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國家對外傳播責任

2013-04-29 00:44:03周德倉
新聞論壇 2013年5期
關鍵詞:國家認同意識形態(tài)

摘 要: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在國家對外傳播中承擔著重要使命。本文主要以西藏對外傳播為切入點,旨在探索中國少數民族對外傳播困局的關鍵因素和基本責任,并試圖探討內外傳播的一致性。

關鍵詞:國家認同 意識形態(tài) 對外傳播責任

在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研究中,關于國家對外傳播的研究是一個重大課題。

對于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內涵,盡管沒有清晰的界定,但它與少數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緊密的關聯性并不會受到懷疑。少數民族事務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性日漸凸顯,不僅是文化發(fā)展必然,更是國家形象傳播的現實需要。特別是在國家對外傳播中,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歷史演進、民族融合等等問題,客觀上成為國際社會評價中國的標尺、勾勒中國形象的素材,這就使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承擔著國家對外傳播的歷史責任。

一、西藏: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一種樣本

西藏無疑是中國國家對外傳播中最敏感的、最具影響力的題材。特別是2008年“3·14”事件發(fā)生后,這種關注度就急劇上升,并呈蔓延之勢。它幾乎成為解開國家對外傳播難題的一把鑰匙和阿里巴巴神秘大門,具有最普遍的少數民族對外傳播意義。西藏對外傳播具有不可替代的普遍性,是中國國家對外傳播的主要支撐點。

第一,所謂的西藏歷史地位問題。這是英國等西方國家殖民政策的畸形產兒,也是西方國家和達賴集團最為“鐘愛”的涉藏命題;

第二,宗教問題。藏傳佛教在西藏具有普遍影響力,它實際已經被西方政治化;

第三,藏民族文化問題。它的獨特性和國際關注度,使西方世界一直試圖要完全保持它“化石”般的原生態(tài);

第四,民族政策問題。西方總是試圖要以高度自治取代中國現行的民族區(qū)域自治政策;

第五,達賴的國際形象問題。達賴毫無疑問已經被自己和西方社會成功塑造成所謂民主、和平、智慧、親善的象征,一個與中國政府對峙的強有力的英雄形象;

第六,對西藏極其有限的了解。即使在中國國內西藏以外的地方,人們對西藏的了解也很有限,多止于傳說,不乏曲解,而在國際社會,這種有限性更加嚴重;

第七,發(fā)生在西藏的重大社會事件,放大了西藏對外傳播的蝴蝶效應。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西藏騷亂,特別是2008年的西藏“3·14”事件的爆發(fā),凸顯了所謂“西藏問題”的影響力,加大了西藏在國家對外傳播中的份量。少數民族事務在國家對外傳播中的主要特征,差不多都在西藏的對外傳播中都有體現。

這也成為筆者及西藏民族學院學術研究的重點領域。2010年,由筆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西藏地方對外傳播策略和方式研究》獲得立項,它的主要方向就是思考少數民族地方媒體在國家對外傳播中的責任。2012年,西藏自治區(qū)“西藏文化傳承發(fā)展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在西藏民族學院成立,其中就設立“西藏對外傳播發(fā)展研究平臺”,這個平臺就設在新聞傳播學院,并于2013年6月舉辦了“首屆西藏對外傳播高端論壇”。多學科、多領域的著名學者出席論壇,包括著名學者鄭保衛(wèi)、楊圣敏、黃旦、周煒、王小彬、畢研韜、劉琛,以及涉藏機構、媒體的候云灝、馬勝榮、張小平、王長魚、賈春明等。西藏民族學院有志于建設“西藏對外傳播研究中心”。

研究的初步進展表明,西藏對外傳播態(tài)勢嚴峻,面臨重大挑戰(zhàn),但對國家對外傳播的開拓具有樣本意義。

二、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困局,關鍵在于意識形態(tài)和國家實力制約

在審視中國少數民族對外傳播時,人們更多考慮的是傳播理念和方式對西方的主動適應,但對中西意識形態(tài)差異造成的誤讀和對峙帶來的破壞性認識嚴重不足。國際社會缺乏對中國的基本認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在中國少數民族對外傳播中,“聞雞起舞”已是普遍現象。這種隨著國際社會議程設置被動應對的對外傳播節(jié)奏,顯示中國的少數民族對外傳播態(tài)勢極其被動。更為耐人尋味的是,在“矯正”中國對外傳播落后的方案中,主流的意見就是順應西方傳播的理念和方式,依然是在“聞雞起舞”。

