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洪蘭,知名教授、作家、譯者。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qū)實驗心理學博士,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所長。多年來,她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致力于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lǐng)域書籍,2006年獲選為金石堂年度出版風云人物。2013年3月我們有幸聆聽了洪蘭教授的演講,她對成長的解讀,啟人深思,遂引發(fā)了約請她在《讀者·校園版》開辟園地、讓更多人分享其思想的想法,而她對《讀者·校園版》也頗有好感。機緣成熟,我們從本期開始,連續(xù)刊載洪蘭的文章,敬請大家關(guān)注。
“耍寶”是自卑的面具
朋友打電話來說,她兒子喜歡在班上“耍寶”,老師說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要家長多注意。她聽了很難受,就盡全力去培養(yǎng)孩子的長處,比如花大錢讓孩子學各種才藝,上英文補習班,希望孩子能有個好成績,多才多藝,就能有自信了。家長每天接接送送,弄得精疲力竭,但是兒子仍然在班上耍寶搞笑,讓老師很頭疼,在聯(lián)絡(luò)簿上提醒她注意。
我聽了非常同情,青春期是成長過程中很痛苦的一個階段,其中最痛苦的便是對“自我”的認識不清。很多愛搞笑的孩子自己覺得沒有長處,只好用“耍寶”來引人注意,其實內(nèi)心充滿了自卑和痛苦。
美國的專欄作家包可華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他是個孤兒,在孤兒院中長大,衣衫襤褸,沒有零用錢,上學時只能靠耍寶搞笑來使別人喜歡他,他沒有想到后來會走上寫幽默專欄的道路。包可華還是一個嚴重的憂郁癥患者,嚴重到必須經(jīng)常住院做電療。
美國另一位非常有名的幽默作家貝瑞也是在中學時成績不好,運動項目也不行,想打籃球不夠高,想踢足球不夠壯,剩下的就只有耍寶、逗女同學笑了。他說他的內(nèi)心其實很空虛,回家后常恨自己為什么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要靠自嘲來避免別人嘲笑。他后來成為暢銷書作家,上電視接受訪問時說:“我終于不必靠搞笑耍寶來引起別人注意了。”這話聽了令人心酸。
難怪我父親常說:“在臺上笑的小丑,在臺下是常哭的?!蔽覀儾灰槐硐笏杀?,要想辦法進入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去化解他的痛苦。
現(xiàn)在,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被課業(yè)搞得沒了自信,所以很多喜歡“耍寶”的孩子成績往往不好。
當孩子學不會時,我們很少想一下:是不是這個方式對他不合適,我是否應該從另一個角度切入?我們多半會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常聽父母罵道:“教了老半天還不會,一定是沒好好聽,拿棍子來,打了就會了?!蔽覀兌及殉煽儾缓玫呢熑喂值胶⒆宇^上,從不檢討一下,家長和學校是不是在什么地方做錯了。
比如強硬地要孩子背一些東西,孩子背不會,老師就會責罵,家長就會生氣。其實,背生疏的東西是很不容易記住的,新知識一定要和舊的連接在一起才保存得住。
我勸這位朋友不要讓孩子補習,不要給他報那么多才藝班,給他一點時間交朋友。目前臺灣課表的安排是沒有時間給孩子講知心話的,家長應該周末帶孩子去外面玩,順便發(fā)現(xiàn)他的長處。自信得靠實力,這實力并不是分數(shù),而是他的知識廣度和深度。
要被人看得起,必須有被看得起的東西。搞笑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它是孩子內(nèi)心寂寞的吶喊,是一種自我保護,千萬不可輕視。
糾纏分數(shù)隱患多
美國最近公布了一份近7萬人的大型精神健康調(diào)查,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過去的一年內(nèi),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一人被診斷出心智、行為或情緒失常的問題,其中女性(32.8%)比男性(15.6%)多,18歲~25歲的年輕人最多。更可怕的是,每20個人(4.8%)中就有一人嚴重到干擾正常生活功能至少兩周以上。
我們很好奇,18歲~25歲是在上大學或剛進入社會工作的年齡,為什么還未真正接受社會磨煉,就有30%的年輕人精神失常到可以被診斷出來的地步呢?
這種情況,絕大多數(shù)可以追溯到童年時代的學習壓力上。兒童因為功課不好,長期壓抑,以致患上焦慮癥,這已是全球問題。
最近俄亥俄州有個父親因為孩子的功課不好,將他的衣服脫光,在冰天雪地中罰站,被路人看到后報警吃上官司?;蛟S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些端倪。
安全感是人類的第一大需求。孩子在小的時候因為沒有生存和自衛(wèi)的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照顧,如果父母不喜歡他、不照顧他,他只有死路一條。所以,心理學家洪妮和羅杰斯提出一個兒童情緒發(fā)展理論,認為兒童如果不確定父母是否喜歡他、接納他,會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他們必須找出一個贏得父母歡心、讓自己安心的方法。為此,許多孩子學會了揣摩父母的心思、討好大人,或創(chuàng)造出一個成績優(yōu)秀、可以博得父母歡心的“我”。
假如這個“理想的我”跟“真實的我”之間差距太大,這種焦慮就會更嚴重,這時孩子會用任何方式去暫時獲得父母的歡心。這就是為什么賓夕法尼亞州州立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說謊的最大原因是不想讓父母失望,這也是學生作弊越來越普遍的原因。當大人只重視分數(shù)時,孩子只好作假,而作假會使他更加貶低自己,這個惡性循環(huán)會使他最后掉入憂郁癥的深淵。
很多人誤以為分數(shù)是量化的、最公平的,但愛因斯坦曾說:“許多重要的東西是不能被量化的?!狈謹?shù)代表的是現(xiàn)在的知識,并不能預測未來的表現(xiàn)。
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合作發(fā)展組織(OECD)的史萊克說:“國際學生基礎(chǔ)讀寫能力計劃(USA)的目標不在檢驗過去學到什么東西,而是未來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術(shù)以面對新環(huán)境與新挑戰(zhàn)?!彼裕麄儨y的不只是閱讀讀寫能力,還包括數(shù)學和科學的讀寫能力。他認為今日的學生必須有“搜集、管理、整合及判斷數(shù)據(jù),進而解決問題生產(chǎn)新知識,達到參與社會并貢獻社會的能力”。
斯坦福大學做了一個研究,請受訪的中學老師回答:如果一個學生某次數(shù)學成績在65分,他應該如何對待這個學生?結(jié)果有老師抗議:“一個點不能求出斜率,單一的分數(shù)對了解一個人的能力沒有什么價值,遑論預測未來成功的潛力?!边@個觀點完全正確,我們不應該再以分數(shù)取人,更不值得讓孩子為分數(shù)焦慮不安,賠上他的精神健康。
前一陣子過世的廣告教父孫大偉在學校時功課不好,老師曾經(jīng)對他的評語是“該生素質(zhì)太差”。想想看,他出色的工作,為商業(yè)、視覺藝術(shù)、廣告藝術(shù)做出了多大的貢獻,這個世界若是沒有他,該有多遜色。