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是北島個人際遇最為跌宕起伏的一個階段。置身于啟蒙與變革交相輝映的文化高潮,隨《今天》牽去的一盞星光站到了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喧嘩與躁動、損毀和贊譽在散播北島聲名的同時也令他茫然失措。正如里爾克所說的,“一個人的名譽是所有誤解的總和”。創(chuàng)作與出版之間的年代逆差使得北島早期的一些詩作如《太陽城札記》(1974年)、《結局或開始》(1975年)、《回答》(1976年)、《一切》(1977年)等① 在進入讀者視野的同時成了“僅僅在書上開放過的花朵”。②“開放,那是死亡的時間”③,1980年后的北島事實上已經(jīng)與其先前的振聾發(fā)聵、先知先覺的歷史姿態(tài)告別,轉(zhuǎn)而展開更為縝密、內(nèi)省的語言思考。間或嘗試的一些復雜而又微妙的探索傾向也預示著北島90年代即將踏上的自我放逐的詩歌之路。
本文聚焦北島自1979至1986年間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分析他在這一轉(zhuǎn)折時期所呈現(xiàn)的心路的變化,并對照他在相應階段的社會活動的軌跡,里應外合地勾勒出北島的詩風的發(fā)展脈絡。之所以將前一塊里程碑落在1978年,一方面是遵照北島本人的意見:無論是大陸版的《北島詩選》④、臺灣版的《午夜歌手》,還是香港版的《守夜》,北島在編選詩作并順時排序時,都堅持以1978年為界,區(qū)隔前一、二期的創(chuàng)作,而不像一般詩評家所采取的通約性做法:將1972至1986年并置于同一個時段論述——北島個人的詩學考慮由此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從《沉淪的圣殿》到《七十年代》都提醒我們:“七十年代”的概念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1971到1980”??紤]到《今天》誕生于1978年12月23日,已經(jīng)接近這一年的終點,故以1979年開啟北島下一時期的寫作自有它的歷史合理性。
至于1986年以后,《白日夢》以降,北島便未再有公開發(fā)表之作,直至1989年漂泊海外,北島和他的詩又是另一個語境下的故事了,并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列。
一、情詩之外的“彼岸”的追尋
論及北島的詩歌,與時代相搏的政治詩一直備受評論家青睞——仿佛一塊被拋入歷史虛空的反抗絕望的石頭,文如其名的堅硬觸感(“北島”抑或“石默”)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艾珊”⑤ 的似水柔情。很少有人注意到,北島也是一位情詩高手。柏樺記得,張棗曾經(jīng)對他說過,“北島的《黃昏·丁家灘》使大學生們懂得了談戀愛時如何說話?!痹谝粋€陰雨天,他和張棗——兩個幽暗而親密的吸煙者曾在重慶歌樂山下“為這首詩的每一行所嘆息、所激動”。⑥
北島的1979年也是在情詩中拉開序幕的。開篇的第一首便是糅進辛酸和歡樂之謎的《雨夜》。⑦首發(fā)于1979年6月出版的《今天》第四期時,原詩還有一個副標題——“給F”?!癋”應為《今天》衍生的藝術團體、“星星畫展”的成員邵飛,亦是北島當年的戀人、后來的妻子。北島題獻給她的詩句不乏“革命+愛情”的浪漫主義的瑰彩,同時也有著存在主義的洞察力、波德萊爾式的“憂郁病”。⑧ 但1979年的詩情多了幾分甜蜜,同時抗爭者和受難者的悲劇意境依然存在??紤]到寫作這首詩時的特定的政治氣候的變化——“西單民主墻”被遷往月壇公園,民刊命運風雨飄搖,北島詩里的深重危機感也就有因可循。同期《今天》發(fā)表的趙南(凌冰)的一首詩《給你》⑨ 就是非常浪漫、非常悲哀地描述了這段歷史。