中國對外傳播在國際社會的被動狀態(tài),受制于各種因素。但最為關鍵的并不是技術因素,而是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西方的文化中心主義、優(yōu)越感,以及對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懷疑、排斥、敵對心理,對中國崛起的不適應和失落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把中國置于與自己對立的地位。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令西方主流社會對中國官方機構和媒體缺乏基本的信任,在這種拒絕心態(tài)下,很難相信中國傳媒的傳播方式的變化甚至西方化會贏得西方國家的“芳心”,接受中國的傳播,進而接受中國。即使你說的是事實,它也不會接受,或者做出符合自己國家價值觀的解讀。一旦受偏見支配,任何關于中國的真相、真理、公正、客觀都很難進入西方人的大腦。事實還證明,在中國發(fā)生重大社會震蕩的特殊時刻(如“3·14”與“7·5”事件),西方媒體不僅不接受中國媒體的傳播,而且還會自己行動起來,利用收集到的只言片語和過去時畫面,竟然進行即使在中國也早已過時的“主題先行”式虛構創(chuàng)作。在意識形態(tài)嚴重對立的語境下,很難想象傳播方式國際化帶來的適應性,能夠在國際上整體改變中國對外傳播的被動狀況和戰(zhàn)略平衡。這就是中國對外傳播的基本國際現實。

這種分析只是要說明,中國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困境,根本原因并不在傳播手段和方式非國際化,而在于中西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的巨大差異和對立,在于國家實力的嚴重失衡。文化的交融和意識形態(tài)的兼容才是解決中國對外傳播困局的根本出路。即使是追求對外傳播手段的革新和國際化,也一定要堅持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互相接受的前提。

三、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責任

文化的交融和意識形態(tài)的兼容毫無疑問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在現階段,少數民族對外傳播至少應該在如下方面有所作為:

第一,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根本目標是國家認同。不同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分支。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是少數民族的文化權利,也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但是,中華民族的同一性是傳播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國國家主權不可分割。各民族都是中國公民,各民族在悠久的交流中共同締造了中國。無限夸大某一民族的絕對特殊性,甚至將它與中華民族大家庭分隔、對立起來,只會消解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對外傳播的最高目標不是僅僅傳播一種民族文化,而是要傳播整體的中華民族文化,從而構建中國形象,實現國家認同。①

第二,文化交流是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基本途徑。在中西意識形態(tài)的巨大差異甚至對立中,文化無疑是最具有“共識”的紐帶。文化的差異性,往往又形成了對他文化的吸引力。文化又會被確立為國家實力和國家形象的符號。在少數民族對外傳播中,作為中華文化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最適合于扮演國家使者的角色。宗教文化是少數民族對外傳播中的焦點之一,特別是藏傳佛教具有廣泛吸引力,自然就被國際社會看成是中國國家對待少數民族文化的關鍵尺度,是文化對外傳播的焦點。關于中國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及其實現程度,無疑是宗教文化對外傳播的核心。大眾媒介應將文化的傳播作為對外傳播的主要責任,推動國際社會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中,理解中國,接受中國。

第三,少數民族地方媒介是對外傳播的基本平臺。對外傳播是國家責任,但也不能推卸地方的義務?!皣邑熑巍蓖鶗蔀榈胤教貏e是地方媒體“回避”對外傳播責任的借口。筆者就此提出一些意見②:1.西藏對外傳播的源頭:提供國家傳播最基本的元素;2.國家傳播前沿:觀察哨——敏感的神經;3.西藏地方傳媒:國家對外傳播的基礎平臺;4.西藏地方傳媒:西藏對外傳播的主體。

