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在網絡時代,越來越多的傳統(tǒng)媒體已經意識到提高內容質量的重要性。要提高質量,從根本上來說要注重倫理研究,以倫理標準來衡量稿件質量。針對現(xiàn)在倫理教育中多為規(guī)則,而缺少倫理思考模式的現(xiàn)狀,本文提出一種倫理思考模式,將規(guī)則轉化為內在的思考。
【關鍵詞】質量新聞 倫理思考模式 倫理教育 SVPL模式
一、引言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大量的信息內容不僅改變著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改變了受眾的信息喜好。面對新媒體的壓力,傳統(tǒng)媒體應該尋找和新媒體報道方式不同的差異化方式進行報道,制作有質量的新聞。
作為職業(yè)記者,指導他們判斷新聞的依據不只有價值判斷模式,更應該有倫理思考模式,兩種模式共同作用來決定記者判斷和寫作新聞。而在倫理層面,雖然我們已經制定了一些倫理規(guī)則,但尚未有倫理思考模式。
規(guī)則不同于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具有普適性,它是一種思考方法,適合對任何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倫理思考。思考模式具有自覺性,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思維習慣,而不是用外在規(guī)則來約束寫作。規(guī)則是外在的,思考模式是內化的,新聞倫理思考模式是一個內化的思考方式,幫助記者用正確的方式去分析問題,而不是用一種外在的規(guī)則去約束。
本次研究的內容就是探索一種倫理思考模式,并在闡釋清楚這種模式的基礎上,利用它分析兩個實際的案例,以此來說明這種模式的應用方式和應用效果。進而呼吁加強倫理教育和研究,將倫理教育及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二、理論框架
原有的新聞倫理規(guī)則強調了媒體應該做到追求真實,減少對被報道者的傷害,獨立行動和可信,這些確實是報道應該注意的角度。然而記者在實際工作中,僅僅進行價值判斷是遠遠不夠的,如果記者沒有經過自己倫理思考分析得出可以指導他們報道的原則,這些規(guī)定往往不能對記者報道起到實質上的約束作用。
哈佛大學拉爾夫·波特教授的“波特方塊”道德推理模式(簡稱波特圖示)認為,人在面對道德行為選擇時,會經歷四個階段,如下圖所示①:
1、定義情況
就是在進行分析之前我們必須清楚所要分析的情況,給情況下一個定義。
2、確認價值
我們在清楚情況是什么之后會想知道為什么這樣。任何一個決定的做出都必須對一系列價值觀進行清理,這些價值反映了我們對社會生活和人類本性的設想。我們常常能發(fā)現(xiàn),我們的選擇中既有積極的價值也有消極的價值,這些價值滲透在我們行為的各個方面,使我們做出的反應傾向于某些方面。價值有多個方面,例如審美價值(和諧的,令人愉快的),新聞專業(yè)價值(及時性,懷疑主義,自身的獨立性),邏輯價值(一致的,正當的),社會文化價值(節(jié)儉,努力工作的),道德價值(誠信,非暴力)等。
波特圖示中的第三、第四部分(也就是關于原則和忠誠的部分)有助于我們批判地思考在第二部分(價值部分)中接受到的那些沖突的或不正確的信號。
3、提出道德原則
解釋可以進行的更深入一步,為人們提供可以用來為自己的決定辯護的倫理原則。正如波特圖示所顯示的,訴諸于能說明問題的倫理原則,是道德推理過程的重要階段。人們常常注意到報紙、廣播越過了波特圖示的程序。他們的行為是以職業(yè)價值為基礎的典型。他們實際上在第二部分(也就是價值部分)就為自己的行動做出決定。比如說,在“五角大樓文件”案例中,《紐約時報》決定發(fā)表這一事件,因為它把憲法第一修正案所賦予的特權視為最高準則,其他考慮則都不重要,但在波特圖示的基礎上,我們認為除非能清楚地表明某一倫理原則形成了最后的決定,否則就沒有哪一個結論在道德上是合理的。波特圖示的左邊兩個部分,包括價值的那部分,詳細說明了“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右邊那兩個部分,包括倫理原則那部分,關系到“應該發(fā)生什么”,也就是說圖示左邊一半是描述性的,右邊一半是規(guī)范性的。
查爾斯·泰勒寫到:“準則使我們的生活在精神上變得有意義,而沒有這一套準則,就會陷入精神上的無意義的生活?!比欢?,當概括那些道德上的正確的選擇時,教師和作家把倫理原則強加于人卻常常適得其反,因為他們這種做法,省去了分析過程。正確的倫理學推理的目的在于得出能產生合理行為的負責的結論。為達到這一目的,下面介紹五條倫理學準則,在案例分析過程中,這些原則可以在任何適當的和有益的條件下與當時特定的情景結合起來。
亞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精神美德就是在兩個極端之間的正確位置”
康德的絕對命令:“只按你的意愿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這一準則行動”
穆勒的功利主義:“為最大多數的人尋求最大的幸福”
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只有當忽視一切社會差別時,正義才出現(xiàn)”
猶太教—基督教將人作為目的,“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居”
4、選擇忠心