《今天》雜志于1980年9月被迫??笠浴敖裉煳膶W研究會”的名義編發(fā)三期《內(nèi)部交流資料》,1980年12月末在收到市公安局的通知后終止一切活動。刊載于最后一期《今天》(1980年12月初編?。┥系摹稐魅~和七顆星星》,應是北島與《今天》同行的近兩年歲月里的最后的絕唱。其間的全部詩作,僅以收入《北島詩選》的來計,十五首⑩ 作品中情詩占了九首11 之多,可見“主情”是素以理性見長的北島1979—1980年創(chuàng)作易被忽略的調(diào)式?!凹偃鐞鄄皇沁z忘的話/苦難也不是記憶”12——沉醉于熱戀及新婚幸福的北島似乎舒緩了他筆下的節(jié)奏13, 只想躲開世事紛擾,“仿佛躲進一個千年的夢中”。14
但即便是在最溫馨靜謐的瞬間,北島的詩里也隱約會有海的召喚。例如:“海呵,海/浪潮中上升的島嶼/和心一樣孤單”15;“如果大地早已冰封/就讓我們面對著暖流/走向?!?6;“別回過頭去/別看沉入夜霧的窗戶/窗簾后面,夢/在波浪般的頭發(fā)中/喧響”17;“是的,我不是水手/生來就不是水手/但我把心掛在船舷/象錨一樣/和伙伴們出航”18;“沙灘上,你睡著了/風停在你的嘴邊/波浪悄悄涌來/匯成柔和的曲線/夢孤零零的/海很遙遠”19……
很難解釋,在北京出生長大的北島的詩中何以會有如此密集的海的遙想。李歐梵曾在北島詩集《午夜歌手》的序言中寫道:“有人說他早年以‘北島為筆名,頗有預卜先知的意義,因為他流亡的挪威、瑞典和丹麥各國都是歐陸的‘北島?!?0 也許是詩人敏銳的直覺使他得以清楚地聽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聲音并念念不忘。在語言被要求為現(xiàn)實服務的詩歌的禁欲主義的年代,北島以其對“彼岸”世界的想象和追尋重新又將暗示性的聲音帶回給了語言。例如這首《界限》:
我要到對岸去
河水涂改著天空的顏色
也涂改著我
我在流動
我的影子站在岸邊
象一棵被雷電燒焦的樹
我要到對岸去
對岸的樹叢中
驚起一只孤獨的野鴿
向我飛來21
以兩段獨立的小節(jié)反復表明“我要到對岸去”的心意已決,并以色彩變幻、水波流動的鏡像暗示“我”對未知的“彼岸”的向往;而在“此岸”的岸邊,一棵“被雷電燒焦的樹”喻指曾遭受過雷霆處罰的“我”的精神實體——“影子”。越界的愿望果真能夠?qū)崿F(xiàn)?“對岸”真的是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一只孤獨的野鴿”——來自“對岸”的信使——受驚似地“向我飛來”,給這如影如幻的冥想打上了一個懸疑的問號。
同樣是寫試圖越界的“彼岸”世界的探求者,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mer)筆下的《游動的黑影》另有一番深意:
在撒哈拉沙漠的一塊巖石上
有一幅史前的壁畫:
一個黑色形象
在年輕古老的河里游動
沒有武器,沒有戰(zhàn)略
既不休息,也不奔跑
與自己的影子分離
影子在激流下移動
他搏斗著,試圖掙脫
沉睡的綠色圖像
為了游到岸上
和自己的影子結合22
《游動的黑影》選自特朗斯特羅姆1962年出版的詩集《半完成的天空》,彼時特朗斯特羅姆三十一歲,恰恰是北島創(chuàng)作《界限》時的年紀——根據(jù)順時排序的原則來推理,《界限》應是寫于《楓葉和七顆星星》之前,即北島1980年的作品。假如說,《界限》表現(xiàn)的是一個思考者或有可能的出發(fā);《黑影》23 表現(xiàn)的則是一個行動者絕無可能的抵達。特朗斯特羅姆以一幅史前壁畫的欣賞者的視角給了文字和事物一種“新的維度”?!熬G色圖像”禁錮住了“黑色形象”一心想要“游到岸上”——“和自己的影子結合”的徒勞的搏斗與掙扎。這何嘗又不是一種“界限”。
北島是特朗斯特羅姆詩的第一位中譯者,對其推崇備至,特別是那種“穩(wěn)準狠”的警句風格——“既突然又合理,像煉丹術一般”。24但北島開始接觸特朗斯特羅姆詩集及其英譯稿是在1983年夏末25, 顯然晚于《界限》的寫作時間??梢姺g借鑒只是加速了而并非引領北島風格的轉(zhuǎn)向——他從早期的與現(xiàn)實對峙轉(zhuǎn)為通過暗喻逃離。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曾說:“現(xiàn)實是陳腐的,我們通過暗喻逃離它。只有在暗喻的王國,我們才能變成詩人?!?6
二、書寫之間的無聲的詩意
