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禾
幾百個光學廠家、上萬款攝影鏡頭,攝影家和收藏家偏愛有別,要從中挑選“十大名鏡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在筆者的收藏中,有一些是蔡司攝影鏡頭。蔡司的名氣不需多加贅述,今天介紹的這十款在筆者看來,可以稱得上是蔡司鏡頭中的經典。當然,個人的看法難以避免主觀,這些鏡頭在藏友和讀者心中究竟分量多重,希望通過分享來傾聽大家的評說。(注:排名不分先后)
普羅塔(Protar)
是1890年蔡司的開創(chuàng)者保羅·魯道夫設計的第一只無像散正光攝影鏡頭。其不但開創(chuàng)了攝影鏡頭的新紀元,也為蔡司的高速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普羅塔琳斯(Protarlinse)
誕生于1894年,為兩組八片4+4雙正光對稱式消色差鏡頭,其設計原理以普羅塔為基礎。1901年,一支用在8×10英寸相機上的普羅塔琳斯標準鏡頭的價格,相當于當時歐洲普通家庭一年的總收入。
普蘭納(Planar)
1896年保羅·魯道夫研發(fā),第二年投向市場。這種結構的攝影鏡頭,不但成像品質高,還可根據需要生產大口徑攝影鏡頭、近攝微距攝影鏡頭。
天塞(Tessar)
保羅·魯道夫于1902年設計。天塞鏡頭對球面相差、色差、像散有良好的校正,不僅中心部分鮮明透亮,邊角區(qū)域的細節(jié)也有非常好的表現。它能夠鮮明,銳利地重現黑,白,灰影調,使黑色達到了最大密度,有著“蔡司的鷹眼”稱號。天塞鏡頭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并引得一眾公司效仿。
索納(Sonnar)
1929年,設計師Bertele設計出蔡司索納,將他早期設計的ERNOSTAR和早期的SONNAR結構做了非常成功的改進,他被稱為索納之父。
標塔(Biorta)
1927年蔡司設計師莫特設計。二戰(zhàn)前,標塔的生產量很少,最為珍貴的是為120膠卷愛克山泰66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配置的Biotar 10 cm F2鏡頭。二戰(zhàn)后,標塔只在東德耶納生產,最著名為Biorta75mm F1.5鏡頭。
標剛(Biorta)
標剛(Biogon)。在索納發(fā)展基礎上誕生于1932年,用于同年生產135旁軸相機康泰時。它即使全開光圈,也能賦予全部的影像范圍幾乎完美的解析度和色彩飽和度,影像邊緣的不失真,桶狀變形有非常好的修正。它是世界廣角鏡頭的標桿,一般不配置于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迪斯塔剛(Distagon)
二戰(zhàn)后,蔡司研發(fā)了迪斯塔剛廣角逆焦鏡頭。即利用光線折返加大鏡頭后鏡片與底片之間的距離,便于單反相機中的反光板起落。
萄普剛(Topogon)
高茲在1926年和蔡斯合并,萄普剛結構是在高茨的hypergon結構上設計的。1933年,其取得專利。同年為航空攝影生產超廣角鏡頭Zeiss Topogon 100mmF6,視角有100度,畸變非常小,分辨率非常高。
泰利-天塞(Tele-Tessar)
由著名光學設計師W.Merte在1921年于天塞的基礎上開發(fā)的一款中長焦距攝影鏡頭結構。其鏡身短,體量輕,成本低,至今仍然廣泛使用,缺點是光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