第四,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媒介具有特殊的對外傳播功能。這就是要試圖探討少數民族地方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定位和功能。筆者覺得基本適用于對各少數民族地區(qū)新聞媒介對外傳播定位的把握。同時,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媒介不僅體現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權利的保障,也是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特殊平臺。它存在的本身就顯示國家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發(fā)展,也能夠獲得國外少數民族受眾的認同感,具備對外傳播的天然優(yōu)勢。

第五,民間傳播具有官方傳播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意識形態(tài)對立、缺乏基本信任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中,民間傳播的渠道和方式將會產生直接效果。民間的交流是傳播的主要方式。這種脫離了官方色彩的傳播,以渠道的多樣性、傳授雙方和價值觀的接近性,會加快中外互信和溝通,使國際社會對中國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熟悉程度大大增加。在新媒體影響力日甚的信息時代,民間傳播憑借手機短信、微博、微信、QQ、評論平臺等傳播能量和時效強悍的新媒體,開放、自由地傳播海量信息,使人們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認識趨于全面和真實。新媒體與民間的融合,正在成為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巨大增長點。在官方主流媒體地位面前,民間對外傳播“彌漫式”的效能絕不能被忽視。

第六,用故事和人物對外傳播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的敏感性常常會被放大,因此直白、單面、概念化、規(guī)范化的宣傳模式一直被沿用。這種保險系數高的宣傳模式不僅不被國外接受,就是國內受眾也接受不了,傳播效果低下。少數民族對外傳播必須改變傳播方式,學習和接受國際傳播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從宣傳模式中解放出來,確立信息傳播理念,把對政治立場的堅持、觀念的傳播與事實融合,用事實說話。故事傳播的最大好處,就是引起受眾對事實的興趣。記住事實,從而記住事實之中的意見。人物傳播的效應往往呈現立體化。達賴集團和西方社會塑造了一個人神融合的精神偶像——十四世達賴,在他的身上附加了西藏舊勢力、藏獨勢力和西方觀念主要預期,成為西方反華傳播的“殺手锏”。③排除意識形態(tài)因素,我們還未能推出與之相匹敵的象征性對外傳播人物“偶像”,但也可以學學美國記者斯特朗那樣的寫法。④她在《百萬農奴站起來》一書中記述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時采用的一個卓有效果的手法,就是記錄了幾個西藏當時的歷史人物(包括農奴),其人物形象生動的程度絕不亞于文學作品。人們記住了他們,由此也記住了西藏這段歷史,記住了少數民族社會發(fā)生的歷史變革,為中國形象大大加分。

四、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對內與對內的區(qū)別和一致性

在我們闡述少數民族對外傳播問題時,“內”、“外”范疇的區(qū)別和確定理所當然。中國與外國的巨大區(qū)別,包括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生活習俗、宗教、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差異,在傳播方式和受眾中自然有別,絕不可能照搬外國模式,邯鄲學步,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內外當然有別。在不同的語境中,內外的概念還將發(fā)生變化。一般而言,對外傳播之“外”,主要是指國外,但實際上也還包含“區(qū)域之外”。例如,中國的很多地方對西藏的了解,依然止于傳說和過去的記憶,有些對西藏現狀的詢問很可笑。這就說明,即使是中國人,對中國的自己的少數民族地方的了解也很有限,需要全面真實地傳播。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理應將少數民族地區(qū)以外作為自己傳播的受眾,促進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交流。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最容易忽略對外傳播中“外”的具體指向。僅僅是“外國”的說法實際相當籠統(tǒng):他們到底是哪些外國人或組織呢?有研究“達賴集團”的西方網絡宣傳策略的學者就分析到,達賴集團希望拉攏和說服的對象,主要分成10個項目:眾議員、參議員;工會;當地國際特赦組織;教會領袖;地方報紙;熱線廣播及其他廣播節(jié)目;環(huán)保組織;成立地區(qū)聯網組織;鼓勵他人加入;對任何表示出興趣的人,而最為重視的是具有立法權的議員⑤。可見他們對社會輿論的關注顯然超過對官方的重視。他們深諳西方社會制度的構架,因此采用極富針對性的才略,并收到出色的效果。中國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具體指向應該包括哪些呢?達賴集團的傳播重點就是我們的傳播重點嗎?值得認真分析。