《今天》??昂?,北島去《新觀察》雜志當編輯。1981年年初,中共中央發(fā)了一個關于清理民刊的九號文件,幾乎所有民刊的頭頭都被一網(wǎng)打盡,北島也在名單之列:“當時《新觀察》隸屬中國作家協(xié)會。九號文件下來后,公安局找到作家協(xié)會,對我施壓,希望我寫檢查交代問題,被我拒絕了?!?7 這一時期的北島心情極度苦悶,理想與現(xiàn)實脫節(jié),許多詩里都烙有靈魂的暗影,令人想起《界限》中無處皈依的“影子”,如:
這不是告別
因為我們并沒有相見
盡管影子和影子
曾在路上疊在一起
象一個孤零零的逃犯28
(《明天,不》)
走向冬天
不在綠色的淫蕩中
墮落,隨遇而安
不去重復雷電的咒語
讓思想省略成一串串雨滴
或者在正午的監(jiān)視下
象囚犯一樣從街上走過
狠狠踩著自己的影子29
(《走向冬天》)
相信奇跡吧
奇跡就是那顆墻上的釘子
我的影子在試
釘子上搖晃的衣服
試我最后的運氣30
(《主人》)
“影子”是日光之下的現(xiàn)實的一種反式存在,它逆反于太陽卻也受制于太陽。以北島為代表的“今天派”曾在反“太陽神化”的基礎上建立了他們的詩學成就,以豐富多彩的個人意象顛覆了權力對語言的控制,恢復了漢語詩歌的生命力,但同時也因針鋒相對的環(huán)扣關系犯了二元對立的忌諱。畢竟,詩歌必須大于心智的觀念。它必須是本真的顯現(xiàn)。“觀念是人造的,見識才是本質(zhì)的?!?1就像史蒂文斯在其詩中所寫:“你必須再次成為一個無知的人/用一道無知的眼光再次看見太陽?!?2
80年代初期,北島已經(jīng)意識到了其早期創(chuàng)作的反式結構已經(jīng)成為詩藝發(fā)展的桎梏,并因此而在詩中自嘲:
我曾正步走過廣場
剃光腦袋
為了更好地尋找太陽
卻在瘋狂的季節(jié)
轉(zhuǎn)了向,隔著柵欄
會見那些表情冷漠的山羊
……
當天地翻轉(zhuǎn)過來
我被倒掛在
一棵墩布似的老樹上
眺望33
這里的“山羊”似有“替罪羊”34 之意——背負人所犯下的罪行,而被放逐荒野。意大利猶太裔詩人翁貝爾托·薩巴(Umberto Saba)曾在其名作《山羊》中寫道:“痛苦只是一個不變的、永恒的聲音。/孤獨的山羊的呻吟/是它的回音?!?5
北島在《新觀察》雜志只待了短短半年,不許工作,自己也覺無趣,后來通過朋友調(diào)到了外文局的《中國報道》,那是對外宣傳的世界語刊物。此后在外文局待了四年多,直到1985年。1983年,北島成了“反精神污染運動”的批判對象,再次停職反省。有一年多的時間禁止發(fā)表作品,只好化名搞翻譯,寫散文、傳記,賺點外快,以貼補家用。36 再度提筆,帶來了這首里程碑式的《詩藝》37:
我所從屬的那座巨大的房舍
只剩下桌子,周圍
是無邊的沼澤地
明月從不同的角度照亮我
骨骼松脆的夢依舊立在
遠方,如尚未拆除的腳手架
還有白紙上泥濘的足印
那只喂養(yǎng)多年的狐貍
揮舞著火紅的尾巴
贊美我,傷害我
當然,還有你,坐在我的對面
炫耀于你掌中的晴天的閃電
變成干柴,又化為灰燼38
顯然,泰德·休斯(Ted Hughes)的那只著名的“思想的狐貍”潛入到北島的詩里。休斯一生熱愛動物,尤其對狐貍情有獨鐘,認為詩人應該捕捉頭腦中的感性和直覺的東西作為詩歌靈感:“寫詩就是捕捉動物,依靠的是詩意的直覺,就如同一只警覺的狐貍潛回家園?!?9 以下參考白元寶的譯文:
我想像著午夜時分的森林:
除了孤獨的鐘表
和我翻起的空白書頁
還有別的東西在活動。
從窗口望去,我看不見星星:
在黑暗的更深處
更近的事物
正在加入此刻的孤獨。
一只狐貍的鼻子觸摸著小樹枝、書頁,
如黑暗中的雪一樣冰涼而鮮美的鼻子;
兩只眼睛轉(zhuǎn)動著,不時地轉(zhuǎn)動著,
一下又一下
……
最后,它帶著一股強烈而辛辣的狐臭
突然進入腦中那黑色的洞穴。
窗外依然沒有星星;鬧鐘擺動著,
書頁已經(jīng)印上了文字。40
對比閱讀這兩首詩,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都是“元詩歌”(Metapoetry),即“關于詩歌的詩歌”,或者說“詩歌的形而上學”,類似于中國古代之“以詩論詩”。而在場景安排上仿佛一幕小小的舞臺劇。時間:夜晚;地點:室內(nèi),詩人坐在書桌旁冥思苦想,意識游離到遠方。但休斯的“森林”到了北島那里成了“無邊的沼澤地”;林間的狐貍也變?yōu)槿︷B(yǎng),在白紙上留下“泥濘的足印”。這些改變凸顯了寫詩的艱難:雖有明月的照耀和夢想的支撐,但外部世界污濁淪落,思想不自由,且靈感在帶給詩人贊美的同時也暗藏傷害。不僅如此,還有一個扮演著監(jiān)察官角色的“你”坐在“我”的對面,掌控著來自上方的權力,任意將詩材化為灰燼。
