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攝影 思 源
海上?上海
——城市與航海的故事
撰文 攝影 思 源
100多年前的外灘到底是如何一番景象?
當年上海老百貨公司的熱銷商品都有哪些?
生活中究竟有多少舶來商品?
上海的出租車為何叫差頭?
為什么形容新穎潮流用“時髦”?
十三點的原意又是什么?
海派方言里究竟還有多少“洋”玄機?
紅薯竟然是海外移民;辣椒竟也非土生土長。我們的餐桌上司空見慣的食物到底還有多少是漂洋過海而來?
“海上·上海——城市與航海的故事”展將一一為你解答。
上海,一個曾經偏居東海一隅,蟄伏于吳淞江、黃浦江兩江之間的區(qū)區(qū)小鎮(zhèn),得益于通江達海的便利,逐漸發(fā)展成為埠頭連連、墻桅林立、商賈集聚、百貨交集的漕糧海運、百貨轉運之江南航運重鎮(zhèn)。
1843年,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催生了上海開埠,受惠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航運條件,僅用了10年時間,便超越了當時聲名顯赫的廣州,成為中國第一大內外貿易港口,并在之后的百余年間,創(chuàng)造了遠東乃至世界最大港口的奇跡,這無疑也是航海大發(fā)展的恩賜與結果。
2013年與5上月海1城日市至規(guī)6月劃3展0示日館,共由同上主海辦中的國“航海海博上物·館上海——城市與航海的故事”展覽在上海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二樓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講述了自15世紀至今,航海與上海這座港口城市的歷史點滴,展示了航海對世界、中國以及上海所產生的影響。這其中既有波瀾壯闊的史詩,也有潤物細無聲的細語;既有影響國計的鴻篇巨制,亦有關乎民生的衣食住行。
自古以來,古先人在征服了大陸上的江河湖溪之后,為了獲取更多的食物和求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便對能夠自由地航行于海上萌發(fā)了無限的熱情和向往。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對海洋的認知,隔海相望地域間的人們開始了貿易和文化交流,而由此產生的航?;顒右哺淖兞巳祟悮v史的進程。
15世紀初,世界各大文明幾乎被廣袤的海洋所隔絕,但伴隨著造船和航海技術的融合與發(fā)展,歐洲人在利益的驅使下于15世紀中葉開展大規(guī)模的航海探險活動,從此拉開了全球化新時代的序幕。
歐洲航海國家的機密是什么?答案是海圖。由于航海的復雜需要,航海圖不僅在精準性上優(yōu)于陸圖,其空間延展也走在了陸圖前面。中國與東亞地區(qū)一直是歐洲人重點探索的區(qū)域。這些標繪了前往神秘東方航路的航海圖,蘊藏著巨大的商業(yè)利益,成為歐洲航海國家的機密。早期的航海圖(專稱:波托蘭海圖)由于缺少現代地圖測繪和投影方法,所繪制的陸地和海洋與今日世人所熟知的世界有所不同。歐洲繪制的航海圖往往還繪有精美的羅經花、帆船、海洋生物及當地土著。
1. 洪第烏斯中國地圖。1606年荷蘭繪制。該地圖非常出名,是當時中國地圖的標準。拉丁文標注,銅板雕印。圖中繪有經緯線及中國內陸與島嶼等情況,西太平洋標注為“中國?!保b飾性地繪有中式帆船與西洋帆船各一艘。
2. 斯彼德中國地圖。1626年英國繪制。這幅地圖被認為是最具有裝飾性的中國地圖之一,英文標注,亞洲各國的人像分布在地圖左右,地圖上端為一些港口風貌。整個西太平洋被標注為“中國?!保r還被認為是個島國,美洲出現在地圖的右上方。
3. 鈕荷夫中國地圖。1665年荷蘭繪制。這幅地圖對中國內陸進行了描繪,尤其是從廣州至北京的水路和大運河,是17世紀歐洲了解中國的最重要的信息來源。
在古代,海上航行是人類最危險的活動之一。在大洋上,陸地仿佛遙不可及,如何判定方位、尋找航向、躲避惡劣環(huán)境是頭等大事。只有善于觀察、精于計算和經驗豐富的人才能勝任海上的挑戰(zhàn)。到15世紀時,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航海技術,包括依靠星座來判定船位、用沙漏計時等,并發(fā)明了一系列觀測工具。
19世紀初,科學領域的發(fā)展使得航海技術日趨完善。工業(yè)革命帶來了大規(guī)模的工廠化生產,航海儀器和設備的生產開始專業(yè)化、標準化。早期的手工制作的簡便航海工具逐漸被工藝復雜、制作精良的精密設備所取代。
中國一向以地大物博及海納百川而聞名,然而,很多我們司空見慣的作物卻非土生土長,而是農業(yè)時代的“移民”。經過漫漫歷史長河,它們或通過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更多地是通過海路,漂洋而來,在中國的土
地上扎根生長演進,融入了你我生活中并密不可分。
