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森
2012 年11 月,筆者論文《南有鐵生姚春和,北有寅生萬豐齋》在《藝術中國》2012 年第11 期上發(fā)表。文章肯定了鐵生劉鳳山在晚清銅刻史上的重要地位。在此之前,坊間還沒有發(fā)現(xiàn)仿冒鐵生的書畫銅刻作品,隨著鐵生知名度的提髙,更多鐵生銅刻作品的披露,必有可能出現(xiàn)假冒鐵生的銅刻作品,因此,首先要嚴格界定已發(fā)現(xiàn)的鐵生真實作品,其次應對已發(fā)現(xiàn)的鐵生銅刻作品進行必要的分析研究,集累更多的鐵生銅刻研究資料,是本文的要旨。
一、鐵生劉鳳山是先于陳寅生的晚清銅刻高手
范大鵬先生的專著《鐵筆銅墨》,肯定了陳寅生在銅刻文房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說“秀才出身的北京人陳寅生,于同治初年在琉璃廠開設了首家專營刻銅墨盒的店鋪萬豐齋。陳氏以其超乎普通工匠修為的詩書畫印技藝,自寫自刻,精妙入微,一時聲名鵲起,購者如云?!愂霞妓嚕恢毖永m(xù)至宣統(tǒng)年間。數(shù)十年中,他與長于刻‘劉海戲金蟾‘合和二仙等神話傳說人物的竹庵; 精于仕女人物的笏臣; 擅刻細密山水的濮又翎、韓子固等人,各施絕技,將文房刻銅藝術推向第一個髙峰”。( 引自《鐵筆銅墨》一書第19頁 )
范大鵬先生在肯定寅生“銅刻藝朮第一髙峰”的時候,并沒有忘記竹庵、笏臣、濮又翎、韓子固等人的地位,是“有寅生不唯寅生”的科學論斷。可惜,史料上缺乏有關竹庵、笏臣、濮又翎、韓子固等人的生平及藝術活動的記載,而他所肯定的這四個銅刻人物,他們所留下的銅刻作品,僅有個把件,孤證難立,并且又缺乏確切創(chuàng)作年代,很難對他們在晚清銅刻史上的地位,有進一步的闡述。這是研究晚清銅刻史的一大遺憾。
除了上述偶有銅刻作品現(xiàn)世的晚清銅刻高手之外,還有沒有別的銅刻高手活躍在晚清銅刻殿堂之上?我們的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晚清湖北嘉魚縣(現(xiàn)洪湖市)龍口后洲的鐵生劉鳳山(1807?-1859)。據(jù)記載,鐵生劉鳳山家庭,“素為望族,代有文人。伯曾祖灌山公宰震譯,有惠政。父則古公為邑名諸生。先生名鳳山,丹峰其號也,以歲貢為世,經(jīng)師遠近學者,宗之皆稱為丹峰先生,云先生颕悟,讀書目數(shù)行,下作文援筆立成,科歲試輒高等棘闈,屢薦不售。晩年授徒不屑計館谷,性廓落燕,閑輒與諸弟子劇談為樂。至于朔望講書則肅然坐,無敢忒禮者,啟誘津津,隨其姿性高下,必使各得其意而后已,故出其門者多通才焉。先生不得志于有司,則往往浪跡山水,雅通音律,酒酣耳熱,管弦并舉,怡然樂也”。咸豐六年丙辰孟冬月,時任嘉魚教諭黃岡曾邦俊安民氏,給鐵生寫的上述傳略,已對鐵生劉鳳山的人文品位,藝術修養(yǎng)作了充分的描述,惜未述及鐵生篆刻能事,因清朝以來,皆視篆刻為雕蟲小技,所以在傳記中未留下只言片語。值得欣慰的是,經(jīng)過筆者的多年探索,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鐵生劉鳳山的四件書畫銅刻器,涵蓋印香爐、吸煙器、水煙壸、印章及銅墨盒等領域,它們既是銅墨盒盛行之前的重要銅刻實用器具,又是印章盒向銅墨盒轉(zhuǎn)型期的重要器物,對晚清銅墨盒流行之前的銅刻史研究具有重要藝術價值和文史研究價值。
二、鐵生劉鳳山四件書畫銅刻器的認定
1、三層銅墨盒