1985年,北島接受牛漢的邀請,出任《中國》41 雜志的特聘編輯,擔負起推薦和審閱詩稿的工作,前后大約持續(xù)了一年時間直至???2 經(jīng)北島之手,《中國》刊發(fā)了不少“新生代”——如王寅、柏樺、陸憶敏、張棗、翟永明等人的作品。這些年輕十歲左右的新人新作沒有歷史傷痕,干凈明亮,隨性所至、隨情而發(fā),打破了先有觀念、后有寫作的既定模式,也激勵了北島推陳出新、另辟蹊徑的決心。43 對語言本體的沉浸及對寫作本身的覺悟,主導了80年代中期以后的北島詩藝的變化:書寫不是為了言說什么,書寫是為了不去言說什么。
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曾經(jīng)援引《約翰福音》的經(jīng)文指出:“在某種意義上,詩歌的功效等于零——從來沒有一首詩阻止過一輛坦克。在另一個意義上,它是無限的。這就像耶穌在沙上寫字,在它面前原告和被告皆無話可說,并獲得新生?!?4 耶穌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既不對那群原告講話,也不對那個無助的被告講話”。詩歌就是這樣獲得管轄的力量的:“在它最偉大的時刻它會像葉芝所說的那樣企圖在一種單獨的思想中保住現(xiàn)實和公正”,把我們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到我們自己身上來。45
詩意無聲,卻勝過千言萬語。北島的譯筆下,冰島詩人斯泰因·斯泰納爾(Steinn Steinarr)曾有詩云:“一把沙子。/而一切已被說出。”46 特朗斯特羅姆也曾寫道:
我沉到世界的深底,象鐵錨。
抓住的一切都不是我所需求。
倦怠的憤慨,灼熱的退讓。
劊子手抓起石頭,上帝在沙上書寫。47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保ā肚f子·知北游》)北島80年代中期的詩風已經(jīng)頗有一點道家的味道:讀無字之書,聽無語之音,如:
欲望的廣場鋪開了
無字的歷史
一個盲人摸索著走來
我的手在白紙上
移動,沒留下什么
我在移動
我是那盲人48
劇場,燈光轉(zhuǎn)暗
你坐在那些
精工細雕的耳朵之間
坐在喧囂的中心
于是你聾了
你聽見了呼救信號49
這些風格的趨向還將在北島80年代末出國以后得以繼續(xù)深化50 。如果說,早期北島的詩仿佛黑色的礁巖,冷靜而堅硬,中期以后則變成了包容一切的海。就像他翻譯的斯泰納爾的詩:“在深不可測的海底/我曾埋葬了我的意志、我的認識/而我不再知道/海是我自己/或我自己是海?!?1
【注釋】
①李潤霞編:《被放逐的詩神》,411、413-417、418-420、423頁,武漢出版社2006年版。
②北島:《十年之間》,見《午夜歌手——北島詩選一九七二~一九九四》,52頁,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③北島:《你好,百花山》,見《午夜歌手——北島詩選一九七二~一九九四》,24頁,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④從《北島詩選》英譯本The August Sleepwalker的譯者說明得知,并參照臺版《午夜歌手》的排列順序,1972至1978年間的創(chuàng)作納入第一輯,1979至1982年的創(chuàng)作納入第二輯。這冊由廣州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北島詩選》是北島親自編選并順時排序的。參見Bonnie S. McDougall. “Translators Note.” The August Sleepwalker,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90. P.15.
