐住過兇年”一句,營造出一種悲傷的氣氛。詩人身已老,家境衰敗又遇兇年,只能無可奈何“永夜”嘯歌,真可謂“長嘯當(dāng)哭”,催人淚下。
“嘯”亦能抒慷慨之情。
岳飛的《滿江紅》膾炙人口:“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一聲“仰天長嘯”,情緒激烈,感情慷慨。一個豪氣干云、頂天立地的抗金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嘯”還能抒閑適之情。
請看唐朝著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一首《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痹娭?,“長嘯”與“彈琴”并提,以聲寫靜,讓人感到月夜幽林之境竟是如此靜謐,境中之人,又是如此安閑自得,塵慮皆空。
“短鬢蕭疏襟袖冷,穩(wěn)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xì)斟北斗,萬象為賓客。叩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南宋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里的“獨嘯”,宛若一首小夜曲,流淌在美妙的湖光月色的意境中,令人神思幽遠(yuǎn),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