少數民族對內、對外傳播的區(qū)別,并不與少數民族內外傳播的一致性相抵觸。不論是國內傳播還是國際傳播,由宣傳模式向信息傳播模式的轉變是必然趨勢。強調思想和觀念灌輸的宣傳模式,在相對封閉、落后的社會形態(tài)和受眾解讀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具有合理性。在重大、特殊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為了增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促進社會迅速回歸秩序,宣傳的方式也相對符合社會和民眾期望。但是,只有信息傳播模式才根本符合信息社會的潮流。它所倡導的理念,應該是全面客觀傳播,重視事實和細節(jié),事實與意見分離,特別是傳播多種意見,不絕對化、單極化。在少數民族傳播中,更重要的是不要簡單圖解民族政策,不僅僅縱向比較,還要敢于橫向比較,直面少數民族發(fā)展中的問題和挑戰(zhàn)。在告訴世界國家對少數民族扶植政策的優(yōu)越性的同時,也保護少數民族的自尊心。要改變當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中空洞說教、千篇一律的弊端,讓傳播回到現實、回到民間、回到生活之中。應當用對外傳播中的改革勇氣和理念,改革區(qū)域內傳播和國內傳播,最終使內外傳播實現一致。先進的傳播理念和方式并不是對外傳播的專利。

五、少數民族新聞傳播教育和研究的歷史使命

1.利用民族院校在民族學方面的學科優(yōu)勢,培養(yǎng)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人才。西藏民族學院已經承擔西藏對外傳播人才培養(yǎng)任務,由民族研究院和新聞傳播學院聯合實施。

2.把少數民族對外傳播作為學術研究的重點課題,長期跟蹤,破解難題,逐漸把民族院校建成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基地。

3.研究中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中的國際傳播“對手”及其傳播策略。就西藏對外傳播而言,達賴集團的國際傳播無疑是“成功”的案例。在對他們傳播方式的研習中,可以發(fā)現國際傳播的基本模型和我們傳播的缺陷。

4.擴大與國際傳播教育機構、傳媒和團體的交流。少數民族對外傳播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傳播對象,就很難獲得恰當的傳播策略和方式。而少數民族對外傳播的研究如果不了解國際傳播環(huán)境,也可能會是自說自話,難以提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引注:

①廉湘民:《西藏地區(qū)民族宗教問題對外傳播》,載《對外傳播》20111年4期;

②周德倉:《西藏地方媒體在西藏對外傳播中的角色認定》,載《西藏大學學報》2013年1期;

③⑤李希光、郭曉科、王晶:《“達賴集團”的西方網絡宣傳策略》,載《現代傳播》2010年5期》;

④周德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59年西藏采訪報道的對外傳播意義解讀》,載《西藏大學學報》2012年1期)。

作者簡介:周德倉,西藏民族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少數民族新聞傳播史、少數民族對外傳播。

責任編輯:邰山虎

猜你喜歡
國家認同意識形態(tài)
戰(zhàn)后初期中國留日學生的國家認同
全球化會削弱國家認同感嗎
人民論壇(2016年33期)2016-12-27 16:49:27
國家認同視域下的核心價值觀構建
學理論·下(2016年11期)2016-12-27 11:46:48
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和諧關系建構取向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39:43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tài)、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fā)展與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聞話語分析與意識形態(tài)
西方涉華紀錄片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與展現
電影文學(2016年9期)2016-05-17 12:03:36
黎城县| 双辽市| 邻水| 水城县| 潜山县| 江城| 巧家县| 镇赉县| 长治县| 固始县| 临城县| 女性| 上栗县| 浠水县| 望城县| 东阿县| 吉首市| 浦北县| 道孚县| 个旧市| 凤凰县| 龙江县| 师宗县| 涟水县| 灵武市| 醴陵市| 西吉县| 沭阳县| 嵩明县| 姜堰市| 克拉玛依市| 盐津县| 河西区| 红安县| 新源县| 连平县| 巴青县| 册亨县| 张家川| 寿阳县| 达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