⑤艾珊也是北島慣用的一個筆名,據(jù)筆者推測,應是取自“愛珊”之意——以紀念1976年因救人而溺水身亡的妹妹珊珊。
⑥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53頁,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⑦北島:《雨夜》,見《北島詩選》,52—53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⑧關于北島的《雨夜》與陳敬容譯的波德萊爾的《憂郁病》之間的比較細讀,請參閱亞思明:《詩意棲居的中間地帶——北島創(chuàng)作與翻譯文學的關系探析》,載《東岳論叢》2012年第5期。
⑨凌冰:《給你》,載民刊《今天》第四期,1979年6月。
⑩其中《結局或開始》初稿于1975,同樣題獻給遇羅克的《宣告》就主題和風格來看也應是當年的手筆,故不被納入統(tǒng)計。詳請參見亞思明:《北島與遇羅克——從“結局或開始”說起》,載《名作欣賞》2013年3月上旬,總第423期。
11這九首情詩分別為:《雨夜》、《睡吧,山谷》、《無題》(把手伸給我)、《桔子熟了》、《習慣》、《無題》(在你呼吸的旋律中)、《你說》、《和弦》、《楓葉和七顆星星》。
12北島:《無題》(把手伸給我),見《北島詩選》,59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13北島在獻給蔡其矯的散文《遠行》中寫道:“一九八?年十月下旬,我和前妻從山東度蜜月回來。第二天一早,有人拍門大叫……在朋友中,他是頭一個來賀喜的?!庇纱丝梢酝茰y1980年前后應是北島愛情圓滿的季節(jié)。參見北島:《遠行》,見《青燈》,69—70頁,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4北島:《睡吧,山谷》,見《北島詩選》,54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此詩在《今天》第五期上首發(fā)時也是注明“給F”。
15北島:《船票》,見《北島詩選》,56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16北島:《紅帆船》,見《北島詩選》,63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17北島:《無題》(在你呼吸的旋律中),見《北島詩選》,68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18北島:《港口的夢》,見《北島詩選》,81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19北島:《和弦》,見《北島詩選》,84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20李歐梵:《既親又疏的距離感》(序),見《午夜歌手——北島詩選一九七二~一九九四》,14頁,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版。
21北島:《界限》,見《北島詩選》,85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22[瑞典]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游動的黑影》,見《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李笠譯,75頁,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23 《游動的黑影》的簡稱。
24北島:《特朗斯特羅默》,見《時間的玫瑰》,187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5參見北島:《藍房子》,見《藍房子》,60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63132[美]華萊士·史蒂文斯著,陳東東、張棗編:《最高虛構筆記——史蒂文斯詩文集》,陳東飚、張棗譯,269、256、166頁,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27北島在訪談中還提到:“《新觀察》主編是戈揚,副主編是楊犁(后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館長)。前兩年我才聽楊犁的兒子楊葵說起,原來當年是楊犁替我寫了份檢查,才幸免于難?!痹目d于《南方都市報》2008年6月1日,篇名為《1978年12月,〈今天〉創(chuàng)刊:青春和高壓給予他們可貴的能量》。相同的文章刊載于《今天文學雜志網(wǎng)絡版》之上時,更名為《〈今天〉的故事——北島訪談錄》,內(nèi)容比原刊更為完整,故本文主要參考《今天文學雜志網(wǎng)絡版》,http://www.jintian.net/fangtan/2008/nfdsb1.html。
