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在
發(fā)現(xiàn)自我,接受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我覺得這不僅是女性,也是男性的一種精神成長的道路,是獲得更高品質和更快樂生活的一種保障。
——楊瀾
楊瀾豐富多彩的人生完全對得起她的那個“瀾”字。機緣巧合,非科班出身的她主持了“正大綜藝”,從此一炮走紅,成為中國人的大眾情人。然而,正當楊瀾如日中天的時候,她甩掉央視的“金話筒”,突然作出了去美國留學的決定。
從美國回來后,她辦了一個又一個電視節(jié)目,甚至開辦了自己的電視臺陽光衛(wèi)視。她在電視上做得如此成功,以至于她差不多成為國家的面孔。她主持了世界婦女大會,成為中國的申奧大使,與此同時還擔任政協(xié)委員。
即便在楊瀾不熟悉的商業(yè)世界,她也做得風生水起,福布斯認為楊瀾身價達到了70億。比賺錢更重要的是怎么花錢。2005年,楊瀾把陽光投資51%的權益用于陽光慈善基金,而她做慈善的方式既有高視野,又有別樣的關懷。
為主持而生,想對話奧巴馬
楊瀾說自己是一個話癆,這話恐怕全國人民都信。起初,她壓根就沒想過去當主持人,自從誤打誤撞進入了“正大綜藝”后,她這輩子就和新聞結下了緣,一干就是22年。
無論是播音主持,還是采訪,楊瀾都不是科班出身。楊瀾笑著說,她不會科學發(fā)聲,用的是蠻力,時間一久,聲帶就受傷了。然而,她不按常規(guī)出牌,反而走出了一條很多科班出身的新聞人沒有走過的路。
1990年,從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yè)的時候,楊瀾完全沒有想過要去當主持人。她特別想去外企和合資企業(yè),覺得那樣比較有國際視野。那時電話還沒普及,學校整個宿舍樓只有一部電話,用人單位回復的電話都不一定能接到。再加上,那時候很多外資企業(yè)撤資,經(jīng)濟很不景氣,很多地方不招剛畢業(yè)的大學生,楊瀾找工作變得異常困難。
當時,楊瀾找過一些國際貿(mào)易公司,還到長城喜來登酒店去應聘銷售的工作。直到后來應聘“正大綜藝”后,工作才算定了下來。臺里對楊瀾很認可,還特意去教育部為她申請了一個在北外招生的名額。
一開始做訪談節(jié)目的時候,楊瀾很焦慮。她會把采訪提綱全部背下來,如果打一點小磕巴就會慌了手腳。楊瀾當時太注重自己在鏡頭前的表達是否流暢,不管聽到對方說了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提綱問下去。另外,采訪一些所謂的重量級人物時,他們的態(tài)度相對驕傲,有時時間緊迫,有時對某些問題顯得不耐煩,受挫感總是伴隨著楊瀾。
直到后來,楊瀾自己也接受了許多采訪,從許多年輕記者的眼神和微妙的身體動作上,她看出早年間自己的那一份不自信。
推出“楊瀾訪談錄”后,從香港回歸開始做了一系列的訪談,再后來采訪了貝聿銘、陳逸飛等一系列重量級人物,楊瀾慢慢地建立了一種自信。楊瀾說,她的自信來源于做功課。
在美國留學時,楊瀾與知名記者克朗凱特交談,發(fā)現(xiàn)他們的新聞制作班底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專家團隊,記者在如何發(fā)問和如何組織內(nèi)容方面都有自己的專長。
楊瀾身后也有一個智囊團。最早做訪談節(jié)目時,她有兩名策劃人,一位是曹景行,一位是蔣昌健。他們都有很好的媒體經(jīng)驗和學歷背景,蔣昌健更是國際關系方面的學者。
除了依賴智囊團,楊瀾自己也會去研究被采訪者的專業(yè)內(nèi)容。作為媒體人,她覺得要成為專業(yè)知識和大眾興趣之間的橋梁。楊瀾明白,大眾對核糖核酸怎么運作是沒有興趣的,如果把一個采訪變成對知識或專業(yè)的賣弄,那完全可以上科學期刊,而沒有必要上大眾傳媒。大眾傳媒需要的是一個翻譯者,有時候楊瀾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翻譯者。她不僅僅把外文翻譯成中文,更多的時候把專業(yè)內(nèi)容翻譯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知識翻譯成情感。最終,還是人的情感打動了觀眾。
至今,楊瀾已經(jīng)做了22年訪談節(jié)目。訪談,在她的眾多工作里絕對是最重要的。她曾經(jīng)用“定海神針”來形容訪談工作對她的重要性。正如趙忠祥曾經(jīng)說過的,楊瀾是為訪談而生的。
迄今,仍然有很多已經(jīng)被楊瀾列入選題,但還沒有采訪到的人物。比如她很想采訪奧巴馬。
指導兒子談戀愛,享受女人叛逆
楊瀾快要成為心靈導師了,網(wǎng)絡上到處都是“楊瀾寫給女兒的14條人生忠告”。但楊瀾說,那些都是假的,她可從來沒有寫過這些東西。
