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蘭
一、用講故事的方法對學生滲透責任感
“在公共汽車上,一位十來歲的男孩子,安然自得地坐在座位上,而他年老體弱的奶奶卻站在一邊,手里還拎著裝東西的包,身子不免顫顫巍巍的。”老師問:“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小男孩說什么?”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說道:“你太沒禮貌了,應該讓老奶奶坐……”對同學的發(fā)言,我有意識地說道:“面對這樣的事情,你應該怎樣去做呀!”有的同學又紛紛舉手說道:“我應該拿重的東西,并且讓奶奶坐著……”面對同學的發(fā)言,我因勢利導:“我們已經(jīng)是二年級小學生了,應該懂得文明禮貌,奶奶年歲大了,我們理應把座位讓給老奶奶,把座位讓給老奶奶不僅體現(xiàn)了你的文明程度,還可以體現(xiàn)你的責任感。”責任就是我們能做的事。
社會的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物質(zh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因此當前的學生是在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中成長起來的。同時,隨著“只生一個好”的計劃生育政策深入實施,家長們對獨生子女傾注了更多的關愛。我們經(jīng)??梢月牭郊议L苦口婆心的對孩子說:“家里什么也不用你管,只要好好讀書,我們再苦再累也情愿?!笨墒歉改傅娜σ愿安]有換來孩子的高標準、嚴要求,現(xiàn)在的孩子們能夠分享陽光,卻不愿分擔風雨。相應的在學校里我們也很難再看到同學們齊心協(xié)力、熱火朝天的掃除場面,學生對自我、對集體責任心的缺乏。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與不健全的人格成正比,相反父母的意志決定了孩子被動的性格基調(diào),他們被父母的關愛之網(wǎng)重重籠住,伸展不出稚嫩的雙翅,因此教師不僅要幫助家長走出“愛”的怪圈,而且要在校園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yǎng)學生分擔風雨的意識。
二、利用成功課對學生滲透責任感
在講小學二年級成功上冊第十課《負責讓我們長大》這一課時,我適時給學生提出承擔社會責任的要求,并使這種要求成為學生的自覺要求。教師先通過具體事例說明“負責任”與人的關系,激發(fā)學生反思自己的社會責任。引導學生系統(tǒng)反思和記錄自己的社會責任,鼓勵學生自己發(fā)表對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認識(來源、合理、完成情況等)。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一項或幾項在未來的半年時間內(nèi)自覺承擔的“責任”并做一下記錄。鼓勵學生將自己選擇的“責任”向大家自由發(fā)表,并請大家監(jiān)督。
三、用舉實例的方法對學生滲透責任
學生可能不理解“對自己負責”。教師可用舉實例來說明,負責任可以是洗自己的衣服,整理自己的床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可以幫媽媽擦桌子,媽媽累了,可以幫媽媽捶捶背,媽媽生病了,可以幫媽媽拿藥、倒水等,這些都體現(xiàn)責任,因為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到,我們能做到的盡力去做,這就是責任感,也是社會責任的一部分。培養(yǎng)學生自理、自立的能力,教育學生懂得“勞動光榮,懶惰可恥”這一道理。同時,要參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勞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自己的事情自己出色完成,讓每個學生有意識地體會“承擔責任”的酸甜苦辣,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配合,團結一致,經(jīng)歷風雨,共享陽光”的良好感情,形成“一人為全班,全班為一人”的理念,這樣學生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融洽和諧,使集體共同奮進,明確高尚的學習目標,形成學習強大的推動力。 教師一定要善于在平凡中,在小事中播種關懷小事的感情,同時也要播種學生關懷師長的種子,一點點澆水施肥,共同成長為參天大樹,使同學們生活在幽深茂密、長滿相互關心的感情森林中,共享陽光,分擔風雨。
我問同學:你的責任在家里應該做些什么呢?在學校里應該做些什么呢?同學們舉手說道:“在家里應該幫媽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边€有的同學說道:“認真寫作業(yè),不惹媽媽生氣?!边€有的同學說道:“當媽媽生氣時,哄媽媽開心”等。我聽了同學們的發(fā)言,非常高興,然后說:“你們做的這些都是你們能做到的,你們做的這些就是責任。
四、在學習習慣養(yǎng)成中培養(yǎng)責任感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每位學績的好壞都關系到集體的榮譽。教師應在每一堂成功課上滲透與課堂教學知識相關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學生潛移默化的長期受到教育的影響。課堂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抓住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每一個時刻,讓學生清楚作為一名學生有責任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把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教師應指導學生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聽講、回答問題、讀書、寫作業(yè)及做事認真的態(tài)度,教育學生學習不單純從興趣出發(fā),要磨練自己的學習意志,在學習中能吃苦,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