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南山寺,原稱報劬崇福禪院,位于漳州中山橋南,南背靠丹霞山,北面向九龍江,面積4萬平方米。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歷代屢有重修。國務(wù)院1983年4月9日把南山寺列為全國142座漢傳佛教重點寺院之一。1993年2月27日被批準(zhǔn)為佛教活動場所。
據(jù)《潁川陳氏開漳族譜》記載,唐開元年間(713—741年),京官陳邕謫居興化,后遷漳州,于通津橋(今中山橋)南建宅院。建筑宏偉,被劾違制,禍將不測之時,陳邕遽即按隋唐以來獻(xiàn)宅田為寺院習(xí)俗,舍宅為寺以避禍消災(zāi),初名“延福禪寺”。明萬歷《漳州府志·寺觀》:“南山報劬崇福寺,在城外南廂。按淳祐志:宋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建報劬院,后改曰:‘崇福,今以報劬崇福并稱。元至正九年重建。國朝永樂間修后改院為寺。嘉靖二十四年火,寺僧圓性募緣重建。隆慶元年,寺僧行欽募緣重修。”清康熙《龍溪縣志·古跡》卷十一載:“南山寺在通津橋南之右,唐建,乾德六年刺史陳文顥重修。初名報劬,后改崇福,郡守章大任匾曰‘南州法窟(南唐保大四年,漳州刺史董思安為避父名<章>諱,改漳州為南州)。明改為南山寺”。
南山寺現(xiàn)存建筑為清末和近代重修。坐南朝北,中軸線上自北而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左右有喝云祖堂、陳太傅祠;石佛閣、德星堂、地藏王殿、福日齋。東側(cè)還有城隍廟,后山有塔院等建筑。
南山寺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不僅有宏偉古代建筑與歷史文物,而且還有大量的詩文、楹聯(lián)。中國佛教協(xié)會顧問、佛學(xué)專家、邑人林子青居士于1992年為南山寺法堂撰聯(lián)稱:“終始溯唐朝,陳傅開基,梵宮夸壯麗,幾歷滄桑,不愧為南州法窟;踵興于宋代,微公建閣,佛像盡莊嚴(yán),頻遭劫火,依然是左海名藍(lán)?!边@副楹聯(lián)成了南山寺千年歷史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