此件作品流傳有序,是晚清“鐵生劉鳳山書”贈給“筱臣仁兄大人”的一件銅器,此銅器以印章和印章盒為主體,包含了一個石刻硯臺、一個滴水、一個插筆架、一個反光鏡、一個銅墨盒等多種文具,是銅文具印章盒轉(zhuǎn)型至銅墨盒期間的代表作。此盒受主筱臣可能是:賡音通阿,字筱臣,滿洲烏扎拉氏。道光年間曾任鑲白旗漢軍副都統(tǒng)。但無法確定此人的出生年月及他與鐵生的關系之前,暫作待考處置。此銅墨盒上的的“愛書歌”,是由鐵生劉鳳山書寫的原始證據(jù),在此銅墨盒附件“圖書府”內(nèi)存有十三枚印章,這十三枚印章都與墨盒主人筱臣有關, 從材質(zhì)上分,有壽山石、牛角和水晶;從印章上分, 有護封印、人名印和閑章印。從印文內(nèi)容上看,均與筱臣有直接關系。十三枚小印章,被密密實實地嵌放在被隔成三個小空間的“圖書府”內(nèi),這一套印章的設計、取材、割制、擺放、雕作,到印文的篆設、刻制等每一道工序,都經(jīng)過全盤考慮, 而不是草率完成。必定是筱臣訂制而由鐵生全盤統(tǒng)籌完成的,為了肯定鐵生具有篆刻能力,筆者在網(wǎng)上還尋找到一枚署有鐵生邊款的竹根印章。由此可以認為,圖書府內(nèi)的十三枚印章,也是鐵生為筱臣精心制作的篆刻作品。因此銅墨盒上的《愛書歌》和十三枚印章,當成研究鐵生劉鳳山書刻銅作品的第一標準。
2、水煙壺
此作品的內(nèi)層正面書刻有《愛書歌》,末尾有如下幾個字:“書于泥鴻精舍,鐵生?!鄙峡钍牵骸白诱穑?其人待考)二哥雅玩?!毕驴钍恰熬辞洌?其人待考 ) 制贈”。目前尚不清楚定制人“敬卿”,受贈人“子震”和書畫刻者“鐵生”有什么關系,推測有兩種可能:第一種可能,訂制人只知道鐵生的銅刻名氣,而不熟悉鐵生,所以在姚春和銅器店買單,訂制鐵生簽名書畫刻的水煙壺,送給親人二哥;第二種可能,三者都是熟人,訂制人邀請鐵生參與書畫刻的全過程,并留下姓名。此水煙壺外層鏤空梅花罩,工藝卓絕,材料是銀子,水煙倉翻蓋處的底銘是“漢鎮(zhèn)姚春和造”;這是晚清漢口漢正街上的一家著名銅器店,這個水煙壸的精美程度,不亞于宮廷慈禧所用水煙壸,足見受贈人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經(jīng)濟地位。此水煙壺上的《愛書歌》和銅墨盒上的《愛書歌》,由同一個人鐵生所書刻。這是研究鐵生書法銅刻作品的第二個標準樣本。在此水煙壺另外三面?zhèn)€面上,還有一段曲文、一幅清供圖案、一幅捉魚圖,也是研究鐵生行文作畫的重要標準樣本。
3、庚戌年作于漢皋的殘缺印香爐
古時候,用以焚香、熏香的各類爐具中,有一種頗具趣味的是印香爐。
實際上,印香爐是熏香爐的一個特殊品種。說起印香爐首先離不開印香。何謂印香,顧名思義,印香應與印有關系。宋代人洪駒父著有《香譜》,其中“香之事”部有“百刻香”一條:“近世尚奇者作香篆,其文準十二辰,分一百刻,凡然一晝夜乃已?!庇纱丝芍∠愠鮽鋾r有計時的作用,當然同時具香熏作用。同書“香篆”條云:“鏤木以為之,以范香塵為篆文,然于欽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經(jīng)者?!逼渌鼦l目還載有“香篆”有多大、多厚,字劃應刻多寬、多深的記述。依其敘述,這個“香篆”就像一個大印章,把“香塵”即香料粉末,填入香篆所刻的筆劃中壓實,磕出后就是要燃用的印香。
歷經(jīng)歲月滄桑,如今存世民間的各類明清時期完整的印香爐已成為珍稀之物了。自宋代開始,由于焚香形式的變化,舊有的博山熏爐和一般形式的香爐已均不適用,印香爐便取而代之。宋時的印香爐,如同今日烙餅用的平底餅鍋,上加鏤空蓋子,爐底有支腳,較笨拙。到明代經(jīng)文人參與改造,已不注重計時作用,逐漸趨于小巧美觀,成為既可焚香又適用于賞玩的文玩器具了。
因印香爐是燃用印香的爐具,在發(fā)展中逐步形成與其它熏爐不同的模式,它的特點是多層,配有模子(香?。⑾沌P、香壓等附件。清代初期,由于刻銅技藝的精湛,爐具制作更加精巧。清代中晚期多銀白銅印香爐。其爐最普遍的形制是方型、長方型和圓型。爐身一般常有三層或四層,爐之第一層為蓋,第二層為焚燒印香之用,第三層存放香印等工具,第四層存放香料、香水等。
