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蒙
王 蒙:作家
我們的文化生活、生態(tài)、觀念正在發(fā)生重要的變化。其中一個現象就是市場與傳播的力量日益壯大,藝術傳播與接受的便捷性、大眾性、消費性、參與性飛速增長,而其高端性、經典性、嚴肅性、思想性的式微,令人不無憂慮。就是說,市場營銷與傳播造勢的成功有可能替代思想與藝術的成功成為藝術從業(yè)者的首要追求,金錢與公關有可能左右傳播輿論替代與弱化藝術評論,搞笑有可能替代幽默與諷刺,煽情有可能替代莊嚴的探求,消費化、輕佻化、空心化、碎片化、快餐化,有可能弱化藝術的獻身與投入精神,無厘頭化、垃圾化正在敗壞廣大受眾的藝術品味與鑒別能力。
關鍵在于必須具有強有力的藝術評論。一個社會有大量的消費性便捷性消磨時間性的藝術商品,不足為奇也不足為病,不足為患,想讓這些東西出列,根本不可能。問題是不能夠僅有這些通俗與消費,還要有高端,有文化的含量,有民族的傳統(tǒng)與精神,有面向世界的眼光與胸懷,有對待人生與藝術的苦苦追求,有對于人性的深刻挖掘,有對于真理與藝術品級的忠誠堅守,有對于消費性藝術品類的包容與清醒,更有藝術高端從業(yè)者應有的尊嚴、堅決與鮮明。我們的藝術評論關注的應該主要是這些高品級的東西,并且要讓全社會懂得珍惜、尊敬與追求高品級的經典的藝術。
還有就是同樣是通俗或自命高端,也還可以分個三六九等,我們的藝術評論要告訴社會,什么是真正的高端藝術,什么是通俗作品中的翹楚即雅俗共賞的瑰寶,什么是令人痛心的無聊迎合與品級滑坡,什么是嘩眾取寵與裝腔作勢。
我常常想起1982年訪美時的一件事,我到康州戲劇作家阿瑟·米勒家作客,祝賀這位已經由于《推銷員之死》的翻譯與演出而被我國人民熟知的大家又有新劇作上演。但他的回應是憂心忡忡,他說,《紐約時報》的劇評版至今還沒有表態(tài)。我很奇怪,以他的重量級身份會那么在意一家報紙的評論。不幸的是,果然,不久該報上出現了否定他新劇作的評論文章,而且似乎成了定論。
王蒙近照/于烈攝影
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我們的藝術評論的態(tài)度、水準、公信力、權威性、使命感。我們似乎還沒有這樣的具有高度的學術性、專業(yè)性、嚴肅性、權威性與公信力的評論,原因是還需要提倡,需要不濫用行政性資源,需要樹立對于藝術專業(yè)的敬意與慎重負責的態(tài)度,需要樹立評論的不屈、不淫、不移、不跟風、拒絕與揭露炒作的獨立品格。我們還需要樹立在藝術上看高不看低的觀念。就是說,與競技體育一樣,我們只能大致從精英成績上評估這個領域的水準,如我們只能以屈原、李、杜來標志與評估我國的古典詩歌成就,而不可能顧得上各個朝代隨時隨地可能出現的二三流詩人與他們的作品。如今我們可以參考與掌握票房、銷量、點擊量、出鏡率、商業(yè)效益的狀況,卻不可以以之替代藝術本身的標準,我們更不可能為了紅包、友誼與公關而向受眾發(fā)出錯誤的信息,我們的文學評論、藝術評論應該懂得愛惜自身的形象。吾愛吾師吾友吾領導吾酬金,吾更愛藝術與文化。
在《藝術評論》創(chuàng)刊十周年的時候,我們贊美刊物的宗旨與實績,同時對它寄予很大的希望:發(fā)展藝術評論,強化藝術評論,與創(chuàng)作、表、導演及各方面的藝術家一道,為真正無愧于我們的歷史與時代的藝術生產,為提高全民的審美素質,為真正的中華民族的藝術高峰的崛起,為我們的文化事業(yè)的精進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