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成
在我影集中收藏的一張照片,是父親和姑姑年青時抱著各自孩子的合影,父親像戲臺上的小生,一身長袍,文質(zhì)彬彬;姑姑穿著旗袍,笑靨如花。背景上一枝桃花,真是人面桃花笑春風(fēng)。我斷定,這照片也是祖父的手筆吧。
姑姑家住在上海里弄的石庫門內(nèi),年少時我跟著祖母去過。左鄰右舍,樓上樓下,使人想到“上海屋檐下”。有一幾平方米的露臺,乃可謂“空中花園”。玻璃罩內(nèi)有蔭濟表哥培育的外國仙人球,五顏六色。我在上面對著青天真想歌喉幾聲。還看到小華表姐,喲,到底是大城市的,人長得漂亮,有氣質(zhì)。1944年,應(yīng)《申報》邀請,祖父在上海舉辦攝影義展,捐款抗日、救濟水災(zāi)難民及清寒弟子,時間在1944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紀念日。所得黃金20兩,全部捐出,連同鏡框。義展結(jié)束后,祖父住在姑姑家,夜以繼日地為訂購的照片沖洗、放大、著色,忙了整整兩個月。
姑夫、姑姑吩咐堯堯同我到南京路上品嘗了上海小吃,是百頁卷肉湯,鮮美極了。我看著外灘的建筑,雄偉如山,心想它們大概永遠不會倒下來。
在我眼中,姑姑家整潔明亮,幾件民國紅木家具,錯落有致。白墻上別無它物,只掛著祖父的名作《歸牧》,夕陽中一頭水牛載著放牧的女孩迎風(fēng)歸來,搖曳的蘆葦,翹起的牛尾巴與小女孩的羊角辮子相呼應(yīng),和諧統(tǒng)一,頗有情趣,展現(xiàn)出一派幽靜的農(nóng)家景色。這是至今也廣受大家喜歡的作品,特別是老知青深有感觸。1926年的作品,牧童如今也應(yīng)百歲了吧?!稓w牧》同年參加了倫敦的英國國際攝影展覽會,編入了英國攝影年鑒,祖父應(yīng)邀參加了英國皇家攝影協(xié)會。《中華民國美術(shù)史》言:“中國近代攝影藝術(shù)最早出現(xiàn)在國際沙龍,可追溯到民國十七年(1928)時傅秉常與林漢侖運用油染溴紙照片技術(shù)創(chuàng)作的作品?!边@種說法有誤,正確的說法是,我祖父1926年拍攝的《歸牧》,才應(yīng)該是中國第一張進入國際攝影界的藝術(shù)作品,我的祖父吳中行才是參加國際攝影組織的第一人,他才是將我國攝影藝術(shù)推向國際攝影舞臺的先驅(qū)者。這在《中國攝影史料》中也記載了。后來我到姑姑家去,見玻璃臺板下只壓著一張刊有我寫的《祖父吳中行和郎靜山的情誼》文章的報紙,我不禁感慨萬千。
姑姑經(jīng)常寫信給祖父祖母,雖說是家長里短,比如孩子怎樣了,誰在談戀愛了……但字里行間卻飽含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心境要想開呀,”信上常說。特別是在祖父、父親到宜興干校住牛棚后,祖母經(jīng)常在晚上戴著老花眼鏡坐在祖父修飾照片的工作臺邊,邊縫補準備捎給祖父、父親的衣服,邊叫我閱讀姑姑的來信,如“天氣冷了,父親、哥哥身體可好……”反復(fù)揣摩和品味信中的字里行間;幾天后拿出來再讀……然后回信,這時我就端坐在祖父的圈身椅上,鋪開信紙,祖母口述我書寫……在最后寫上:祝 安康,或者,祝 好,母字。
濃濃親情啊。同在報社工作的父親、祖父因文革遭受迫害,先后去世后,姑姑寫信的稱呼就連同祖母、母親和我在內(nèi)的全體家人了(我結(jié)婚后還有妻子),在信中,姑姑還夸獎我的信表達流暢呢!