銅刻墨盒研究專家周繼烈先生,在他的專著《雅玩掇英》(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中,以“能結縹緲風中云”為篇名,發(fā)表了他對印香爐的研究成果。后來我從來一位網(wǎng)友“竹林第八賢”的博文中得知: 該書中介紹的印香爐,曾經(jīng)被周繼烈先生收藏,現(xiàn)已轉(zhuǎn)到“竹林第八賢”手中。這是一個品相極好,藝術性極髙的晚清書畫銅刻印香爐。
2009年春節(jié)剛過,我在昆明古玩城,買到一個殘缺印香爐,雖然殘缺了二層,但從遺留部份看,其書畫刻藝術價值很髙,更難得的是留有題跋,在題跋中留下了庚戍年(1850)年款,給晚清印香爐研究提供了斷代資料。這是已發(fā)現(xiàn)的近代銅刻器具中年代最早的一個,這對近代銅刻器的斷代,有重要參考價值。最近的研究進一歩證實,此印香爐的書畫刻者又是鐵生劉鳳山。這種判斷有什么根據(jù)呢?那就讓我們對比一下鐵生書刻《愛書歌》上的文字和殘缺印香爐上的文字,我們立刻就發(fā)現(xiàn):此殘缺印香爐上留下的字和鐵生在《愛書歌》銅墨盒上留下字,書風不僅相似,而且同一個字( 例如“書”“處”等字 )的字體竟是毫厘不差的相似。所以筆者認為:這個殘缺印香爐也是鐵生書畫刻。這是研究鐵生劉鳳山書畫銅刻作品的第三個標準樣本。順便一提:筆者正組織業(yè)內(nèi)髙手,想把此印香爐修復如舊,讓鐵生的傳世作品重放光芒。也彰顯當今銅刻高手的銅刻技藝。
此殘缺印香爐原被南京的一位網(wǎng)友收藏,后來送給了一位古董攤販子,這位攤販子竟然在2009年春節(jié)初六的早上,帶到昆明古玩城出售,被我一眼看中,作為殘缺珍品收藏起來,避免外流出圈內(nèi),以致失去了極佳的研究機會。收藏的故事就是這么神奇:鐵生傳世作品很少,至今也只發(fā)現(xiàn)四件,而我卻占有了其中的三件,使我的研究具備了必要的實物條件,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4、庚戌年作于漢皋的銅刻吸煙器
這個銅刻吸煙器在網(wǎng)上流傳已多時,最終由濟南嬰戲品種銅刻器收藏家李廣君伉儷收藏。此吸煙器面多,書畫刻工亦多,計有:插屏正面上的畫:“只恐夜深花睡去”;插屏背面上的文字:“昔人得古刻數(shù)(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之( 作 )”;正面盒蓋上的詩:“水火交柶濟,煙云妙化工。味到呼吸外,香到有無中。書于漢(皋)客次”;正面盒蓋內(nèi)側低銘,文字:“漢口胡恒興號自造銀白”;正面上的畫:佛手請供圖案;背面上的畫,香爐圖案;右面上的文字: 臨王羲之(郗司馬)帖:“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以(已)具,示復數(shù)字。(絲布衣帖)今往絲布單衣財(才)一端,示致意”;左面文字,臨王羲之(服食帖):“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 漢客次”;吸煙器內(nèi)蓋底銘:“漢口胡恒興號自造銀白”;這么多書畫銅刻信息,是研究鐵生劉鳳山銅刻的第四個絕好樣本。
理所當然,必需著重說明: 此吸煙器為何是鐵生劉鳳山所書畫刻? 此吸煙器上的題跋和印香爐上的題跋如出一人之手,地域在漢皋客次,時間在相同的庾戌年,庚戌年題跋的書體相似,筆跡一致。所以應是鐵生劉鳳山書畫銅刻作品的第四個標準銅刻器。
三、鐵生畫銅刻“只恐夜深花睡去”考證
