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季越冬栽培的黃瓜容易受灰霉病的侵染,不注意防治往往會使黃瓜受到嚴重危害。而在農(nóng)藥使用時,因黃瓜對農(nóng)藥非常敏感,噴施殺菌劑必須慎之又慎,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癥狀識別。灰霉病主要危害幼瓜和葉片,也危害莖、花,造成爛苗、爛花、爛果。感染灰霉病的黃瓜葉片,病菌先從葉片邊緣侵染,呈小型的“V”字型病斑。病菌多從開敗的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爛,并長出淡灰褐色霉狀物。進而向幼瓜擴展,到臍部呈水漬狀,花和幼果呈褪色、變軟、腐爛,表面密生灰褐色霉狀物。幼苗期發(fā)病,一般從較衰弱的子葉及真葉的邊緣開始,葉片變軟下垂,病部實為水浸狀,后逐漸變?yōu)榈种梁稚酁榘雸A形,病部往往具輪紋。在條件合適的時候,病害沿葉柄擴展到莖部,初為水漬狀斑,后莖腐爛、變細,其上生大量的灰色霉層,后期植株折倒。有時病部縱向發(fā)展較快,使一側腐爛而歪倒。在病株與健株互相接觸時,病菌會向臨近的健株蔓延,嚴重時引起成片的幼苗腐爛。成株期發(fā)病,可為害地上部的各個部位,從葉尖及葉緣開始,初為水浸狀,后顏色變淡,呈淡褐色,病斑的擴展一般不受葉脈的限制,病斑近圓形,有時有輪紋,很容易破裂,潮濕時病斑上生有淡灰色稀疏的霉層。在高濕的條件下病斑不斷擴大,以至全葉枯死。在黃瓜結果期病菌主要通過敗落的花瓣或柱頭進入果實,果實發(fā)病時可引起果面局部變白,以后其上生濃密的灰色霉,并引起果肉的腐爛。在果實的儲藏期往往由臍部開始腐爛,先呈軟腐狀,后變?yōu)槲郯字翜\褐色,表面密生灰霉。一旦發(fā)病,果實即失去食用的價值。
發(fā)病規(guī)律。黃瓜灰霉病菌主要以病殘體中的菌絲、菌核和分生孢子越夏(冬季是病菌活躍的時期,不存在越冬的問題),借助于氣流、雨水、露水傳播。此外一些農(nóng)事操作,如整枝、澆水、沾花甚至在田間穿行都可以人為的攜帶,將其傳播開來。黃瓜灰霉病在田間的擴展是漸進式的。幼苗被侵染后,病菌即潛伏下來,在現(xiàn)蕾前主要為害葉片,進入花期為害花器,結果后為害果實。果實發(fā)病多數(shù)是由花器上的病菌傳染所致。條件適合時病花中潛伏的病菌會在瓜的儲藏期發(fā)作,引起果實腐爛。在果實采收后,如果不及時拉秧,病害會繼續(xù)在葉片和莖蔓上擴展。甚至摘下的病果、病葉和病秧不及時銷毀,灰霉病菌都會在上面發(fā)展、發(fā)育,產(chǎn)生菌核,成為下一個生長季節(jié)的初侵染源。黃瓜灰霉病菌孢子的萌發(fā)要求有一定的營養(yǎng)。因此一般病菌的侵染都是從寄主死亡或衰弱的部位開始。如植株下部的老葉、葉片、卷須的尖部、開敗的花瓣、受過粉的柱頭,都是灰霉病較易侵染的部位。此外,一些較大的傷口(如整枝、除卷須、采收、凍害形成的傷口),都可以成為灰霉病的侵染點。對灰霉病發(fā)病規(guī)律的研究表明,病菌的侵染主要部位是在果實的臍部。而這個侵染部位的病菌來源于開敗的花瓣及受粉后的柱頭。因此,在果菜類的花期與坐果期的天氣對病害流行的影響較大。如果在開花期遇到連陰天(即低溫、高濕的條件),發(fā)病就比較多。黃瓜灰霉病的流行還與環(huán)境條件關系密切。其菌絲的發(fā)育溫度的起點為2℃,最高為31℃,最適為20~23℃。有人認為在日光溫室中,室內(nèi)的相對濕度完全可以滿足發(fā)病的要求,而室內(nèi)的氣溫是病害流行的限制因素。當?shù)陀?5℃的溫度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持續(xù)的時間長時,灰霉病發(fā)生就比較嚴重。