姑姑給我講過,她還有一個兒子叫蔭國,聰明活潑,幾歲時生病高熱,正是國民黨政府腐敗時期,管制交通,不能立即送醫(yī)院,眼巴巴看著她去世了,從此天堂人間,陰陽兩隔,姑姑也看淡了世事。當(dāng)談?wù)摰叫≥吺聵I(yè)有成,姑姑喜上眉梢,笑逐顏開。
記得1990年我在上海美術(shù)館參展 ,一天,樓梯口傳來熟悉的叫我的聲音,原來姑姑和幼華表姐一同前來觀看我的作品了,表揚了我?guī)拙洌霉眯χf:“只曉得錦新手巧,原來你也蠻巧的,都受到祖父的熏陶了。本來堯堯也要來的,臨時又要開會了,前一陣在澳門。在大學(xué)整天忙著上課、編教材,大學(xué)遠得來……”約好展覽結(jié)束后,再到姑姑家去的。誰知我感冒鼻塞,生怕傳染給他們,那時通信工具還沒有現(xiàn)在這么完備,只得回家后寫了封信告知他們,從回信中才知道,那天他們等待我很晚。
還記得三年自然災(zāi)害剛過,家中老鼠猖獗,姑姑在上海為我家訂了一只小貓,小公貓長得跟它的父親——就是姑姑家的大貓一樣,白腳花貍。小貓兄妹共6只,“一龍二虎三貓四鼠,四只最不好,六只不要緊?!弊婺笍纳虾Щ貋頃r說。祖父立即在小貓脖子上系上小鈴鐺,一路跑來,“叮叮當(dāng)當(dāng)”。待貓長大后,前爪往飯桌上一搭,面孔露出臺面,嗅你們吃的什么,若是味道可口,一躍而上。一次,院子里來了一個人,驚呼:“這是貓么?小老虎呀!”我得意極了。它在院子邊抓著鐵皮水管“噌”地上了屋頂。你上樓的時候,它在樓下等著,等你還差一級的時候,“刷”地一下跑到你前面。你做作業(yè)時它趴在你本子上,揮之不去。有時,會看到它在屋上和另一只與它模樣差不多的公貓相撲,為爭奪領(lǐng)地權(quán),瓦片弄得歪七歪八,總見它壓在另一只身上。院子里的孩子拍手叫嚷:“成成家的貓贏啦!”它與同院子里三太婆養(yǎng)的一只黑白母貓,素?zé)o往來,相見不相識,隔家如隔山。有一次,黑白貓來了,我抓了幾條小貓魚給伊吃,它蹲在桌上瞇著眼睛不語。我撓撓它的頭,它突然抬起肉爪,打了我一下。這貓的思維有時候也有點像人吧,我想。
姑姑的烹飪有一拿手的絕活:做色拉(沙拉salad)。食拉,西方的主食。上世紀70年代祖父干校回來后,姑姑常來常州制作。土豆煮熟后去皮切塊,拌上打勻的生雞蛋、西紅柿、熟肉絲,澆上色拉油、調(diào)料。祖父非常喜歡吃,祖母、祖父自己也學(xué)會了做,祖母做主角,祖父為配角,祖父負責(zé)打勻雞蛋,拌成品。他們用食拉來招待客人,我們也經(jīng)常品嘗。至今我還保存著一張祖父寫的色拉制作方法表,現(xiàn)抄一段:色拉的制法----色拉油(即葵花子油。如無葵花子油,把豆油煉熟也可以代用)二兩,用去白的蛋黃二個,先用筷順勢打開(不要倒打),然后把油一面打一面慢慢地加入,至乳油一樣,加細鹽、味精至可口為度。最后加白醋少許,乳油則更顯光潔,備用......一天中午,祖父朝著樓上喊:“成成,下來?!蔽也恢裁词虑?,趕緊下去,原來祖父叫我一起陪客人吃色拉,桌子中間放著一大盆色拉。
祖母90歲病危時,姑夫、姑姑從上海乘夜車趕來,祖母睜開眼睛對他們說,“咱們的事業(yè)要結(jié)束啦”。這是對他們風(fēng)雨同舟幾十年的總結(jié)吧。祖母和姑姑都是平凡的人,他們勤儉持家,相夫教子。中華民族就是在平凡和樸實中傳承下來的,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我因忙于生計,后又幾次匆匆到姑姑家,見到姑夫、姑姑,還有幼華表姐,表姐長得很像姑姑。一次我旅游回來,從山上帶回兩把竹制“招手”(撓背),要送一把給他們。二老親切地說:你的情我們領(lǐng)了,帶回去吧,你們?nèi)硕?,我們家有的……?jīng)過多少年的風(fēng)雨洗禮,他們更加慈祥,更加寧靜淡泊了。姑夫還說:“現(xiàn)在體制好,大家都有工作,人人平等。解放前是爾虞我詐,互相傾軋……”上世紀80年代,我在上海預(yù)訂了一本陸嚴少的《山水畫芻議》,還是姑夫親自到新華書店取后寄給我的。
最后見到姑姑是石庫門已經(jīng)變成新住宅了,那次我去,姑姑身穿靛藍色上衣,頭發(fā)上插朵白花。姑姑多年來一直插著白花,以悼念去世的親人。待送我出門時,夕陽下,一抹眼淚,望著我走出巷口,頓時我覺得有一種生離死別之感……
幾年后,我慢慢回過味來,她的抹淚,多半是由我而看到了我的父親、祖父……看到了生命的傳承與輪回。
人生易老,歲月當(dāng)歌。
我腦海中常出現(xiàn)兩個畫面:一幅是人面桃花春風(fēng);另一幅是一抹靛藍、一朵素花……
也許,這就是照片的魅力吧,定格了人生的歡樂。
定格在照片上,也定格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