自 1 5世紀伊始,偉大的航海先驅們,開啟了以國家利益為根本目的的有組織跨洲際越洋求知與探索的征程。1405年起,鄭和七下西洋,將大明王朝的農耕文明傳播至東南亞、南亞、波斯灣直至非洲東海岸各國,豐富了國人對世界的認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受西班牙女王的派遣,率領3艘帆船揚帆西行,準備前往印度和中國傳遞國書,卻意外地發(fā)現了美洲新大陸,從而揭開了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18—19世紀初,歐洲勢力憑借航海優(yōu)勢,在世界各地殖民擴張,全球化進程在槍炮的威脅下逐漸加速。經濟相對獨立自主的中國始終游離于世界資本主義潮流之外。然而,1840年爆發(fā)的鴉片戰(zhàn)爭打破了平衡,中國被迫卷入歐洲資本主義主要的全球化浪潮中。
上海位于中國東部弧形海岸線的正中間,地處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臨大海。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英國人選擇了這里為開放的港口。開埠后,上海憑借獨特的地理和政治環(huán)境迅速崛起,成為中國乃至遠東最大的航運中心城市,匯集了港口、造船、航運、金融等功能,對中國近現代科技文化與工商業(yè)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航運業(yè)的發(fā)展吸引了移民從世界各地涌入,上海城市建設也日新月異,成為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代表。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是亞洲最大的城市、中國最重要的航運業(yè)與工商業(yè)中心。
上海開埠后,因港口的興起引發(fā)了城市建設的熱潮。在原有城廂以北的黃浦江灘涂上,突然聳立起一片近代化港口、城區(qū),這片地區(qū)中由歐洲人租用的地塊史稱租界,靠近黃浦江的狹長地域稱為外灘。這里逐漸云集了世界各地的銀行、輪船公司、貿易商行等,各國風格的建筑群與熙熙攘攘的各色人群成為上海這座多元化城市文化融合的象征。上海一度被稱為“東方巴黎”。
1943年1月,國民政府與英美簽訂新約,宣布收回其在華租界。1949年10月,歷經抗戰(zhàn)與解放戰(zhàn)爭的中國終于迎來了和平時期。20世紀50年代起,上海長期作為全國工商業(yè)、航運業(yè)中心,進入了自主建設時期,在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70年代起,海上集裝箱運輸逐漸成為主流。航海在當今世界經濟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航海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我們日常使用的物品90%以上通過海路運輸進口;目前中國進出口貨運總量的90%由航海完成;世界石油近一半由船運輸。而上海自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港口擴建和外遷,成長為世界級的港口與航運城市。
中國在改革開放后加入了全球化的大潮。1990年,隨著浦東的開發(fā)開放,上海再度鞏固了經濟、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地位。隨著洋山港的建設,上海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隨之帶來的城市文化與生活的日新月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標志之一。
看了這個展覽,你就會知道“差頭”是上海話中“出租車”的意思,該詞來源于英文“charter”,意思為“出租,包車”,是典型的洋涇浜英語。同樣,“時髦”也是來源于英文單詞“smart”。
看了這個展覽,留下一些探索與思考:
全球化起源于哪個時期?
400多年前歐洲人眼里的中國到底是什么模樣?今天我們彼此的印象又怎樣?
航海對上海的發(fā)展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在不同歷史時期,航海對于上海的影響過程又是怎樣發(fā)生的?
神秘而復雜的航海儀器如何推動了航海的發(fā)展并進而推動了城市和生活的變革?
未來的航海、港口與城市又會是怎樣發(fā)展?
在強調海洋強國的今天,此次展覽將帶您一起認識海洋的重要性以及航海對于城市發(fā)展的深刻意義,并一同展望我們未來的航海發(fā)展之路和城市發(fā)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