防治方法。針對黃瓜對藥劑的敏感性,在選擇防治灰霉病的藥劑時,一定要考慮所選用的殺菌劑對黃瓜的安全性,同時應采取多種栽培和管理措施綜合防治。1、栽培防病。前茬作物拉秧拔園后,要徹底清潔田園,將病殘體、蔓、葉、果輕輕裝入塑料袋內(nèi),帶至棚外燒掉或深埋。底肥選用生物豆粕有機肥,每畝200~300公斤。深耕翻地30厘米,在翻地時結合每畝棚室施入20%多菌靈3公斤、50%敵克松1公斤以殺死土壤病原菌。在大棚黃瓜定植前10~15天,于棚內(nèi)面(包括墻面、地面、立柱表面等)噴灑86.2%氧化亞銅1200倍液后,選擇連續(xù)5~7天的晴朗天氣嚴閉大棚,高溫悶棚,使棚內(nèi)中午前后的氣溫高達60~70℃,然后通風降溫至25~30℃時起壟定植。地膜覆蓋高壟栽培。要將整個栽培地面全蓋地膜。大棚內(nèi)北墻面上張掛鍍反光幕;勤擦拭棚膜除塵,保持棚膜采光性能良好;栽培管理上要加強增光、通風排濕,防止光照太弱、濕度過大,采用滴灌或膜下暗灌技術,選晴天上午進行,陰雨天要避免澆水、噴藥。澆水后立即密閉棚室,使棚溫盡快升至32℃,緩慢放風散濕,待溫度降至25℃時再密閉棚室,升溫后再放風,可反復進行2~3次。2、化學防治。在防治黃瓜灰霉病時,大多數(shù)菜農(nóng)對黃瓜等棚室瓜果類蔬菜的發(fā)病癥狀、發(fā)病特點、防治藥劑及其原因施用技術不太熟悉,誤認為是霜霉病之類,而選用的殺菌劑是甲霜靈、乙磷鋁、殺毒礬、農(nóng)用鏈霉素及代森錳鋅等,盡管用了藥,因為不對口,防治效果很差,甚至無效。近幾年來的檢測發(fā)現(xiàn),各地都證實了灰霉病菌對常用的殺菌劑產(chǎn)生了抗藥性,合理地選用防治黃瓜灰霉病的殺菌劑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實行藥劑救治時,應注意做到:一是預防用藥一定要在黃瓜開花時開始。先用2.5%適樂時懸浮劑600倍液或50%卉友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對黃瓜雌花進行蘸花或噴花防治,進行感染預防。然后是抓住發(fā)病期的防治,可選用的殺菌劑有25%阿米西達懸浮劑1500倍液或凱澤1000倍液或50%卉友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者用50%農(nóng)利靈干懸浮劑1000倍液或50%利霉康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棚室黃瓜灰霉病是高濕型病害,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發(fā)生發(fā)展,降低棚內(nèi)濕度特別重要,因此在防治時除做好棚內(nèi)降濕外,應盡量少用噴霧法而應改用煙熏劑、粉塵法或低容量噴霧法,可選用的煙霧劑有以下幾種:10%腐霉利煙劑、50%乙烯菌核利煙劑、45%百菌清煙劑熏蒸,每畝用藥200~300克,在傍晚將藥劑均勻放置4~6個點,密閉門窗,由里向外依次暗火點燃,隔7天左右熏1次,連續(xù)2~3次。可選用的粉塵劑有以下幾種:5%百菌清粉塵劑或6.5%萬霉靈粉塵劑或5%春雷王銅粉塵劑,或10%乙霉多菌靈粉塵劑等,于傍晚閉棚后噴粉,每畝用1公斤,隔8~10天噴粉1次,連續(xù)或與其他方法交替使用2~3次,以有效控制黃瓜灰霉病的發(fā)生與危害。
(曹滌環(huán) 姚伏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