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文廟始建于宋慶歷四年(1044)。歷史上,朱熹、鄭成功、黃道周都曾到此廟祭祀孔子。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孔子后裔避兵入漳,居住于此,其子孫世代相傳住于廟內直至明正德年間。
漳州文廟現(xiàn)存占地面積15000平方,建筑面積2600平方,有儀門、戟門、丹墀、月臺、大成殿,兩旁為東西兩廡及敬一亭等。
漳州文廟具有很高的古文化和歷史文物價值,是漳州文化發(fā)展史重要的實證物。大成殿內部結構和細部裝飾據(jù)專家考評均為宋代遺物,是研究宋代文廟建筑的珍貴實例,反映了當時閩南一帶較高的石雕刻技術和建筑技術水平。
據(jù)志書記載:始建于宋慶歷四年(1044)。按宋代制度,孔廟與官學(亦稱學宮)并建一處,這個制度一直延續(xù)至清代。宋政和二年(1112)文廟與官學移于州左。后因漳州歷年科舉中式銳減,紹興九年(1139),知州李彌遜應諸生之請復故址。當時建置有欞星門、儀門、戟門、大成殿、東西兩廡、泮池和講堂、十齋等。十一年(1141)建成。次年即有顏師魯?shù)?人登進士第。在封建時代,出于忠君尊孔和科舉取士的需要,官員對文廟和學宮都給予充分的重視。如宋紹熙元年(1190),朱熹知漳州事,“每旬之二日必領官屬下州學,視諸生,講小學,為正其義”,在州學創(chuàng)賓賢齋,延請郡士黃樵仲、施允燾、石洪慶、李唐咨、林易簡、陳淳、楊士訓及永嘉徐寓等八人于學;又創(chuàng)受成齋以教養(yǎng)武生。他奏乞褒錄,為直言忤秦檜而被貶死容州的漳浦高登立祠于學宮。議定以太學之制擴大齋舍規(guī)模,因離任未果。以后又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知州鄭(左日右方)和元代延(左衣右右)三年(1316),總管張泉逸、教授高元子再次重修,建置有大成殿、兩廡、戟門、欞星門、杏壇、明倫堂、書樓以及泮池等。元天歷二年(1329),達魯花赤納兒占伯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漳城洪災,文廟傾壞,十八年(1482)知府姜諒更新之。同時,請同年進士李東陽(弘治八年任文淵閣大學士)撰寫《漳州府進士題名錄》。隆慶四年(1570),颶風壞屋瓦,知府羅青霄重修。清乾隆八年(1743),巡道王廷諍、知府張廷球、周岱重修。據(jù)現(xiàn)存石刻碑記所及,尚有明正統(tǒng)十年(1445)陳祚,明成化三年(1467),明崇禎八年(1635)曹荃,清康熙五年(1666)鄭燠,民國十四年(1925)張毅,民國二十五年(1936)蔣鼎文等六次重修。明清以來還有多次對明倫堂、大成殿以及麗藻池、兩廡等處的修建。據(jù)清光緒《漳州府志》卷首府學圖,文廟仍依宋制“左廟右學”。文廟前道路的左右建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牌坊、大門左邊立有一石碑,鐫刻:“文武官員到此下馬”字樣。進內就是欞星門、戟門、東西兩廡、大成殿。右邊府學部分建有訓導署、啟圣祠、明倫堂、教諭署、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土地祠、閔公祠、泮池、游圣之門以及學舍;府學大門內,懸掛“海濱鄒魯”匾額的應為經(jīng)閣。
民國期間,文廟被占為軍隊營房,也曾做為警察局。1949年以后改成小學校舍。1988年列為漳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市政府對戟門、兩廡進行維修。199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根據(jù)國家文物局批準的維修設計方案,市政府聘請中國文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為指導,歷時一年完成對大成殿的維修,
漳州文廟歷經(jīng)900年滄桑,屢廢屢興,見證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漳州大地上源遠流長,成為漳州這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性建筑。
2001年5月,漳州文廟大成殿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