鐵生銅刻吸煙器上的人物畫最傳神,當此畫在網(wǎng)上流傳的時候,有人稱之為銅刻人物第一人。我對這幅畫的理解,也走了彎路,在網(wǎng)友提供許多資料的基礎上,才認定這幅畫是晚清較流行的傳統(tǒng)的國畫題材,名字叫“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可以在“中國古代繪畫技法書籍精選”《清版點石齋叢畫》中找到,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印。從這幅畫的題詩及題款可知,作者是吉生,錢慧安(1833-1911),初名貴昌,字吉生,號清溪樵子。根據(jù)錢慧安的題詩,我們把此畫定名為“只恐夜深花睡去”。
錢慧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晚清畫家,人物畫尤佳。他29 歲(1862年)就參加了杭州人吳宗麟在上海城西關廟牧龍道院成立的畫會。江浙名流,一時聚集,參與者凡二十四人。1864年,錢慧安、包棟、王秋言在一次雅集中曾合作《萍花社雅集圖》,生動寫出全體社友形貌,后此圖經(jīng)閔沄家族刻石,今有拓片流傳,原作則似已散佚。萍花社為晚清海上書畫社團之濫觴,約活動至1874 年。
鐵生劉鳳山在吸煙器上的人物畫沒有題跋,但畫面酷似吉生錢慧安的畫,于是我們把鐵生的這幅人物畫也定名為“只恐夜深花睡去”。鐵生繪刻此畫的時間是庚戌1850年,此時錢慧安才17歲,在他29歲成名之前有可能作此畫,但怎么提前估計都應在鐵生1850年之后,但不能由此武斷得出結論:吉生錢慧安仿了鐵生劉鳳山的畫。有些網(wǎng)友認為,此二人在作畫時都各自有底本可以參考。我覺得這話有道理。另一網(wǎng)友又提供了畫在瓷器上的另一幅類似圖畫,也是“只恐夜深花睡去”的傳統(tǒng)國畫。此瓷畫的作者子珍氏在瓷器上題字道:“輝煌玉燭睡嬌姿,訪上洋新法,子珍氏寫。”上洋是誰呢?經(jīng)查證,初步確定是:明人卓晚春。
卓晚春,字上洋,自號無山子,亦曰上陽子,又號上洋子,人呼為小仙,嘉靖(1522-1566)間福建莆田人。嫻書畫。相傳幼孤行乞,八歲善籌算,指掌上雖千萬不爽。初不識字,輿平湖僧輿徹善,讀書芝山(按閩中書畫錄作“輿平和張徹善,讀書于芝山僧舍”)。十四解詩,十六善草書并善畫。后卒于杭州凈慈寺。疑即畫史會要所載之卓小仙?!堕}書、漳州府志、名山藏、書生會要、福建畫人傳》。
筆者資料不足,難以查證上洋卓晚春是否畫過“只恐夜深花睡去”圖卷。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自從北宋蘇軾寫了名詩《海棠》:
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zhuǎn)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或之后,以此詩意作畫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即便不是上洋,也會有人在清人之先,創(chuàng)作了傳統(tǒng)國畫“只恐夜深花睡去”,為子珍、鐵生、吉生或其它什么人提供了底本。所以我們看到了許多版本的畫稿:“只恐夜深花睡去”,出現(xiàn)在紙質(zhì)畫卷上,鐫刻在銅質(zhì)器具上。
如果硬性比較一下吉生錢慧安和鐵生劉鳳山的同一畫作與刻作,銅刻墨盒收藏家朱瀚先生的評語是很中肯的:銅器上的層次感更好。鐵生以他留傳至今的四件銅刻作品,以他精湛的書畫刻技藝,在晚清各種實用銅器上留下了佳作,他是晚清先于陳寅生,在銅墨盒大量流傳之前的另一位銅器鐫刻高手,對晚清銅刻的傳承起到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