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生
數學是對于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門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縝密的邏輯性。這令學生們學起來特別費腦,教師們教起來也并不輕松。但通過多年的數學教學,在長期與學生的互動探究中,我卻發(fā)現有些“巧招”可令學生不再覺得學習數學是那么難而枯燥的,倒是輕松而有趣的一件事。將這些巧招用得恰當,便能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數學教學不像語文,它的重點不在于積累,而應以理解為基礎。如何讓學生理解,便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抽象的語言表述學生難以理解,而形象、具體、直觀的東西學生易明白、易接受。畫線段示意圖便是教學中的一個“巧招”。如,教學小學第六冊數學第25頁第7題:參觀科技館的成人數是兒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參觀,兒童有多少人?若僅憑對其文字敘述的閱讀讓三年級學生理清456人與兒童人數之間的關系,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出示如下示意圖,學生便能一目了然、豁然開朗,很容易列出456/(2+1)這一算式。
圖:
兒童人數:___________
成人人數:______________________456人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汽車載著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城市,轉了三圈,我們便暈了,連東西南北都找不著了。而在家鄉(xiāng)一個非常熟悉的地方,無論小巷怎么多,再怎么轉,我們也不會暈。這就是一個認知環(huán)境對認知影響的問題。數學教材的編寫,是面對一個廣泛的對象,有些教學情境并非本班學生熟知,以它作為一個知識的載體去教授,學生就容易被“轉暈”。教師要大膽拋棄這些載體,自己改編學生熟知的教學情境,以求教學的最佳化。在我的班上有這樣一個學生,一段時間退位減法總是做不來,我也單獨輔導過幾次,他還是搞不懂。后來我發(fā)現他常到小攤上買零食吃,于是靈機一動,用他一次買零食的經過編了一道計算題:(用角當個位、元當十位)買了34角錢的餅干,付給售貨員50角錢,應找回多少錢?從個位減起,0角減4角不夠減,到“元”那里借“1”,1元就是10角,減去4角得6角,5元借去1元還剩4元,再減3元得1元,即算出16角。通過這一例子,他明白了退位減法運算的算理,自然這一知識點也就學會了。
我們還有過這樣的感受:兒時看的一部小說和一部電視劇,到現在電視劇的情節(jié)我們常能記憶猶新,而對小說內容的記憶則較模糊。這一點對數學教學也有啟示。數學課堂也可以演,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有時還真要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戶外親自動手做一做。如,教學植樹、鋸木料用時等問題就可讓學生實際操作,以弄清此類問題解答要點。教學:a.小明站在小華的正西面相距100米,若小明向東走20米,小華向西走30米,他們相距多少米?b.小明站在小華的正西面,相距100米,若小明向東走60米,小華向西走50米,他們相距多少米?便可讓學生表演,從而理解解題思路,列出正確的算式加以解答。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有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門藝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斷探究教學的最優(yōu)化,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江西余干縣古埠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