楊瀾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蠻有意思,核心要求只有兩個:一,有一個藝術愛好。二,有一個擅長的體育項目。但絕不要求學琴就得過級,她告訴孩子把音樂當作朋友好了。在她的心中,叛逆期的孩子也是可愛的,享受的是相處的過程。對了,她從不讓孩子們上奧數(shù)班。所以“14條”,實在多了一些。
楊瀾完全不是那種為了事業(yè)放棄家庭生活的人。她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抽空生了兩個娃,而談起她的一對兒女,她臉上神采飛揚,和談工作的狀態(tài)完全不一樣。
楊瀾重視孩子藝術和體育兩方面的培養(yǎng),她比較認同一個理念:人應該得到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自由,意味著尊重他的稟賦和天性;全面,指一個人應該在身體、情感、知識各個方面都有完整的發(fā)育。
一開始,楊瀾也逼兒子彈鋼琴。彈了4年,有一天他跟楊瀾說:“我想把鋼琴砸了?!睏顬懪c他討價還價:“今年彈完就可以不彈了?!?/p>
楊瀾的女兒則挺喜歡音樂的,不過,楊瀾沒要求她考級,也不希望她成為演奏家。她只是希望音樂能夠成為她的朋友。
楊瀾的兒子現(xiàn)在16歲了,女兒12歲。然而,女孩叛逆期的表現(xiàn)比男孩更明顯一點。有一次,女兒對楊瀾說:“你能把我粉紅色的衣服都收走嗎?我覺得非常庸俗。以后給我買衣服只買黑色的?!睏顬懹X得這是一個小小的女青年在成長,她首先需要通過否定別人強加給自己的東西,表明自己獨立的存在價值。所以,楊瀾很尊重女兒,她覺得粉紅色很幼稚。好,現(xiàn)在給她買的要么是牛仔,要么是黑色的。
楊瀾覺得小男生獨立意識的慢慢成長還蠻有趣的,她很享受這個過程。比如,兒子要辦一個生日派對,以前是讓媽媽來安排。現(xiàn)在他會說:“媽媽,你能不來嗎?”楊瀾說:“我很高興不來,但是你同學的家長不需要一個人陪吃陪喝嗎?”兒子想了想,說:“那你還是來吧?!?/p>
兒子談戀愛會告訴你嗎?楊瀾說,這涉及他的隱私,她不能說。不過兒子肯定不需要瞞著她,她會告訴兒子一些在這個年齡應該知道的事,告訴他什么樣的女孩不是外表看上去的那樣。后來,楊瀾發(fā)現(xiàn)他妹妹給他的主意比她更多。
做慈善,給窮孩子一次機會
楊瀾做慈善的方式有點不太一樣。她的重點沒有落在溫飽上,而是跳到了藝術上。她試圖讓那些身處貧窮的青少年接觸到藝術,用藝術來為他們打開一個世界。她和陳坤的公益行動都有相似之處,比起物質,他們更關注心靈。
2005年,楊瀾成立陽光公益基金。她特別注重慈善公益模式的探索,主要做了兩方面工作:一方面是慈善能力的建設,一方面給缺少機會的青少年提供藝術教育的資源。在慈善能力的建設方面,陽光公益基金成立了非營利機構的培訓班,同時也對企業(yè)家做了慈善培訓。從2007年開始,陽光公益基金已經(jīng)與哈佛大學和北京大學做了中國非營利機構的管理培訓班,到現(xiàn)在為止已經(jīng)培訓了將近400位非營利機構的一級執(zhí)行人和管理人。
第二方面,可能會讓有些人覺得奇怪,像“免費午餐”“女童上學”是一聽就明白的,“藝術教育”相對讓人覺得陌生。楊瀾說:“藝術教育對中產(chǎn)家庭的孩子來說只不過是所謂的素質教育,但對貧窮和相對缺少機會的青少年來說,它意味著情感和人格健康發(fā)育的機會,以及再次融入社會的機會?!痹诠ぷx學院,陽光公益基金針對所謂的問題少年舉辦芭蕾舞培訓,針對打工子弟舉辦流動青少年藝術教育項目。
楊瀾相信美能引出善。她認為學會審美,就知道離丑的東西遠一點。有一個孩子,家住火車道邊上,火車幾分鐘過一趟,整個屋子都發(fā)抖,充滿了震耳欲聾的噪音。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愛上了彈吉他。他買不起吉他,通過陽光公益基金的少年藝術團和吉他班,他有了一把屬于自己的吉他。楊瀾記得,那把吉他是歌手艾敬送給他的。
他父親是拉板車的,母親是賣菜的。他的父親對陽光公益基金的工作人員說:“今年過生日的時候,孩子拉著他坐下,用吉他給他唱了一首歌,當時他的眼淚就掉下來了?!焙⒆幼约阂舱f,他之前不說話,很閉塞,因為生活的壓力太過沉重。如今,這個孩子非常開朗,也愿意跟別人交流。他通過吉他唱自己喜歡的歌,還能夠跟父母表達他的情感。這一切讓楊瀾挺感動的。
楊瀾覺得一個人的見識非常重要。她了解到美國有一個舞蹈項目,致力于幫助生活在貧民區(qū)的孩子學舞蹈。經(jīng)過幾十年的跟蹤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這些練過舞蹈的孩子后來在社會融入、與人交往、自信心方面都顯著高于其他人。
千萬別以為這是靈魂拯救,這不是拯救。楊瀾說:“我一直認為這個世界上不需要誰去說教什么,不需要誰去拯救什么,大家需要的只是一次機會。這些孩子的心靈本來就需要,你給他一個機會,他就成長了。今年我們想推廣藝術教室的模式,我希望慈善和公益是可推廣、可評估、可持續(xù)的,不是說錢捐出來撒下去這件事就結束了?!?/p>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