28北島:《明天,不》,見《北島詩選》,94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29北島:《走向冬天》,見《北島詩選》,106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30北島:《主人》,見《北島詩選》,122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33北島:《履歷》,見《北島詩選》,114—115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34用羊替罪來自古猶太教。儀式是這樣的:通過拈鬮決定兩只公山羊的命運,一只殺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將雙手按在羊頭上宣稱,猶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過,已經(jīng)轉(zhuǎn)嫁到這頭羊身上了。接著,便把這頭替罪羊放逐到曠野上去,即將人的罪過帶入無人之境。參見《舊約·利未記》第16章。
35[意大利]翁貝爾托·薩巴:《山羊》,見王家新、沈睿編選:《當代歐美詩選》,呂同六譯,336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36《〈今天〉的故事——北島訪談錄》,見《今天文學雜志網(wǎng)絡版》,http://www.jintian.net/fangtan/2008/nfdsb1.html。
37參照牛津版詩集《守夜》及九歌版詩集《午夜歌手》的目錄編排,推知《詩藝》是北島1984—1985年的作品。參見北島:《守夜——詩歌自選集1972—2008》,45頁,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38北島:《詩藝》,見《北島詩選》,152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39李子丹、泰德·休斯:《思想之狐》,載《英語知識》2009年第1期。
40[英]泰德·休斯:《思想的狐貍》,見《休斯的詩》(13首),白元寶譯,載《詩歌月刊》2007年第8期。
41《中國》隸屬中國作協(xié),由丁玲創(chuàng)辦于1985年1月,???986年12月,共出版十八期。1985年為雙月刊,1986年為月刊。主編為丁玲、舒群,副主編為魏巍、雷加、牛漢、劉紹棠,編委為王朝聞、葉水夫等十五人。后雖情況有變,但1985年的刊物封底內(nèi)頁一直保留著這份名單。1986年后,只在刊物的最后一頁列發(fā)編輯名單。
42牛漢、孫曉婭:《訪牛漢先生談〈中國〉》,載《新文學史料》2002年第1期。
43張棗在其完成于圖賓根大學的德語博士論文中稱,北島與柏樺等“新生代”詩人有過一些通信,在逐步深入的詩藝交流中他開始正視其早期創(chuàng)作的一些問題,并決心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另辟他途。Zhang Zao. Auf die Suche nach poetischer Modernit?t: Die Neue Lyrik Chinas nach 1919, Tübingen: TOBIAS-Lib, Universit?tsbibliothek, 2004. s. 181-183.
44希尼指的是《約翰福音》第八章有關耶穌寫字的記載:“文士和法利賽人把一個通奸的婦人帶到他面前;他們叫她站在當中,對他說,先生,這個婦人是捉奸在床的。摩西在法律上吩咐我們,這種人應該用石頭打死;但是你認為呢?……耶穌俯下來用手指在地面上寫字,仿佛沒有聽見他們。他們還是不住地問他,他就站起來,對他們說,你們當中有誰是沒有罪的,就先站出來拿石頭打她。他又俯下身在地面上寫字。他們聽了這句話,捫心自問是有罪的,于是一個接一個走出去,先是最年長的,終于最后一個也走了;留下耶穌一人,和那個站在當中的婦人。……于是耶穌對她說,我也不定你的罪。走吧,別再犯罪了?!?[美]謝默斯·希尼:《舌頭的管轄》,見[美]布羅茨基等:《見證與愉悅:當代外國作家文選》,黃燦然譯,274—275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5[美]謝默斯·希尼:《舌頭的管轄》,見[美]布羅茨基等:《見證與愉悅:當代外國作家文選》,黃燦然譯,274—275頁,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6[冰島]斯泰因·斯泰納爾:《在嬉戲的孩子》,見王家新、沈睿編選:《當代歐美詩選》,北島譯,550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47[瑞典]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尾曲》,見王家新、沈睿編選:《當代歐美詩選》,李笠譯,516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48北島:《期待》,見《北島詩選》,162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49北島:《呼救信號》,見《北島詩選》,167頁,新世紀出版社1986年版。
50亞思明:《“莫若以明”——讀〈莊子·齊物論〉感北島詩藝》,載《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2期。
51[冰島]斯泰因·斯泰納爾:《?!罚娡跫倚?、沈睿編選:《當代歐美詩選》,北島譯,551頁,春風文藝出版社1989年版。
(亞思明,本名崔春,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2010級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