選擇忠實于哪一方的問題常常需要最仔細的研究。波特圖示是一種社會倫理模式,因而使我們在做出最后決定或采取某種政策時必須準確地表明我們忠實于哪一方,而在這個領域中,一般說,我們很快會清楚自己應該怎么做。
許多時候,當考慮倫理學時,在一個人或一個群體的權利與另外的人或群體的權利之間就會發(fā)生直接的沖突。政策和行為必然會對某些人有利而排除掉另外一些人。一般來說,最令我們煩惱的難題往往圍繞我們對哪個個人或社會團體負有首要責任。要想做出負責任的決定,我們必須澄清哪些方面會受到影響以及我們感到特別有義務支持哪些人。一般來說,我們通常會調查五類義務。
對我們自己的責任
對客戶(訂戶)支持者負有的責任
對我們的組織或公司負有的責任
對專業(yè)同事負有的責任
對社會的責任
對社會的責任是倫理中越來越重要的部分,但以往關于社會責任所下的定義,往往是錯的。例如,當證明一個人的決定是有道理的時候,必須明確特定的社會組成部分,兒童的幸福,少數人的權利或者老年人的需要。當所做出的選擇是為了一個特定的社會內容或者一套特定的社會安排時,倫理原則的意義就變得清晰起來。這樣看來,經過反復思考所做的判斷,并不是直接來自規(guī)范化的原則,而是源自一套人們對某個特定的社會組成部分所負的責任。在這一系統(tǒng)中,有關機構問題的爭論是最根本的,并且直到社會應用和社會結論被指明以后,倫理的思考才算完成?;谶@種社會倫理,我們的任務不光只是下定義,而且還要對社會正義、權利、官僚機構、文化形式等等復雜的問題做詳盡的闡述。而對于這一任務來說,社會原理處于中心地位,而不是在外圍。聲稱忠實于社會利益,必須具體到某個社會群體。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介紹,可以看到波特圖示有助于我們對一個新聞事件進行道德判斷。其實若將波特圖示略加修改,直接用在報道過程中,則可以幫助媒體從業(yè)人員選擇更符合倫理要求的報道角度、報道方式,從而達到高質量報道的要求。以下我們做詳細說明。
通過波特圖示,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啟迪:
(1)注重倫理原則。在我們所接受的倫理教育中,會接觸到價值教育,如新聞專業(yè)價值等。但這遠遠不夠我們分析一個復雜的事件,因為對價值層面的思考其實還是停留在“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的思考中,無法進行道德判斷,倫理學原則可以幫我們做出判斷。波特的倫理學原則在西方社會有重要意義,但我們更需要知道在中國文化中,哪些倫理選擇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可以作為倫理原則?
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原則與西方倫理學原則有一定相通之處,在此提出幾點倫理學原則供大家思考:
萬物平等原則。
泛愛原則。指廣泛的愛一切人。
“取之以時”,“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原則。這個原則體現(xiàn)了愛物原則。
(2)我們做出一種倫理選擇究竟是為了誰?“為了誰”的問題經常被我們忽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事時經常是按照習慣、常規(guī),很少去思考對錯,更不用說做事究竟是“為了誰”的問題。但是我們所從事的新聞工作要求我們對公眾利益負責,而公眾利益這個籠統(tǒng)的概念不足以讓我們對報道事件的方式做出判斷。我們必須明確在一個具體的事件中,媒體最應該對誰的利益負責,這一點非常關鍵。
(3)注重所處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波特圖示的特點是讓我們分析具體的情景,針對一個具體問題去思考背后的價值觀,相應的倫理原則和這件事件中我們最該忠實的對象,真正思考完這些問題,我們就會對一件事在倫理上的正確與否做出判斷。
針對波特圖示,我們要做兩點改進:一、設計簡化問題,便于媒體從業(yè)人員掌握。二、強調中國實際,不盲目照搬西方模式。以下是我們提出的問題。
現(xiàn)在可供我選擇的情況有哪些?S(situation)
這些情況背后的價值原則是什么?V(value)
我的這些價值原則遵守什么樣的倫理原則?P(principle)
這次報道我最該忠于社會中的哪個群體?我的選擇究竟是為了誰?L(loyalty)
為了便于記憶,我們把這個基于波特圖示而建立的倫理思考模式記為SVPL模式,記者在報道前通過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回答,可以找到正確處理稿件的方法。
三、結論與建議
1、基于波特圖示的“SVPL模式”的提出是本篇文章的創(chuàng)新點。
2、這種倫理思考方式可以在倫理教育中和媒體從業(yè)人員培訓中嘗試推廣,這個模式對我們選取高質量的報道角度有重要意義。
3、下一步繼續(xù)研究的方向:把SVPL模式應用在教育中,進行有效性研究。倫理研究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但是現(xiàn)在對倫理教育的探索研究并不多,我們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研究,探索更好的倫理思考方式、教育方式,以適應高質量新聞業(yè)的要求。
參考文獻
①菲利普·帕特森:《媒介倫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②克里斯蒂安 著,蔡文美 譯:《媒介公正》,華夏出版社,2000
(作者:上海交大媒體與設計學院傳播學專業(yè)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